木偶戏表演

来源 :科普童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照片是被誉为世界新闻摄影之父的德国摄影记者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摄的。
  艾森斯塔特说,这幅照片是他偶然发现的。在一次露天木偶戏表演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满怀惊奇、兴奋的心情观看表演。看他们的表情,有惊讶,有开心,有惊奇,有欢呼,也有平静……他还说,这幅照片是他有关人的表情的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一幅!
  艾森斯塔特拍摄的题材非常广泛。很多政界、娱乐界的著名人物都请他为自己拍摄,比如肯尼迪、梦露、丘吉尔、爱因斯坦等,都非常欣赏艾森斯塔特的摄影水平。
  
其他文献
“左脚的鞋子,快走,别磨磨蹭蹭的。你这个不听话的坏东西!”  这口气很严厉,是从一辆古怪的车上发出来的,这车子是由我的两只旱冰鞋组成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老婆婆就坐在上面,两只鞋子拉着的车走得很慢,老婆婆很生气,不停地抖缰绳。  “嗬——吁!”小小的老婆婆勒住车,鞋子在我的床下停住了。  “孩子,我去参加一个婚礼,希望在我回来的时候看到你把作业做完了。到时候你会有非常好的礼物哟,走!”  老婆婆用自己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维护规矩的执行者,一般就叫警察吧。人类社会里有警察,猴群里也有警察。想来也是,人有出轨,猴急上树,不弄几个警察管管咋行?  猴警是个啥模样?猴警当然长得是猴样。你别看它们一个个尖嘴猴腮的,但猴警们可不像它们的老大——猴王那样飞扬跋扈,看哪只猴子不顺眼,不是挠就是咬,坚决秒杀,猴警们治理猴群的信条就一个:以德服猴。  这猴警可不是啥猴都能当的,人家可是猴王钦点,猴民票选,
一说起做梦,人们总是会讲出很多听上去不可思议的故事。例如,有的人一边看着电视,一边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结果梦见的都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且自己还成了剧中的人物!还有的传说,如果谁在睡觉前和别人大吵一架,接下来就会梦见自己被别人追赶。有一个最“恶搞”的说法称,如果在睡觉时把手伸到了温水里,在梦中的人就会尿床!虽然大多数说法听起来都缺乏科学根据,但俗话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里的内容,应当不完
你知道吗?有一些海洋动物是不会“运动”的。在海洋深处,常常可以在岩石上看到海葵。它们的“花瓣”向四周怒放,或洁白如玉,或鲜红似火,就像一朵朵盛开在海中的葵花。不过,你可不要把它当成植物啊。  海葵是一种腔肠动物,它和我们常吃的海蜇可是近亲呢。它那貌似娇嫩的“花瓣”其实是用来捕捉食物的触手。在海葵的触手上,暗藏着肉眼看不见的武器:刺细胞。刺细胞里长着有毒的刺丝。要是没有经验的小动物碰上它的触手,触手
警长克罗尔今天接到了一起十分棘手的案子报案人琼斯说,前天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人绑架了,幸亏他机智勇敢,才逃了出来。可回到家,竞发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克罗尔迅速控制了两个琼斯。他先让琼斯的妻子艾林娜进行辨认。艾林娜仔细地观察他俩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  克罗尔又请来了机器人专家斯拉夫。斯拉夫从他俩的身体形态到组织结构一一甄别。捣鼓了三天三夜,却发现两个人毫无两样。  克罗尔没办法了,只好花重金请
落叶松就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它为什么能够“劫后独生”呢?这是由于落叶松那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糊,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它也能分泌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就凝固了,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隙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过火林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有些芦荟也不怕火烧。一般来说,
动物多有条大又长的尾巴。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尾巴可有可无。实际上,动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会给它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呢。    做游泳器的尾巴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鱼游泳的动作:或远或近,或骤或停,或跳跃腾空,或返身转向……游姿多变,十分自在。  鱼儿究竟靠什么游泳呢?根据科学家试验证明,鱼儿是靠鳍来运动的。如果断其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割去,鱼就失去方向,不能前进了。
哇,这回真的是酸的东西啊!
白天不是"白天不懂夜的黑"的白天,而是姓白名天,小学五年级注册在校生。白天有个死党叫"巴豆",不是吃了就拉肚子的大戟科植物巴豆,而是姓巴名豆。巴豆常常自夸跟文学泰斗巴金是远房亲戚,后来才知道巴金不姓巴。  这天早读,巴豆捧着课本摇头晃脑作孔乙己状,白天却拖着脑袋沉思,作法国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状。  "想啥呢?"巴豆的目光越过课本,"默背?"  "不,我在思考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白天严肃地说
编者:70后的诗人渐次步入中年,诗歌写作的激情会不会消退?如果我们仍将写下去,动力来自何方?压力又来自哪里?  王文海:年岁越大,精力肯定会不济,写作也许会受影响。但如果对诗歌的挚爱,已经进入血液、骨髓里的人;或者把诗歌当成自己的呼吸,或者自己就是诗歌的一分子的人,即使步入中年,哪怕步入老年,这种热爱以及写作的激情都不会消退。  继续写下去,动力来自对诗歌愈加深沉的尊重、理解、惯性的热爱。压力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