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探究善的德育生态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都对育德工作提出挑战。为进入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价值追求,同时为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效果,本文聚焦新时代德育生态特征,关注育德现状,分析产生当前德育生态特征的原因,从构建“善”的德育生态理念、打造“美”的德育生态实践和营造“和”的德育生态氛围三个角度来阐释美育,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育;善;德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3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有序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而德育的实效与时效也成了德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由于德育的对象和载体都出现了变化,为了不让德育生态显得单薄,缺乏支撑,也对育德工作提出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寻找新的突破点,成为德育发展的关键。
  一、德育生态的特征
  传统的德育在方式上注重育德的实效而忽视美育的内化;在过程上,注重纯理论的灌输缺乏美育的参与;在结果上,偏即时外显性,轻长期内化性,让传统德育在新时代下育德实效性受阻,也是致使育德低效的主要原因。
  西汉刘向在《后汉书》中提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由此可见,作为社会重要元素的德育生态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德育生态的复杂性
  时代的发展与更替,让德育对象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充满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德育的认同和内化需要思想的支撑和行为的辅助,需要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学生处于矛盾中,让德育对象的育德效果产生困境。德育对象、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因素因时代发展变得复杂。
  (二)德育生态的挑战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表述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前德育各因素在众多信息包围的生态环境下,对德育对象和德育主体都提出挑战。德育主体对德育对象的育德,需要在善的生态环境中才能让德育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处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主体和对象,把生态关系推向浪尖,让德育主体反思和德育对象自省教育生态的重要性凸显。
  (三)德育生态的机遇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让德育需求性和育德供给性产生矛盾的共存生态,对德育实效的增强拥有了内化和外显的机遇。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是德育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让新时代德育彰显时代性、时效性的良机。因此,让传统的方法、观念、因素得到更新和发展,对德育对象是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德育生态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是人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从内涵上看,德性是美的核心,美则是德性的表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经美化改造,使德育改变枯燥、单调的外衣,提升德育信效度,让德育对象更易接受,更乐于接受。
  (一)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要求新作为,新时期需要新手段。当前社会中呈现的诚信缺失、浮躁功利、环境污染、艺术低俗、文化枯萎等现象,让德育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要,提升育德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在美中育德,就要以“美”为内容,打造育人的各种“美”的形式。美育应时代发展而生,美的构建和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积极作用,也让育德对象在信息化时代中沉淀美的内涵。
  (二)学生发展需要
  新时代的学生能接收的信息量更多,在实践上对生活的了解越来越广,自身发展也随时代发展产生新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并且也让自身实效下降。要让人文精神缺失或片面注重追求物质的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共鸣,需要新手段和新阵地让学生从思想和实践上改变对传统说教的抵触,让学生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各方面接受德性素养的教育,从精神上增强认同感。而美是所有社会人共同需要的,也是普世价值的一种,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与时俱进,物质与精神、素养与行为、供给与需求等发展不均衡性突出,让很多学生在德育生态中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仪容仪表等方面产生很多不“美”因素,需要加强对转型过程中衍生主体的培养和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说教、空洞、枯燥等方面的弊端,成为德育发展走出困境的难点,同时寻求新元素的任务迫在眉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美的需求是学生乐意接受的事物,而且美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和自尊,因此可以借助美让他们在其中内化德性,提升内涵。从美的角度进行教育不仅可以美化教育,也可以促使学生德行发生改变并得到改善。
  三、善的德育生态构建路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善的德育生态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新时代下对善的德育生态的构建和求索是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可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知美、懂美、爱美的习惯,提升学生“美”的涵养,对增强德育效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构建“善”的德育生态理念
  人虽在能力、性格、情绪等方面有客观差异,但是以美为内容构造善的教育生态对育德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善的德育生态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善的德育生态需要善的主体、善的内容和善的形式,不管德育对象还是德育引导者都需要善的基础,需要美的熏陶。以美为载体宣传善的内容,营造善的氛围,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生态的焦点或许是理念、或许是教师、也或许是活动,虽然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但最终归宿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而善的德育生态就是护航舰和催化剂。
  因此,对学校而言,要搭建三善一体的美育大格局(语言善、行为善、形象善)、打造“三维互动”的美育大平台(生活与课堂互动、理论与技能互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营造“三联合一”的美育大环境(文教結合、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对教师而言,期待良性的德育生态系统,以善为核心,以专业为支柱,能够给予学生、家长、教师成长的正能量。对学生而言,成人至关重要,需要真、善、美环境的熏陶。良好的美育生态承载着成人的责任,对学生品性、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家长而言,善的理念是家庭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和谐家庭构建的基石,对学生和社会而言至关重要。要在现实生活中、沟通交流中体现善,家长需在自身的言行上对子女潜移默化,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二)打造“美”的德育生态实践
  美育亦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和原则来培育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1]。它以美的普世理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让主体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沉淀性、内涵性。因时代不同故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受制于不同社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格;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理念是善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从德育角度而言,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核心。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2]。由此可见,不管艺术、本性、本心还是社会中的正气,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传承美,传递善、展现情。在教育过程中,变理论美为实践美,变形美为形神俱美。
  美的生态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馈赠礼物,让善传递,激发对善的渴望。在推进教育的过程中,美育已成为德育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对育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营造美的教育生态需以善为核心,以美为载体,激发主体心中的善。
  第一,由理论美到实践美,实现理实融合。理念和理论的美较实践而言相对空洞,缺乏踏实感。特色的美育需以人文精神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美育内容的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德性美。德育活动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形式,聚焦理念核心和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美育活动,借助文化社团建设、技能节、节假日特色文化活动等育德载体渗透美育,让教育主体从思想、价值观到言行、情感等各方面得到美化,使校园充满真善美。如邀请地方文化大师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带进学校,与社团、教学相结合,让文化大师零距离与教师和学生接触,让师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美的同时提升自我情操和素养。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如吟诵、金坛刻纸、常州吟诵、留青竹刻等作为美育主阵地,在让艺术美内化于心的同时,美育的育德功能也能事半功倍。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是机器,有追求美、享受美的需求和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方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美育的陶冶能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在审美体验中意识到自我和本我的存在,得到超我的实现与精神上的满足[3],让学校成为教师不再职业倦怠而是充满幸福“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学生不再厌学而是他们快乐学习生活的地方。
  第二,由形美到神美,实现形神合一。教材之形美、课堂布置之形美、内容展现之形美等,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内涵美,缺乏精神支撑,让美昙花一现,流于形式不能沉淀底蕴。因此,从片面注重形美向形神俱美转变,是打造美育特色学校和探索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增强吸引力的法宝,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以活动如花开四季之形美选取有内涵美的内容撰写或汇编德育教学教材,对有效推进学校构建善的教育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在注重形美的同时需要注重质美,育德教育工作从内容(朴实、传递正能量)、语言(用词美、语气亲和力强)、构思(美感、新颖)等方面出发,以育德为归宿,实现形神俱备。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对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特色文化的融合与展现,为美育的构建提供载体和平台,同时为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保障。因此,校园文化设计和打造需要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管是格局还是内容,只有紧密结合并创新才能让特色外显,否则只会让德育生态和德育效果显得单薄且无力。
  德育生态形神兼备的美,不仅需形美还需质美,更需以育人为核心,才能让德育生态充满善,提升育人效果。这由美育的特点所决定。从美育的效果出发,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才能深入主体,提升主体。缺乏美的德育生态是不完整的育德教育,只有将美真正落实和体现在学校文化内容上,才能润物细无声,发挥无形无声的育人力量[3]。美育可以渗透在校园软硬文化建构的各个层面,如走廊文化、阶梯文化、教室文化、校园自然环境文化、校园人文艺术文化等,缺少美而进行的隐性德育是枯燥的,是困难的。只有形美和神美共同凝聚才能让美育氛围浓,底蕴足,实现以美育德,以美促德。
  第三,由单一美到多元美,实现百花齐放。善的教育生态因素不是单一的,需要众多因素的合成和支持。对教育主体的美需要文化素养沉淀和专业内涵展现,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动作和美的行为营造一种美的育人氛围。因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要从单一主体、单一要素出发,延伸和拓展到其他方面,让美普遍化、持久化。多方面打造美,从而促进美育目标的达成。
  同时,评价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和提高主体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还要结合主体自身与整体的美化,即帮助主体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等。不管是目标还是过程,不管是个体还是总体,始终坚持美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和方向,坚信对培养主体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的情操、美的心境的培养都具有深刻影响。
  (三)营造“和”的德育生态氛围
  “和”是德育生态追求的境界,需要善、美的滋润,需要人性的善和美的体现,需要善和美氛围的维护。德育生态的善的构建和美的打造,从育人角度出发要让和的精神沉淀,需要更新观念,发挥地方文化和学校硬件软件的资源优势,让和的历史性和持久性得到充分展现。和谐是新时代的目标,也是德育渴望达成的效果。在和的德育生态中,让和而不同撑起百花齐放,胜过一枝独秀不是春。德育生态要在学校、学生、自然、社会四个方面以规范性、开放性、优化性为原则,实现生态德育的“和”。
  第一,尊重个性。德育生态的和谐氛围营造需要各个主体的努力,由于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包容个体的个性,否则只会出现千变一律,显得单调,导致同而不和的现象。
  第二,规范个性。任何事物都有标准和底线,个性也不例外。需要在和的基础上对个性加以规范,构建和的基础,否则只会导致德育环境乱象丛生,毫无秩序,让和的德育生态丑化,名存实亡。规范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常规,看似约束,实则是和的要求。
  第三,融洽相处。在尊重和规范的基础上融合所有因素,德育生态的各要素才能呈现和的景象,才能让和的氛围长存。
  善的德育生态在美与和的渲染和协助下,让美育成为育德的主平台和主阵地,对德育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德育生态的维护和发展对育德效果有促进作用,因此美育具有独特的魅力。
  參考文献:
  [1]陶俊伶.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文学教育(中),2010(12):96.
  [2]杜晋芳.丰子恺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谷兴伟.尊重学生审美权益,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美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2013(24):26-28.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4-27 修改日期:2021-07-09
  作者简介:丁洁静(1980—),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运用CiteSpace7.0.R.2对2005年以来近15年的中国知网有关基础教育评价的129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涉及发文量、关键词及突现词三个维度.结果显示:基础教育评价一直处在
感应灯随着脚步声依次亮起,赵佳穿过三道狭长的走廊,从天璇来到玉衡。  两个月前,赵佳和徐璐结伴来星寓看房子。那天下着雨,大雨从高处纵身而下,直扑地面。两人走出地铁口,各撑一把伞,一前一后走在雨中。一阵大风吹来,路边的大树和灌木倒向一边,雨中的世界随着风势倾斜了。两人弓着身子往前走,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见前方深蓝色的建筑群。  赵佳是在雨声中醒来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屋里是阴雨天气特有的昏暗,说不
一、厨房与独立空间,不能两全  2020年4月,新冠疫情导致全世界停摆,我却准备横跨半个美国从圣路易斯搬家来洛杉矶。按照城市规模换算到同等位置的中国城市,我大约是从石家庄搬到上海。大城市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房价高到离谱。来美国的前四年都住在中西部,我已经习惯和另一个女生室友同住一间两室两卫的研究生公寓,租金包括水电七百美金出头,客厅宽敞,厨房挺阔,包括洗碗机在内的所有设备一应俱全,东西坏了很快有人
摘 要:科研道德与教学道德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两大方面,足以说明教学与科研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在自身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主要矛盾[1],从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论证了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提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
梨花楼不是楼,是个茶馆儿。天津人把茶馆儿叫茶园。再早,天津有名有姓的茶园至少有七家。清道光年间有个叫崔旭的才子,曾作《津门竹枝词》:“茶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外有堂名。”后来只剩了四家,号称“四大茶园”,一个在北门里大街的元升胡同,叫“金声茶园”,一个在侯家后北口儿路西,叫“协盛茶园”;“袭胜轩茶园”在北大关,离金华桥的南桥膀子不远,还一个叫“庆芳茶园”,在东马路的袜
摘 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载体来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在舞蹈作品中这一传情达意的人体形象被称之为“舞蹈形象”,而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中尤为重要的关键部分,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舞蹈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联系,在舞蹈的创作、表演与欣赏中舞蹈形象均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从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观众三方面分析了舞蹈形象塑造的内与外的相互转化。  关键词:舞蹈形象;形象塑造;内与外的相互转
摘 要:在企业中,8S管理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形式,而经过长期实践证实,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内涵方面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需求是保持高度统一的。所以现在可以从有关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后新冠疫情防控现实要求,从8S管理内容及价值的角度,提出践行保障机制,具体涉及制度、信息及特殊情况等方面,希望能够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效率的改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疫情防控;8S管理;高校管理;学生公寓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20年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其中就业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帮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成因;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意见。  关键词:就业;困难学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去子康老师办公室,墙上除了仿清代王翚的山水,还有一幅僧人的法像。  僧人看上去八九十岁高龄,披着朱红袈裟安然端坐,微笑着,既有佛门中人的慈悲,又有一种无法形容也无法描述,在追随宗教艺术的过程中超越了一切才具备的泰然自若。  听子康老师说这是台湾的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他的老外公,不免惊讶。  2011年我去台湾,途经花莲参观慈济医院,看过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的专题片。依稀记得,证严上人皈依
在中国东部的胶东地区有一座神奇的山,其形如母亲的乳房,名为大乳山,又称母亲山、圣母山,传说是由一位慈悲的母亲为救护众生化身而成的。湛湛晴空之下,这位无私博爱的母亲骄傲地挺露出浑圆饱满的乳房,哺乳着流云、星月、沧海和绵绵无尽的岁月。也是在这片神奇而美丽、悲情而柔慈的土地上,在那偏僻的山坡上、田塍间、林莽里,掩映着三百多座不起眼的墓丘,埋葬着三百多位战争年代的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