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待售粮储蓄存单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单发行的背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粮食的供求矛盾便摆在了共和国决策者们的面前,而且这个矛盾还呈现不断加剧之趋势。据史料记载:从1951年起开始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1952年和1953年这种情况变得严重起来。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均粮食数量少,1952年才570斤。1953年以后粮食供求关系进一步紧张,是由于1953年开展的经济建设,一开始便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基本建设和工业上的项目多且大,工人人数和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多(市镇人口1952年已达7163万,增加663万,增速是9.26%),人民购买力提高。由于工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提供更多原料,种植经济作物地区扩大,部分生产粮食的农民变为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使一些人民生活必需的农产品供应日趋高涨。其中粮食问题尤为突出。粮食的供不应求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粮农待价而沽,私商抢购囤积,进一步加剧了市面上粮食供不应求的紧张局势,使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经济建设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国家借鉴了前苏联的办法,即坚持集中财力、物力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953年10月10日,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召开。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在全国粮食会议上讲话:“现在,全国粮食问题很严重。一是收进少,销售多;二是在粮食受灾地区和粮食脱销地区、大城市和集镇发生混乱……三是东北灾情严重,上调中央粮食减少;四是京、津面粉不够供应,只能实行定量配售;五是如不采取措施,收购计划将完不成,即使完成,销售计划也将大大突破。”讲话指出,粮食混乱的后果要影响物价,物价上涨,就会造成人心恐慌。因此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这就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国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国家和商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和地方与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处理好了第一种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只要收到粮食,分配是容易的。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以及调整内部关系。这四个问题重点是征购。总起来说,在农村中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在城镇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名称可以叫“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全国粮食会议后,国家有关“统购统销”的一系列规定、办法开始出台。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遵照执行。1953年11月15日,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收购粮油的决定》。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19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实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于23日公布实行,同时还通过了《关于粮食市场暂行管理办法》。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新中国来说既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性革命,同时又是一项牵涉面广、工作难度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由粮食、供销、银行、市场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紧密配合来作为重要保证。其中,银行除承担着粮食收购资金的调度、供应工作外,还肩负着在农民出售粮食后及时组织储蓄、实现货币回笼的重任。为此,中央财经委员会于1953年11月2日颁布了《关于配合购粮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储蓄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1)这次计划购粮,除大力加强市场工业品及手工业品供应外,还须回笼一部分货币,以保持金融物价的稳定。(2)在购粮期间,由国家银行对售粮户办理优待储蓄,储蓄限额大体上可控制在购粮任务的10%-20%。(3)推行优待售粮储蓄,必须坚持说服教育方针,坚持自愿原则,切不可采用简单的搭配作法。在地区上应掌握重点,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可多分配一些,富力较差的地区可少分配一些,购粮不多而群众困难度较大的地区可不予以分配。储蓄对象主要应动员那些余粮较多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民。(4)提高储蓄利率。(5)以开展货币储蓄为主,如农民要求单一折实储蓄时,也可予以办理。(6)优待售粮储蓄定期存单到期,只限由当地人民银行营业所或委托代理机构支付,禁止在市场流通或转让,不论公私交易一律不得接受。根据中财委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1953年11月21日(《谈谈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一文的作者梁恒孝先生误为1953年11月23日)发出《关于在农村积极开展优待储蓄的指示》。《指示》规定该项储蓄可一律按新调整的利率执行:1个月至3个月月息15‰,4个月至6个月月息为20‰。由于中财委的《指示》规定,使该项储蓄既成了银行的工作任务,又成了银行的政治任务。因此,在人民银行1953年11月21日的《指示》下达后,各大区行、省分行便立即印制存单,投入了实际发行工作之中。从目前所收集到的存单实物看,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有以下特征:(1)存单是以省行为单位(含大区行)分别印制,分横式和竖式两大类。(2)均为定额存单。(3)在存单正面或背面印有优待储蓄存款的简则或注意事项等。(4)各省行的存单一般为3-4枚一套,面额设置有壹万元、贰万元、叁万元、伍万元、陆万元、拾万元。一般取其中的3-4种面额组成一套。(5)印制精美、形制规整,与第一版人民币极为相似。尤以中国人民银行东北区行之“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中国人民银行热河省分行之“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等为最典型代表者。
  
  二、优待售粮储蓄存单实质是售粮欠条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各大区行和省分行印制、发行的优待售粮储蓄存单,其实质是国家给农民的一张售粮欠条。
  中财委于1953年11月2日颁布了《关于配合购粮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储蓄工作的指示》,该《指示》第2条规定:“在购粮期间,由国家银行对售粮户办理优待储蓄,储蓄限额大体上可控制在购粮任务的10%-20%”。无疑,这是国家给人民银行的一项具体工作目标的指示。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调控中心,无任何理由不遵照《指示》去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但客观上,要完成这样涉及几亿农民的一项存款任务,除银行工作人员的主观努力外,还必须得有强有力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作保证。另一方面,当时的现状是粮食的紧缺导致粮价上涨和物价的不稳定,而身在农村的多数农民,更不愿让本来就处在贫困线上的自己,还要将为数不多的售粮款,存一部分在银行里(尽管利率有所优惠)。因此,这时的优待售粮储蓄存单,就难免被作为一部分售粮款派发给售粮农民。如果银行的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是以派发方式,而不是按“农民售粮→取得售粮现金→存入银行”的程序发行的,那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时的优待售粮储蓄存单就是给售粮农民的欠条。
  笔者查阅了一些基层人民银行当时办理优待储蓄业务的相关文件、资料,均未发现有将优待售粮存单在给付农民售粮款时,作为一部分售粮款派发的文件规定和操作记载。这也难怪,即使他们当时这样规定和这样做了,也不可能黑字写在白纸上,这是因为,中财委《关于配合购粮任务积极开展农村储蓄工作的指示》第3条明确规定:“推行优待售粮储蓄,必须坚持说服教育方针,坚持自愿原则,切不可采用简单搭配作法”。
  那么,我们以上之分析与推论难道是错误的吗?
  所幸的是,我们在进一步挖掘历史史料的过程中,终于有了极为重要的发现与突破:
  
  (一)《湖南金融志》第一篇“货币”的第七章,“人民币”之第二节“流通”中的一段文字,使我们对“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是售粮欠条”的推论得到了印证。其原文是“1953年11月,省内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收购季节现金集中投放。为缓解集中投放对市场形成的压力,银行一方面以‘优待储蓄’券分期支付购粮款,一方面开展农村储蓄,收回农贷协助组织好农业税入库,支持工业品下乡,组织货币回笼”。这段简短的文字告诉我们:(1)当时为缓解因粮食收购款的集中投放对市场的压力,采取了组织农村储蓄等办法回笼货币;(2)银行确实用“优待储蓄券”直接用于了支付购粮款。
  
  (二)《中国农村金融史略》第二章“中国现代金融史”中的一段文字,亦使我们关于“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是售粮欠条”的推论再一次得到印证。其原文是“这种优待售粮储蓄(后扩大为粮棉优待储蓄),体现‘一次交粮分期付款’精神,使储蓄存款工作转入‘秋冬存进,春夏兑出’的季节性轨道。有利于调节农村的货币流通。尽管工作中出现过强迫命令的现象……”。该记述充分表明:(1)当时所开展的优待售粮储蓄,后增加了售棉内容,扩大为粮棉优待储蓄;(2)优待售粮储蓄是“一次交粮分期付款”的体现;(3)以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作为部分购粮款给农民,在当时带有强迫性。
  
  三、存单衍变为欠条的原因
  
  购粮付款,钱货两清,这是最基本的交易法则。那为什么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关键时刻,还出现配搭储蓄存单的方式给农民以售粮欠条呢?其实,这与我们国家当时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1)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恢复和建设遍体创伤的祖国山河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2)抗美援朝战争给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3)1953年是我们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的第一年,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项目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工业的初步基础……重点建立起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因而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大型企业的成套设备。”此外,“还从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69项”。这些无一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加之以减少购粮款集中投放对市场所产生的冲击,所以,尽管是粮食“统购统销”的第一年,新中国亦不得不以“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的形式,暂时拖欠售粮农民的一部分粮款了。
  
  四、收藏价值
  
  优待售粮储蓄存单的收藏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发行与粮食收购有关的专用存单,而且以各大区行、省分行为单位印制的优待售粮储蓄存单均形制规整,十分精美,堪称第一套人民币的姊妹篇,是人民币系列收藏的难得专题。第二,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从实物表面看是银行存单,而从其本质看,它确是新中国给农民的一张售粮欠条,而且行用时间短,即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后“由于信用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1955年起停办此项储蓄”。因此,其意义远在一般的银行存单之上。第三,优待售粮储蓄存单与新中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之重大史实有着直接联系。它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一段难忘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史,同时也见证和记录了解放初期,共和国的决策者们承受巨大压力、艰难决策、克服众多困难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艰苦历程。第四,银行存单不属永久保管档案,按规定15年后则要集中销毁,即使有极少数未按规定销毁,经过文革“洗礼”和世事变迁等历史原因,存留至今者也是十分少见了。所以,优待售粮储蓄存单是极具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人民币系列收藏品。(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紫砂壶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紫砂泥是单矿原成泥,是大自然为人类配制的直接可用于制壶的神奇之土。紫砂壶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使之具有炻器、瓷器、金属器不可比拟的优点。不施铅华、天然浑成的紫砂壶似乎在提醒人们,返璞归真是生命之旅的升华,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级形式,是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真谛之所在。  高级工艺美术师、紫砂艺术家沈杏大就是基于上述理解而献身陶艺品,他制作的紫砂壶工艺品以简
期刊
笔者收藏一件浮雕虎形青铜鎏金带钩,通长24厘米,重350克。前端呈虎头形,后端也呈虎头形,即一虎身两头。带钩头为蛇头钩形,器身呈S形。正面全部鎏金,背面黑绿锈。由于时间长久,部分鎏金脱落,还有几处鎏金生成的紫锈斑。整个器形抽象生动,华贵美观,它的主人可能是身躯高大的武将。此带钩于2004年11月在安康市一砖厂挖土时出土。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是一联合部族,其中包括“濮、苴、共、奴、、夷
期刊
笔者藏有一枚折二型花钱。正面隶书上“二”、下“南”,背面篆书横列“宝泉”二字。钱径27.5毫米,穿径5.5毫米,厚1.8毫米,重6.2克。  查几家花钱谱录,未见此钱。后来在“开元泉社·盛世收藏”网上发现,署名尚友者解释“二南雅化”曰:“南是诗经国风中的一支,国风有15国风。本作邦风,因避汉高祖讳,改字作国风。南风分周、召,即周南、召南。周召为中原姬姓封地。南以文字学立场,可知是乐器之象形,象钟,
期刊
王生才多少年前就喜欢上了青花,他收罗了一大筐明清小瓷片,为的就是找瓷片上那一笔一笔的感觉。一壶小酒,一枚瓷片儿能把玩半天,直到醺醺,方才罢手。而日后如果在他的笔下、画里,能见到近似的“生生不息”,就不足为怪了。  生才是个讷言的人,话极少。自从在江西画了两个月青花,人就变了。逢人便说江西,逢人便说瓷,逢人便说青花。友人说,你这是得了“青花恋”了。生才也不急不恼,只是回敬呵呵。  从江西回来以后,生
期刊
编者按: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头语,也就是自己的行话。收藏业中行话的命名,是针对器物的真假、整残、价格等等来定名的,当然地区的不同,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称谓。由于这些行话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行家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熟悉一些行话,亦有益处。因行话涉及范围很广,本文只对瓷器中的一些行话作一介绍。    1. 口磕:器物口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出现的大小不等的各种缺磕伤痕
期刊
天津福信2007秋拍亮点    天津福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9月28日在天津市福信大厦五层拍卖大厅举行。本次拍卖会囊括了中国书画、玉器、瓷器、佛道造像等珍品。  名家精品力作陈年绘画的《秋华晚艳》成扇,设色纸本,所绘花卉尽显其吸收明、清各家花卉画法而独树一帜的特点,风格娴静,技法精熟,隽秀天成,扇背为章棍草书。字一山,光绪三十年进士,工诗能文,所书草书翰墨清华,体势秀
期刊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陆,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早在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印度。葡萄牙人在1498年进入印度。随后,丹麦、法国和英国也登陆印度。1757年,发生了印度与英国在普拉西的一场大战,印度战败后,印度的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及部分内地城市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849年,英国赶走了其他国家的殖民
期刊
陶瓷质地的佛像其滥觞可追溯至东汉、吴晋墓葬出土的钱树陶座与青瓷魂瓶,然而其上贴塑的坐佛尚属与黄老神仙信仰杂糅并处的中土佛像雏形,历史价值远胜其艺术魅力。嗣后虽偶见如山东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北齐模印素烧彩绘菩萨瓷像为代表的少数早期陶瓷佛像,但真正意义上陶瓷造像艺术实非宋辽元明四代莫数。宋代广东潮州窑、陕西耀州窑制作的神采奕奕的瓷塑佛像,河北易县八佛洼白玉、百花二山秘藏的16尊神容逼真的辽三彩等身罗
期刊
民国元年辛亥革命后,前清陕西秦丰官钱局歇业,并改组为“陕西秦丰银行”。嗣因现钱缺乏,又设立陕西富秦钱局,发行制钱票和铜元票。至民国十年五月,秦丰银行被裁撤,并将富秦钱局改为富秦银行,发行银元票。至民国二十年,由杨虎城接任陕西省主席时筹资设立的陕西省银行正式开业。另陕北地方实业银行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成立于陕北,发行银元票和铜元票,后因发行额大大超过其资金总额,无力回收,于民国三十三年歇业。  陕西省
期刊
笔者去年在《中国书画报》读到署名刘云鹤《老僧不作留人意——吴茀之隶书扇面》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并见到了随文附刊的扇面书法书影(图1)。刘文在赏析扇面书法和评价作者(吴茀之)书艺中略称:  纵观吴茀之这件作品,依笔者拙见,他也只能位列“画家中的书家”这个层次。尽管吴茀之在现代画坛上的名气较大。然只局限在画界,好像没有多少人提及他的书法,也就是说他的书法还没有像他的画那样得到认可。往好处说,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