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应当以“自主思考、开放思维”为基本原则进行教学。并且,面前的教科书的分章篇节也逐渐体现出这样的趋势和特点。
例如每一章节的学习都包括了“思考”“观察”“探究”“归纳”等方面的渐进式学习方式。因此,考虑到面前的教科书的巨大的灵活性,作为教师更加要熟悉教科书,灵活地使用课本上的知识篇章。与此同时,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灵活度,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思考较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控制在“活而不乱”的程度范围之中,不可偏远,否则将会导致事倍功半。那么,从具体的方向上来说,如何做到这点则是下文即将讨论的问题。
一、贯彻以“自学”为主的思想
首先,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他们希望得到肯定,来自教师的、来自同学的肯定。可以理解,有时候在课堂之上,他们会迫切地表达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并且对于教师的讲解不屑一顾。因此,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是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另一方面,他们在自主思考预习的过程之中,碰到他们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也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在后来的老师的讲解教学之中的课堂参与度变高,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解分数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笔者在前一天会让学生回家预习,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首先不讲解新知识,而是出几道有关分数的知识点,考核学生的自学情况,继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学质量较高。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过程值得推广。
二、增加课堂之上的“讨论”契机
这个做法的道理与上述“自主”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在自主思考预习之后,对于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自主预习之后就能将课后习题完整正确地解答出来,这一部分内容是他们想和同学伙伴之间分享的,通过怎样的形式让他们的“心想得以事成”呢?这就是“讨论”的机能所在。而且,每个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解决的问题其中也存在着差异。在讨论之后,他们会了解到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异,在交流之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法以及自身的体会。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之中,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沟通、理解能力以及与人在讨论之时的尊重意识。相反的,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身上学到很多固定思维之外的理解和看法。
三、注重“交流”这一重要环节
班上的学生数量不小,如果在班级范围内进行讨论,会失去班级的秩序,很容易失去控制。此时,可以采用的交流的方式就是“分组讨论”。可以以一个星期为周期来进行分组调配,在这一个星期之内,课堂内外都可以采取一个固定分组进行各方面问题的讨论交流。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内部分组交换,学期之内就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与班级其他同学成组。一方面,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可以加深组内成员、进而加深班级内部成员的感情。另一方面,小组分工合作也锻炼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数学的内容相较于高等数学更容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即小学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的作用及用途之一就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因此,作为教师可以针对每一章所学习的内容,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知识时,可以给出像“被系住的羊的吃草面积”等实际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光芒与色彩,这也是作为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特色所在。
五、注重“习题讲解”这一部分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针对于教科书后面的课后习题的重视度逐渐降低,甚至有些已经完全放弃了课后习题这一部分的教学讲解内容。部分师生认为这部分过于简单,没有讲解的必要。但是这部分的内容虽然得到答案很简单,但是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思维方式。长期的解答会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最便捷的解题思维。同时,简单习题复杂做也是锻炼教师学生思维的方向之一。比如一道简单的数学课后习题,可以在逐渐增加它的条件以及问题的基础上逐渐的增加它的难度,让学生得到一种阶梯式锻炼,并且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后习题有着较深的理解与感知。
总之,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者、解惑者,甚至于一些时候,解惑这部分的工作也由学生来完成也没有问题。如此,通过“自主”“讨论”“交流”“实践”和“课后习题的变身”等方法手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探索、创新的过程,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有效平台,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去。同时,在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利无害的。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
例如每一章节的学习都包括了“思考”“观察”“探究”“归纳”等方面的渐进式学习方式。因此,考虑到面前的教科书的巨大的灵活性,作为教师更加要熟悉教科书,灵活地使用课本上的知识篇章。与此同时,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灵活度,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思考较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控制在“活而不乱”的程度范围之中,不可偏远,否则将会导致事倍功半。那么,从具体的方向上来说,如何做到这点则是下文即将讨论的问题。
一、贯彻以“自学”为主的思想
首先,从小学生的心理出发,他们希望得到肯定,来自教师的、来自同学的肯定。可以理解,有时候在课堂之上,他们会迫切地表达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并且对于教师的讲解不屑一顾。因此,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是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另一方面,他们在自主思考预习的过程之中,碰到他们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也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在后来的老师的讲解教学之中的课堂参与度变高,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解分数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笔者在前一天会让学生回家预习,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首先不讲解新知识,而是出几道有关分数的知识点,考核学生的自学情况,继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学质量较高。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过程值得推广。
二、增加课堂之上的“讨论”契机
这个做法的道理与上述“自主”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在自主思考预习之后,对于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自主预习之后就能将课后习题完整正确地解答出来,这一部分内容是他们想和同学伙伴之间分享的,通过怎样的形式让他们的“心想得以事成”呢?这就是“讨论”的机能所在。而且,每个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解决的问题其中也存在着差异。在讨论之后,他们会了解到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异,在交流之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法以及自身的体会。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之中,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沟通、理解能力以及与人在讨论之时的尊重意识。相反的,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身上学到很多固定思维之外的理解和看法。
三、注重“交流”这一重要环节
班上的学生数量不小,如果在班级范围内进行讨论,会失去班级的秩序,很容易失去控制。此时,可以采用的交流的方式就是“分组讨论”。可以以一个星期为周期来进行分组调配,在这一个星期之内,课堂内外都可以采取一个固定分组进行各方面问题的讨论交流。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内部分组交换,学期之内就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与班级其他同学成组。一方面,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可以加深组内成员、进而加深班级内部成员的感情。另一方面,小组分工合作也锻炼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数学的内容相较于高等数学更容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即小学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的作用及用途之一就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因此,作为教师可以针对每一章所学习的内容,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知识时,可以给出像“被系住的羊的吃草面积”等实际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光芒与色彩,这也是作为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特色所在。
五、注重“习题讲解”这一部分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针对于教科书后面的课后习题的重视度逐渐降低,甚至有些已经完全放弃了课后习题这一部分的教学讲解内容。部分师生认为这部分过于简单,没有讲解的必要。但是这部分的内容虽然得到答案很简单,但是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思维方式。长期的解答会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最便捷的解题思维。同时,简单习题复杂做也是锻炼教师学生思维的方向之一。比如一道简单的数学课后习题,可以在逐渐增加它的条件以及问题的基础上逐渐的增加它的难度,让学生得到一种阶梯式锻炼,并且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后习题有着较深的理解与感知。
总之,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者、解惑者,甚至于一些时候,解惑这部分的工作也由学生来完成也没有问题。如此,通过“自主”“讨论”“交流”“实践”和“课后习题的变身”等方法手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探索、创新的过程,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有效平台,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去。同时,在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利无害的。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