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萧宽的百变艺术

来源 :私人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宽拥有宽厚的情感,以至于他善于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其艺术造诣也正来自其豪迈的气质。如古人所言,“文者,气之所成”。艺术的表现正源自其个人的文化养成。而萧宽的豪迈气魄来自其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成长环境,那里也催生了他独特的艺术感悟。
  如今,年过花甲的萧宽已越显沧桑,凌乱的长发已见苍白,眉宇间颇有一些鲁迅般的嶙峋气魄。他对艺术的追求依旧孜孜不倦、满腹激情。采访时,他间或提笔挥毫泼墨,风格独特的书法跃然纸上,观之气势磅礴。在艺术领域,萧宽先生获得了各种重量级奖项,然而他依旧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正如他所言“艺术仿佛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
  草原吟游
  萧宽的诗歌创作来源于那个时代,更来源于23年的知青生活。
  艰苦的插队经历让萧宽学会了感悟生活。“常常是几日见不到人烟。”回忆起自己的游牧生活,萧宽如今十分怅然。“于是,那时的我面对辽阔的草原开始了诗歌的创作。”
  1974年,萧宽被选送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哲里木盟报社当记者,广泛的社会接触,使他得到了一块丰厚的艺术土壤和生活的海洋。
  “在野草的怀里断奶/又被秋风的巴掌打落/从此成了流浪汉/不知在何处落脚谋生”。在萧宽的《草籽诗集》中,他自喻“草籽”,这“草籽”的命运、经历,就是萧宽的命运和经历。《草籽诗集》也成为那时科尔沁知青中盛传的诗集读本。
  回想起那段挥洒了青春和热血的知青经历,萧宽淡然道:“那一段经历就是我自己的沉潜,多年的草原生活,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内蒙古广袤美丽的土地带来的力量,也正是那段艰苦的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专博相济
  在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书画院的萧宽工作室内,集纳着各种书画、雕刻品,略显凌乱,却极具艺术气质。在混杂着书香及墨香的空间中,各种物件信手拈来,并无造作雕琢之感。柔和的灯光下,萧宽妙语连珠,言语中蕴含着其深刻的艺术感悟。
  萧宽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杂家、人称“百变鬼才”。这样称呼他,是因为其艺术创作皆师出无门,而其创作又自成一体、变化多端。评论家用“法度之外、字如诗画”概括他的书画,颇为准确。他不囿于传统法度,用画家的审美及诗人的激情随意挥洒。从笔法看,他的作品浓颜淡墨、疏密有致,平衡中富有变化。
  多样的生活磨砺,造就了他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及坚韧豪放的性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跃然呈现了粗犷飘逸的艺术风格。萧宽的书法自然写意,他用画家的审美敏感突破了传统,以诗人般的激情随意挥洒,运用变形、夸张,甚至些许幽默的艺术手法,求形神而舍细末,笔法不拘一格。可以说,萧宽的书法,是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统一。
  对于雕塑,萧宽同样有着较深的造诣。在于生活的直接接触中,他注重体会生活细节,再赋之予豪迈的气魄,这是他对雕塑艺术的理解。“把苍天的盖头揭开,立天柱,定五洲,雕日月,塑昆仑,留下沧桑浩宇鬼斧神工的玄秘。”这样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3年萧宽创作了表现老北京天桥文化的雕塑,这组名为:《从头再来》、《乐在其中》、《笑口常开》和《甜蜜人生》的群雕塑作品,取材于民俗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立体感很强。作品将全新理念和独特创意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表现了天桥的民俗文化内涵,突出了天桥民俗艺术的个性魅力。其中《笑口常开》,高约265厘米、重约3吨,是名副其实的大作品。在创作这组作品时,他选取老北京人生活最典型的四个瞬间,运用幽默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既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具有超前的艺术风格 。
  文企渠成
  画家、诗人、书法家、教授,“鬼才”萧宽在各个领域里延续着自己的艺术之路,这个延续甚至包括策划。在他看来“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2000年他推出“国际成功节”策划案例,在世纪策划大会上创作了《策划家宣言》,并设计了大会标志。他有句理念宣言:策划别人必先策划自己。善于推广自己艺术创想的萧宽,也会将自己的诗歌以宣言的方式展现在一些文化及商业场所。这也是一种艺术的集成表现,而这样的设计思路也使他受到许多企业界的好评。
  将艺术和企业完美地结合无疑也是萧宽作为艺术家的另一个成就,然而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仍未超出艺术的范畴,他套用了一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以艺术形式表现,只是需要一些对艺术及生活的感悟。
  2010年,他将《道德经》绘制成了漫画。彼时他对艺术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艺术的最原本东西就是自身哲学思想的高度。以哲学为内涵,汲收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以不变应万变,将传统与世界文化交融提炼,达到‘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的境界,还要洞悉古今,能够从现实出发把握未来。”
  “书法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悟’与‘勤’的结晶,”他以书法为例道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看法。正如他一句诗中说的:“丹青无法悟是魂。”修养指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成功的艺术创作都不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底蕴。也正是因为萧宽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悟性,也使他成为一位当代的奇才。
  艺术创作与艺术家本身的气质息息相关,萧宽的成功正源于他的修养、人格、个性、风采四个方面。“艺术是我生命的外延。” 萧宽这样概括自己的艺术之路,也是对其艺术生命的最好诠释。
其他文献
2012年圣诞节至2013年元旦期间,位于北京宋庄的睎望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夜色山河”的黑白山水绘画作品展览。在宋庄这个著名艺术区每天都会有展览举行,这场展览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这位艺术家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头衔。  他曾做过律师,当过大学教授,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也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但更多人熟知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微博上一系列“随手公益”的发起人。他就是有着济世情怀、无所畏惧的于建嵘教授。  
期刊
“如果没有进口通航类飞机数量的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那么通航产业发展的根基就无从谈起,局方的新规对通航企业引进通航飞行器是非常有利的。”业内人士所提到的这一新规就是民航局近日修订发布的《引进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  审批变备案  与修订前的办法相比,此次修订后的办法有四大亮点:1.一般通用航空器引进只需在地区管理局备案;2.任何自然人可以申请引进任何航空器,包括公务机;3.一般航空器转让不再由
期刊
宝石、雕刻、光的对话,  产生了一种光影之间的共舞。  我要将这种共舞发挥到极致。  The Conversation of precious stones,  sculpture and light create a dance of light and shadow,  which I will elevate to the full.  Wallace Chan  古董双年展震惊了巴黎  2
期刊
对于《私人飞机》的读者来说,要不要送孩子去海外留学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家长所纠结的,是去哪个国家读书,什么时候去,要不要寄宿,几岁出去最合适等技术细节。必益教育(BE Education)的总裁威廉(William Vanbergen)在全球最富盛名的伊顿公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他的父亲和祖父也都曾是伊顿生。祖父Vivian Vanbergen曾获得“飞行功勋十字勋章”,父亲Richard V
期刊
2013年,腕表的收藏家将把眼光转向哪里?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只有品牌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独有的看家本领将很难入他们的法眼。  如今高端腕表在富人阶层中越来越受追捧,许多国外大厂的订单有时甚至需要排很多年。而近些年国内知名表厂竞相推出高端手表,“北京”这个并不张扬的品牌凭借旗下的三块顶级腕表享誉国际。  顶级腕表里的中国“范儿”  北京手表拥有较深的传统底蕴,不论是富含传统韵
期刊
“空客A380接到首个私人订单。”几年前消息刚传出来时,关于订单的神秘主人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这架改造过后的A380内部共有3层,总建筑面积相当于3个网球场,其中包括私人专用电梯,5个豪华套房,能容纳10个人的音乐厅,用来停放劳斯莱斯的车位等。起初人们只知道飞机的主人是一位阿拉伯富豪,随着飞机将在2013年交付,这位主人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  自20世纪60年代起,沙特阿拉伯政府建立了国家企业、公
期刊
“实际上千叶进入珠宝行业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之前并不是以市场传播为主打的品牌,我们更有点像埋头苦练做内功的一种方式。我们产品本身和销售力都很强,但3年以前都还算是一个区域性品牌。从2009年开始,董事长制订了一套全国策略计划之后,几年当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我们现在在全国有将近200个门店,应该说也已经正式成为珠宝行业当中的全国性品牌之一。”千叶珠宝集团副总经理宋云鹏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2012年
期刊
2009年我第一次接触Wallace Chan的作品,至今还无法从当时的震惊中清醒过来,我在珠宝和收藏界20年的思想以及观念的修为,几乎在此次接触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  2012年巴黎古董双年展上,Wallace Chan的所有作品在世界最辉煌的大品牌之间,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璀璨之光,虽然孤独,然而Wallace Chan 作品的精神的翅膀却飞翔在芸芸物质之上,穿越了语言的藩篱,直射观者的内心。
期刊
在佛罗伦萨市区找一处比较年轻的建筑几乎不可能,初到佛罗伦萨的天韵住进了一套起码有几百年历史的4层公寓里。公寓是传统的地中海风格,红色砖瓦,马赛克玻璃的窗户,没有天花板,抬头就可以看到木顶梁,不时地还会掉下些木屑。  少了些意大利北方人以物质为重的冷漠气息,多了些南方临海渔民的淳朴和亲切,佛罗伦萨的美不只在于它艺术之都的氛围,当然也不全是它点缀了整个城市的红色瓦顶。徐志摩于佛罗伦萨停留时,将在“春夏
期刊
古朴,素雅,  如今这家貌不惊人  的书店已成为  巴黎左岸地区  最具文化魅力  的地方,  身在其中,  依稀能够嗅到  这里的阵阵书香。  在法国巴黎,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隔河相对的位置有一家狭小而拥挤的书店,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这里为世界众多作家提供了庇护所及创作灵感。可以说这家书店为20世纪英语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过境迁,人们在这里仿佛依稀还能见到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文学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