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398143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是沟通学生思维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那么,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方式提问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曲”问的方式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可以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时,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是向学生灌输“地方割据导致唐朝灭亡,宋太祖要想巩固政权,必须消灭地方割据”。这样的平铺直叙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唐朝政权是什么势力直接灭掉的?”“宋太祖刚刚建立起来的北宋政权又该怎么办?”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一步步被引导到思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原因及合理性上来,但后者对学生更具说服力,且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思考。这就是“曲”问的妙用所在。
  
  二、利用激趣法提问
  
  结合学生看过的电视、电影、历史小说的有关内容创设情境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也从中体会积极思维的快乐。
  如:在讲述“清朝文字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镜头:乾隆一次微服出巡看到街上所有的店铺、饭馆的招牌、寺庙的匾额,门前悬挂的灯笼……所有与清朝犯忌的字都被贴住了;行人见面后不说话,只是打哑语手势;刘罗锅奉旨修改《四库全书》,却把全书几乎涂没了,乾隆问其原因,他也打哑语手势,急得乾隆龙颜大怒……这时提问:“这些镜头与我们本节课的什么内容有关?此事件给当时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这样既把课本同日常接触到的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清朝“文字狱”给当时社会造成的恐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教学由被动变成主动。
  
  三、利用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能给予学生实践探索活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从中发现并感受各种体验,产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获得经验。学习探究的方法不仅发展了个性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如讲“戊戌变法”一课时,如果直接提问“戊戌变法为何失败?”学生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如果利用书中谭嗣同的绝命诗,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就会明白得多了。可设计的问题有:“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他们的力量如何?”学生们经过思考会得出结论:“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他们掌握着政权、军权,又玩弄权术,力量强大。紧接着再问:“是谁无力回天?为何无力回天?”学生们展开思维和想象:维新派没有军队,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太薄弱了,何况又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再提问学生:“维新派为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此问题书中没有明确显现,可以提示学生:“在维新派的变法措施中,有没有涉及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也就是有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的口号?”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维新派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再进一步提问学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留些时间讨论,学生们很快联系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和妥协性,正是由于其妥协性,使他们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学会了深入剖析、追根寻源,经过多种尝试、探索、思考,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加深了理解问题的深刻性,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对比性提问
  
  对比性提问能使学生在浩瀚的史海中通过比较对照辨别异同,抓住同类历史概念或事件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可让学生比较一下:“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的性质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通过思考,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虽然两次改革的性质不同(前者为封建性,后者为资产阶级性),但只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改革,都会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接着再让学生比较一下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其结果更使学生强化了“符合历史发展改革,对社会发展有历史作用”。再接着问:“日本的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学生通过思考对比,又得出结论:适合历史的发展改革,必须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成功,戊戌变法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条件不具备。以上对同一史实通过多方比较思考,既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利用总结性提问
  
  总结性提问有助于使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这种问法一般在授课结束时,它涵盖通篇授课内容,揭示了历史的某种发展规律,因此具有宏观性和深刻性,使该课的首尾之间相互呼应,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律性认识,发展他们的总体思维能力。
  比如讲授“西汉同匈奴的和战”一节时,进行如下总结性提问:“汉与匈奴的和战既包括和平相处,又包括两者间的战争,而战争的目的更是为了和平相处,因此,和平是主流。西汉最初的四代皇帝都是奔着这一目的来对待匈奴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达到如此目的都做了哪些努力?”引导学生理解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是统治者为实现真正和平而采取的缓兵之计,为汉武帝打败匈奴和平相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昭君出塞是和平的真正体现。然后再启发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让学生讨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社会和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发展,然后号召学生为国家强盛和平发展贡献力量,最后还可让学生谈谈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问题。由此,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教师只以寥寥数语便可对全课进行总结。可以说,这时的总结性提问,既呈现出全课的总体构思与精华所在,又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作了探讨;既有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思想教育;既对古代历史进行了探索、剖析,也结合现实给人以警示。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与教学管理网络的“三网合一”是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色和突出优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开放教育具有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交互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突出网络教学,突出两个课堂的结合(即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突出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
期刊
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竞争合作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自1990年王道俊老师首次提出主体性问题至今,在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已初步构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四个基本策略,即:主体参与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差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策略。上述策略研究得比较深入,而在教师主体性发展方面还没有深入研究。  “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
期刊
“最短距离” 这类题型充满了趣味性和对数学思维的挑战性,解决起来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 其实它的应用原理非常简单,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    一、巧借“对称图形”    例1如图1,要在河边修一水泵站,分别向张庄、李庄送水,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分析:把两个村庄分别看作A、B两点,小河看成直线a,则得A、B在直线a的同侧. 可作点A关于直线a
期刊
质疑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古往今来的智者无不认识到“疑”的重要性。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处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处看出总有问题。”程颐说:“学者必先会疑。”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指学生敢于在无疑处而有疑,有疑而后释疑的能力。若学生具备了这种素质,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产生追求问
期刊
书面表达在高考中一向是重中之重,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法宝。但是,就是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也会让许多高中学生发愁,总是感觉写得不通顺、不连贯,无法准确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先找到症结所在,再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写作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一、平时练笔    (一)问题  1. 学生觉得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也就是教育创新的时代。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高中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寻求较好的教学创新模式,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坚持启发性原则的重点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是对思维过程
期刊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根本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十分重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主体的表现正是主导作用的结果,因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作用    引导即引路导向或启发开导。它是启发式教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本自主或合作的尝试,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语文素养的学习活动。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语文能力的形成。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具备下列五个意识:    一、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就是要制定科学、适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  1. 要科学,就是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基础知识,除基本的数学方法外,其他思想方法都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领会,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笔者现以七年级(上)冀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渗透:    一、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把数或数量关系简明地表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不会学、不得要领、不入门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并加以学法指导,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化学殿堂,认识化学、欣赏化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研究学生的各种因素    如动力因素——学习目的、动机、兴趣;状态因素——激情、自信感、钻研欲;成果因素——成绩、成果、成功快感等。  学习的目的、动机、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