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价值的判断、挖掘与提升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挖掘和提升的过程.当前,学校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未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学校要立足校本、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基于全面事实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清晰合理的判断;通过教学实施者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全面而有深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价值生长点;基于教师个人的持续探索和学校系统的制度支持,实现评教合一,真正促进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
其他文献
不合理负担会导致中小学教师压力增大,无益于教师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北京市15,64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不仅表现为工作时间长、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量多,还体现在教师感知到的工作量大.不合理的负担带来教师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满意度较低等不利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负担:合理配置教师工作时间,优化工作任务;统筹整合资源,提供有力支持;改进学校管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增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为探究中学生的自主感、成功感、同伴学习对考试焦虑的内在影响机制,对北京四所普通中学的767名中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自主感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成功感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同伴学习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自主感、成功感与同伴学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自主感和同伴学习对考试焦虑呈显著正向预测,成功感对考试焦虑呈显著负向预测;同伴学习呈现出对自主感、成功感与考试焦虑之间关联的强化作用.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通过提升成功感来加以平衡,但同时发展不均的自主能力和晦暗的同伴学习规则可能构建起新的考试焦虑源
在教育公平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和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关注.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推广,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越发得到重视,作为一种促使个体在压力和逆境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发展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是相适切的.通过自编问卷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调查问卷对951名3~6年级农村小学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差异,并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探究其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财经素养被认为是个人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是时代教育的导向,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也是实现学生幸福人生的内在需求.财经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品格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伦理品格,体现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正义的财富观和远大的幸福观,能够正确认识个体与自我、他人、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财经素养教育对经济伦理品格提升的路径上,可从重视学校课程教学与活动教育、加强家校共育、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入手.
中小学班主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力量,在班主任岗位重要性愈发凸显的同时,存在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和班主任不愿意留岗的现象.基于5065位中小学班主任的问卷调查表明,班主任留岗意愿整体偏低,仅四成班主任留岗意愿强烈;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压力、年龄、职称、职务、是否获得“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班额、学校区位、学校类型、学校办学水平、班主任津贴、职称职务评审和荣誉激励均对中小学班主任留岗意愿有显著影响.为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留岗意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减轻班主任工作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师教育改革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再度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自1999年启动至今,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已进行20年.虽然开放化、高规格、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但综合化内涵建设仍步履蹒跚.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塑综合化内涵,研制综合化指数,导航教师教育事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优质综合化之路,其时代意义尤其明显.
期刊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学者在提倡宽容和宽容教育,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法治、公正,而非宽容.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法治与规则意识,强调退让、容忍,“中国式宽容”即纵容,即软弱、怯懦、隐忍,即冷漠.现今,我国社会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利益冲突,一味倡导宽容,很可能阻碍法治与公正的实现,阻碍公民规则与法律意识的形成,且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规矩意识”等相背离.提出置宽容教育于法治与公正教育的前提之下的“三水平六层次”的框架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旨在以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度学习之所学不在于内容的难与广、多与寡、繁与简,而在于能否建构起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能否将经验系统化、知识心理化;深度学习之所向不在于堆积数量化成就,而在于认知维度的高阶目标达成.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实践落于浅表,“单向度”的人的发展,“个人化”的小组协作.通过探究动机、解构、创生、生长的发生机理,期待深度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回归.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深度学习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思路,两者间具有密切联系,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究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在审视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厘清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以此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的操作性定义,具体包括理解与运用、反思与批判、承诺与身份3个维度,12个二级观测指标.系统明确深度学习的核心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结构和评价指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可视化.
课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知识的社会性、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社会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的社会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社会化、有效创生课程履历和实现社会自适应发展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中的社会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需要建构社会性知识,培育科学的社会认知;需要创设交互式情境,体验真实的社会情感;需要开展实践性学习,增强社会行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