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文学让我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at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种了四年小麦和棉花。那时的中国乡村还没有保护个人隐私的习惯。作为城市里来的学生,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家信,那些信件被乡村邮递员送至村委会的窗台上,等待我们路过时取走。常常是,当我们到村委会取信时,我们的家信已经被先期到达的村人拆开并传看着不知读过多少遍了。而且这拆开和传看并不避人耳目,它是光明正大的,且带有一种亲热的、关心的性质。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一次我去村委会隔壁的小卖部买东西,迎面碰见村中一位干部,他面带笑容地告诉我说,铁凝,你们家给你来信了,我拆开看了看,没什么事,你父母身体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那信我又放回村委会窗台上了,还有几个人要看呢……这位乡村干部的话让我哭笑不得,而他那一脸为我父母的身体健康所生出的欣慰表情又使我无从指责。我忽然觉得,不光明和不坦荡的说不定是我吧。最初的劳动实在是艰苦的,我一方面豪迈地实践着,一方面又带着一点自我怜惜的、做作的心情。所以,当我在日记里写到在村子里的玉米地过18岁生日时,手上磨出了12个血泡,我有一种炫耀感。我不仅在日记里炫耀我的血泡,也在莊稼地里向那些村里的女孩子展览。其中一个叫素英的捧住我的手,看着那些血泡,她忽然就哭了。她说这活儿本来就不该是你们来干的啊,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干的活儿啊。她和我非亲非故的,她却哭着,说着一些朴素的话,没有一点怨毒之心。
  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乡村少女把我的不自然的、不朴素的、炫耀的心抚平了,压下去了。是她们接纳了我,成全了我在乡村,或者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
  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
  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并不能公开的背景下,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陆续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普宁、契诃夫、福楼拜、雨果、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梅里美、司汤达、卡夫卡、萨特、伯尔、海明威、厄普代克、川端康成等人品貌各异的著作。虽然那时我从未去过他们的国度,但我必须说,他们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浸润着我的情感。一些可以被称作经典的文学,外表破旧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怀着对“偷来的东西”的兴奋之情持续着混乱的阅读。
  时至今日,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当我们认真凝视那些好作家、好画家的历史,就会发现无一人逃脱过前人的影响。那些大家的出众不在于轻蔑前人,而在于响亮继承之后适时地果断放弃,并使自己能够不断爆发出创新的能力。这是辛酸的,但是有欢乐;这是“绝情”的,却孕育着新生。于是我在敬佩他们的同时,不断想起谦逊这种美德。
  当我们固执地指望用文学去点亮人生的幽暗之处时,有时我会想到,也许我们应该首先用谦逊把自己的内心照亮。
  (此内容摘自作者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有删节。原文刊载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1期)
  素材任意门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3年8月,大江健三郎去广岛参加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的死亡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在一起,围绕残疾儿童、核武器主题,他发表了大量随笔、谈话、演讲和小说。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中,多以远离城市的边远村庄为背景,着力描写一些特殊群体:疯子、智障者、残疾儿、儿童等,这种远离中心、关注边缘的创作手法使他的作品更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名家简介】
  铁凝,1957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其他文献
崔小龙:你见过去派出所借钱买面包的人吗?你见过去派出所蹭水泡面的人吗?你见过去派出所……不如换个问法,你去过派出所吗?大部分小伙伴应该没去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派出所是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的地方,是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让广大群众心安踏实的所在。但在豆瓣高分纪录片《差馆》中,广州火车站的站前派出所发生过许多不寻常的故事:有没钱吃饭来这里借钱的,有买不到票央求民警帮忙买票的,有跑到这里蹭水蹭觉
期刊
家中那些天变故颇多。父亲被裁员,日日东奔西跑讨活计;姥姥病重,前往外地医院化疗,母亲纠结许久,最终只得赴守病榻。祖父母也争吵不断,细听却是吵吃穿用度几个小钱……  七月中旬,知了嘶吼着,我扎头于如山的作业,捂耳隔断祖母的骂声,企盼父亲快些回来,我要到同学家做功课——躲个清静。  些许生锈的门被拧开,父亲喘着气,一面奋力地在衣柜里刨着什么,一面轻声朝我笑笑:“先上车去吧。”许久,父亲方趿拉着一双皮鞋
期刊
74岁大爷骑行600公里,只为当面感谢援鄂医生  2020年10月27日,74岁的武汉市民黄根本从武汉的家出发,朝着南京骑行。他此行目的是为当面感谢曾经救治自己的南京鼓楼医院援鄂医生:“在武汉的非常时期,全国人民支援武汉,当时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正好负责我所在的病区。”“当时他们都是在防护罩后面,我知道防护罩后面都是最可爱的人,但我一个都不认识……”为了表示感谢,黄根本还准备了一面写着“仁心仁术 救
期刊
新闻回放 >>  同学之间的恶搞、拍丑照,是否会构成侵权?小亦与小云(均为化名)是某中学高三同寝室的室友。2019年2月,小云将用手机拍到的小亦穿着校服躺在宿舍床上照镜子的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小亦发现后,认为小云侵犯其隐私权,要求小云撤回,但因超过撤回时间,小云未能撤回。同年3月上旬,小亦因头晕到医院治疗,初步诊断为抑郁症。病历载明:患者因为被同宿舍的同学在班级群发布她私人的照片,大受打击,称同学
期刊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很有名的一句话:“为丈夫补袜子的妻子,她的价值不亚于一个女总统”,这一观点一度在女大学生中相当流行。假如这两件事是互不排斥的,比如说一个人既当女总统,但也有给丈夫补袜子的时候,那就是很完美的一种状态,欢迎还来不及呢;但假如这两件事是互相排斥的,要么就当补袜子的贤妻、要么就当能干的女总统,水火不容呢?  不好说它错,但在现代社会分工如此之细的情况下,补袜子,是人工成本非常低廉的劳动
期刊
玥玥小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柳荫葱茏、繁花点妆、春光正好,恰是人间四月读书时,而2021年4月23日也要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6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洋溢着鲜花和书香的日子,素粉们可不要辜负这样的好时光啊!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元气满满的提分秘籍新书书单,这些新鲜出炉的宝藏图书万万不容错过!  读者来信  小编,你好!我是一名高三的艺考生,最近在疯狂冲刺文化课!在复习语文的道路
期刊
“她领着她的娃娃和老公,抱了一大堆钱(要捐款),我说‘你出去’。”“你家庭那么困难,我们把你供到现在,你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2020年10月,“拼了命办学”的张桂梅校长批评全职太太的一段采访视频,上了热搜。张桂梅校长扎根偏远地区,为深受重男轻女思想被迫辍学的山区女孩子上学改变命运,她四处乞讨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该学校共帮助1804名女孩走出贫困山村,考上大学。(
期刊
一月,冬青果的世界  二月,白雪皑皑  三月的风硬如上浆  直到四月微风荡漾  五月里天长了,灿烂耀眼  六月里蜜蜂嗡嗡响  炎热的七月,最终,告别而去,为的是海边  八月的舒畅  九月的夜晚苹果一样光亮,蟋蟀悠然地把小曲哼唱  飞走了,十月的日子  搭乘着野鹅的翅膀  十一月,在思考  去年十二月寄托了怎样的希望?  (清荷夕夢摘自豆瓣网)
期刊
作文君:“我要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早安,打工人!”最近,“打工人”梗可谓火爆互联网。作为“社畜”的中译版,凭借一句句“打工人语录”和魔性表情包成功出圈!然而,当其他文学体遇到打工人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脑洞已开,赶紧进来一起哈哈哈吧!  1.一般网络体  特点:多改编自网络旧梗,  甚至10多年前的《趣味短信大全》,会略带些尴尬感。  一般网络体语打工人语录:天气变冷了,砖不像夏天那样
期刊
我接听情感热线和心理咨询这么多年,接触过不少全职太太。说句客观的话:全职太太这个群体,存在集体的暗伤。不管是家里有矿,每天负责买买买的女人,还是家里有债,每天都要抠抠抠的女人,都有伤。伤害她们最深的,不是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搞不定的婆媳矛盾,辅导不完的作业,有没有喜欢上别的女人的丈夫。而是,她们因困守在家庭里,活在“妈妈”“妻子”“儿媳”“女儿”的角色里,渐渐弄丢了自己。直到,她们在伤害和焦虑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