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隐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归",但"归心"却迥然相异。"归"之于陶渊明,是一种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绝不动摇的人生选择,是回归心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完成的方式;而"归"之于苏轼,是对复杂多变的人生的多种探索方式之一,"归"是解脱,也是挣扎和寻求,却终究不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两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也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特别是苏轼的和陶诗,呈现出与陶诗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其他文献
<正>一、未成年人刑事记录封存制度的探索与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刑法修正案(八)也要求
全业务运营时代,通信行业竞争手段逐渐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转向了渠道竞争。中国联通钟山县分公司注重渠道建设,充分利用渠道优势拓展业务,取得了良好成绩。文章介绍了中国
《尚书》有古文和今文经两个传授系统,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影响到司马迁对《尚书》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研习《书》的过程中,司马迁赋予
为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100周年,2005年11月5日至6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以下一组文章即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为这次研讨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在辽宁省
<正>美国学者威廉·奇泽姆和布伦特·特维编著的《犯罪重建》一书,是美国犯罪重建领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以下结合我国
目的了解贵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为贵阳市合理进行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市卫生计生委员会相关信息和政府官方网站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
首先简要介绍了身份认证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然后指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法———指纹识别的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法——
<正>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至2001年22年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约35%,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也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