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神来了!这次他侵袭的不光是肉体还有灵魂。对自杀者生前心理的解剖,或许能够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原死亡的真相。
在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小说《死者代言人》中,异生物学家到卢西塔尼亚星球上研究外星智慧,期间他和家人陆续离奇死亡。在死亡的阴影下,这一家人的行为和生活被扭曲,变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异类。主人公安德接到死者亲人的召唤,来到卢西塔尼亚星,调查死因,同时为死者进行人生总结。
安德在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叫做“死者代言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为死者代言的工作,只不过它换了一个地球人的名字,叫做“心理验尸”。
盖棺定论,未必尽然
“心理验尸”的概念最初形成于美国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所进行的死亡调查过程中。法律精神病学家根据验尸官的要求,对死者生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查评估,重建死亡方式或分析死因。
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曾负责对玛丽莲•梦露之死进行“心理验尸”。1962年梦露服用了过量安眠药导致死亡,经过分析,中心指出梦露的死很可能是自杀,原因指向她事业成功背后可怕的抑郁症。当时,这份报告在全美引起了轰动。到了1989年,美国加州精神病学、法学和行为科学研究所也开始为洛杉矶县的验尸官办事处提供心理验尸的咨询。
这项工作听起来有点像福尔摩斯式的心理学调查。的确如此,在所有死亡中约有5%〜20%的死亡方式不清楚,要么是原因或意图不明,要么是缺乏证人或证言相互矛盾,再则就是事实证据不足。这些模糊死亡通常介于自杀和意外死亡之间。以何种方式死亡往往涉及到民事赔偿或刑事后果,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到死者家属的心理接受。究竟是否自杀?要是自杀,是何种心理障碍或原因引起的自杀?
如果是自杀,死者必然具有自我毁灭的行为和实施该行为的故意,也就是死者明知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死亡,依然有意为之。死者这种“故意”的心理态度给生者带来巨大痛苦,也往往容易受到质疑。11月28日,在重庆反黑风暴中落马的高官乌小青,在被羁押期间上吊身亡,家属却坚决不相信死者是自杀的。这时候,心理验尸的价值体现出来了。
追溯自杀心理的信息链
进行心理验尸时,要进行回顾型死亡分析,收集和分析所有与死者相关的信息,建立一个“心理档案 ”。
要建立这份档案可没那么容易,需要搜集与死者相关的“蛛丝马迹”。 一份研究报告称,80%的自杀者生前均有言语或行为方面的线索。死者有没有缜密的自杀计划?是否实施了高致命性的、无法挽回的自杀行为?能否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后果?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从自杀前4天开始就闭门不出,饭也不按时吃,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间也比以前长了很多。据卢武铉的秘书和警卫称,卢武铉自杀前连知己朋友和支持者的鼓励电话和见面要求也都一概拒绝,一度戒烟的他开始重新抽了起来。自从受贿事件曝光后,卢武铉内心一直十分痛苦,他多次表示自责并向公众道歉。最后,他还是以突然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
一般情况下,在接触的知情人中,家庭成员是第一信息人,其它亲属、邻居、朋友、医疗人员则作为第二信息人。通过与这些信息人的交谈可以建立起档案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死者的人格特征、个人发展史、精神病史、情感生活、最后几天的精神状态和意图等等。其中,了解既往医疗记录和精神病记录是很重要的。
这些信息汇集之后可以编制成相应的工具量表,比如自杀意图量表、社会交往量表、可觉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评定量表、NEO人格问卷等, 从而更好地分析死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临死前的精神状态。焦点问题往往在于死者有没有形成自杀故意的心理能力,还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酗酒、吃安眠药等)导致了意外死亡。
为死者代言:结论可靠吗?
心理解剖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比较之下,国内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少有报道。由于“为死者讳”的传统,人们往往不习惯对逝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刨根问底。加之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农村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而这些地方往往缺少相应的医院记录。这样一来,对死者的档案整理就显得有些残缺。
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份建立死者的心理档案的标准协议。电影《罗生门》中,凶杀事件的亲历者由于立场和态度不同,对事实的陈述真假难辨。对于那些正处于悲伤中的知情人来说,情感的创伤还会使他们选择性地去记忆。
那么,心理验尸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在近年来一项中美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大连市郊66例自杀死亡案例,每例访谈死者的两位信息人,对自杀相关的精神问题做了回顾性诊断。同时,为每个案例选取各方面情况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分析,以正常对照组本人作为“金标准”。各种工具量表的统计分析显示信息人提供的信息是有效而可信的。这么看来,借助心理解剖为死者代言也不是那么虚无缥 .了。
通过 .多个心理验尸的结论还可以做出有效的自杀风险评估,分析何种因素可能会诱导自杀,从而来干预自杀。上述研究揭示了抑郁和焦虑是自杀的最危险因素,然而案例分析中九成以上的自杀者,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关注。倘若帮助自杀者找出心理症结所在,生命是否会走向另一种可能性?
在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小说《死者代言人》中,异生物学家到卢西塔尼亚星球上研究外星智慧,期间他和家人陆续离奇死亡。在死亡的阴影下,这一家人的行为和生活被扭曲,变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异类。主人公安德接到死者亲人的召唤,来到卢西塔尼亚星,调查死因,同时为死者进行人生总结。
安德在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叫做“死者代言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为死者代言的工作,只不过它换了一个地球人的名字,叫做“心理验尸”。
盖棺定论,未必尽然
“心理验尸”的概念最初形成于美国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所进行的死亡调查过程中。法律精神病学家根据验尸官的要求,对死者生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查评估,重建死亡方式或分析死因。
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曾负责对玛丽莲•梦露之死进行“心理验尸”。1962年梦露服用了过量安眠药导致死亡,经过分析,中心指出梦露的死很可能是自杀,原因指向她事业成功背后可怕的抑郁症。当时,这份报告在全美引起了轰动。到了1989年,美国加州精神病学、法学和行为科学研究所也开始为洛杉矶县的验尸官办事处提供心理验尸的咨询。
这项工作听起来有点像福尔摩斯式的心理学调查。的确如此,在所有死亡中约有5%〜20%的死亡方式不清楚,要么是原因或意图不明,要么是缺乏证人或证言相互矛盾,再则就是事实证据不足。这些模糊死亡通常介于自杀和意外死亡之间。以何种方式死亡往往涉及到民事赔偿或刑事后果,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到死者家属的心理接受。究竟是否自杀?要是自杀,是何种心理障碍或原因引起的自杀?
如果是自杀,死者必然具有自我毁灭的行为和实施该行为的故意,也就是死者明知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死亡,依然有意为之。死者这种“故意”的心理态度给生者带来巨大痛苦,也往往容易受到质疑。11月28日,在重庆反黑风暴中落马的高官乌小青,在被羁押期间上吊身亡,家属却坚决不相信死者是自杀的。这时候,心理验尸的价值体现出来了。
追溯自杀心理的信息链
进行心理验尸时,要进行回顾型死亡分析,收集和分析所有与死者相关的信息,建立一个“心理档案 ”。
要建立这份档案可没那么容易,需要搜集与死者相关的“蛛丝马迹”。 一份研究报告称,80%的自杀者生前均有言语或行为方面的线索。死者有没有缜密的自杀计划?是否实施了高致命性的、无法挽回的自杀行为?能否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后果?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从自杀前4天开始就闭门不出,饭也不按时吃,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间也比以前长了很多。据卢武铉的秘书和警卫称,卢武铉自杀前连知己朋友和支持者的鼓励电话和见面要求也都一概拒绝,一度戒烟的他开始重新抽了起来。自从受贿事件曝光后,卢武铉内心一直十分痛苦,他多次表示自责并向公众道歉。最后,他还是以突然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
一般情况下,在接触的知情人中,家庭成员是第一信息人,其它亲属、邻居、朋友、医疗人员则作为第二信息人。通过与这些信息人的交谈可以建立起档案的大部分内容,包括死者的人格特征、个人发展史、精神病史、情感生活、最后几天的精神状态和意图等等。其中,了解既往医疗记录和精神病记录是很重要的。
这些信息汇集之后可以编制成相应的工具量表,比如自杀意图量表、社会交往量表、可觉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评定量表、NEO人格问卷等, 从而更好地分析死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临死前的精神状态。焦点问题往往在于死者有没有形成自杀故意的心理能力,还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酗酒、吃安眠药等)导致了意外死亡。
为死者代言:结论可靠吗?
心理解剖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比较之下,国内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少有报道。由于“为死者讳”的传统,人们往往不习惯对逝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刨根问底。加之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农村自杀率远远高于城市,而这些地方往往缺少相应的医院记录。这样一来,对死者的档案整理就显得有些残缺。
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份建立死者的心理档案的标准协议。电影《罗生门》中,凶杀事件的亲历者由于立场和态度不同,对事实的陈述真假难辨。对于那些正处于悲伤中的知情人来说,情感的创伤还会使他们选择性地去记忆。
那么,心理验尸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在近年来一项中美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大连市郊66例自杀死亡案例,每例访谈死者的两位信息人,对自杀相关的精神问题做了回顾性诊断。同时,为每个案例选取各方面情况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分析,以正常对照组本人作为“金标准”。各种工具量表的统计分析显示信息人提供的信息是有效而可信的。这么看来,借助心理解剖为死者代言也不是那么虚无缥 .了。
通过 .多个心理验尸的结论还可以做出有效的自杀风险评估,分析何种因素可能会诱导自杀,从而来干预自杀。上述研究揭示了抑郁和焦虑是自杀的最危险因素,然而案例分析中九成以上的自杀者,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关注。倘若帮助自杀者找出心理症结所在,生命是否会走向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