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风险基础审计组织有待优化、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五种审计方法和其具体应用。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当前风险基础审计的现状,从方法和应用着手,优化审计方案,完善当前企业的相关审计工作,为企业交易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 风险基础审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方法运用和具体执行上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对与之相关的审计工作也相对重视程度不高。而随着十二五的开启,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相关人员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为企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的体制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可完善的地方。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关注的方向。而分析风险基础审计的选择和应用,更要从当前的现状着手,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和執行方案。因为企业管理本来就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它是从管理效果中不断挖掘新的内容而得到完善的。观察我国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企业风险意识薄弱、风险基础审计组织有待优化、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应该从现状着手,再根据审计基本方法,找到完善的方案和对策。
(一)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不断加强盈利的程度,满足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然而恰好是利益的诱导,使得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好处,没能重视风险的存在,作出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举措,反而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企业对所运行或投资项目往往缺乏细致的风险评估,有评估也是短时间、应急性的,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二是面对日益改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调整,这使得风险管理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无法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风险基础审计组织有待优化。
这首先体现在企业对风险基础审计的定位上。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低位上本来应该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但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忽视间接导致了对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模糊定位,使其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中。其次,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当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多个部门在做,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划分不清,出现问题也很难追究责任。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一个职权相对独立的第三方部门,保证其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缺乏这样的部门,审计结果要做到准确十分不易。
(三)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项关切着企业发展命运的工作,它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对基础审计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职业道德的要求。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审计结果就没有参考价值,对企业的相关决策就没有任何作用,相反还很可能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对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充分熟悉,对于突发问题也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反观当前的企业风险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在上述两方面离满足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点值得企业在员工培养上多加思考。
二、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和实施
当前我国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在具体应用中,一个企业并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有些企业的审计人员也会根据企业的管理状况对这些方法在执行上做相应的改良,这对企业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它的前提是工作人员对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有充分的了解。下面就详细介绍五种方法及其具体的应用。
(一)审计风险评估。
这种方法需要审计人员明确风险评估是基础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审计人员上交的审计会计报表应当是基于最低风险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正确性。所以这里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审计的程序执行。而对于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项目的内部控制结构,使评估会计报表出现差错的风险降低的方式设计,也可以通过重点考察容易出现重大错报的方式来设计。
(二)分析性测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比较企业各种重要经济数据,如本年度营业余额、本年度财政预算、毛利率等,从而分析企业风险,确定审计目标。其实这种分析性测试是贯穿审计计划、审计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全部过程之中的,所以可以看出它的实用性。 通过分析性测试可以使审计人员找出潜在的问题,经过对这些可能存在问题的进一步查证,可以有效地维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找出重大问题和纰漏。对于分析性测试的分析方法,审计人员既可以简单用比较获得,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数理统计求得。而分析指标可以是绝对数指标,如单位成本比较分析、年销售额比较分析等,也可以是相对数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投入产出率等。
(三)控制测试。
这种方法是从企业内部控制出发,通过评价企业内部结构的执行效果而进行的审计工作。它可以从控制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确定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审计工作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三个部分,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还有控制程序。旧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局限于会计控制的狭隘范围之中,而当前的趋势却已经涉及到对控制环境的审查,因为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和方便地确定企业控制风险,尤其是针对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财务报告。 控制测试只要有三类途径:直接与参与某项工作的人员交谈,获得准确信息;查看能够反映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观察相关人员实际工作情况。
(四)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
这种方法一般针对企业核心交易项目而言。它可以反映企业与客户的交易是否经过审批,是否有完整地记录,是否执行两种分类账。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关注的是账户的借贷方发生的金额。无论是在期中还是期末执行,都必须在余额细节测试前来实施。因为交易业务的实质性测试通常和余额细节测试的计划同时进行。在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的操作方式中,审计人员应该多关注控制程序。首先要明确流程中的几个核心步骤,即交易的确认生、原始的凭证和相关单据的获得、制定日记账和明细账和总账的制定。然后审计人员应该编制交易过程的图表,这种图表一般情况下要与控制测试相一致,在编制过程中还要注意重要环节进而重要内容中的其他环节。审计人员在第三阶段应该着力去寻找测试中会出现的错误,因为在交易流程中是会出现一定的错误的,这些错误关系到控制目标和审计的最终结果,需要审计人员仔细辨认和控制。这部分内容其实也可以与控制测试同步进行。最后,审计人员应当确认测试的性质、测试的时间和涉及的范围。这方面,审计人员应该从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角度,确认为达到目标而采取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时否存在。如果存在,审计人员可以将与为测试该功能所设计的测试和控制测试同时进行。如果不存在这些测试,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测试方式,即余额细节测试。
(五)余额细节测试。
余额细节测试是一种直接从企业交易中获得有关账户余额的证据的方法,它不是从构成余额的单个借贷发生项目取得证据。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其合理保证了企业交易余额的真实性以及恰当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法还能辨别企业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货币性误差。审计人员最终要对包含余额账目的会计报表提出建议,因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基础审计的策略,审计人员都需要合理使用余额细节测试,这是从众多实际经验中得来的。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基础审计中,许多审计人员几乎完全单獨依靠余额的直接测试。比如,他们可向银行函证银行存款余额,也可向顾客函证应收账款余额。企业交易有关的余额证据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取,比如固定资产、客户存货的盘点以及期末存款的价格。余额细节测试的形式可以是实质性测试,也可以是控制测试,当然如果执行双重目测试效果就会更好。审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余额与交易的关联性,应该对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两方面在程序的设计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具体应该给予关注的细节包括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目标性质、余额重要性、余额审计风险度、审计测试效率。另外,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员必须关注的方面。因为风险基础审计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制度基础审计为宽,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当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审计的角度去加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而企业风险基础审计作为这方面的重要内容,值得企业相关人员在方法、执行上多进行思考和改进。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作为当前企业比较比较完善的方式,在执行方法和执行效果上各有差异,如何合理地利用,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良,是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探究的。本文分析的风险基础审计现状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审计环境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五种审计基本使用和常用的方法也结合了其定义和具体执行方式给予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且中间穿插了需要重视的细节。希望给相关人员以启迪和参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当然风险基础审计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运用在不同的企业中也有差异,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创新。这是企业竞争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作者:任职于昆明群兴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分公司体制下的资金、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相通,梁云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2005年.
[2]裴文英.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3] 郑爱.风险基础审计研究中的几个误区.市场论坛;2005年07期.
[4] 孙相通,梁云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2005年.
[5] 曹细钟,黎国华.审计重要性信号传递失灵成因分析.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05年.
[6] 裴文英.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关键词企业 风险基础审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方法运用和具体执行上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对与之相关的审计工作也相对重视程度不高。而随着十二五的开启,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相关人员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为企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的体制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可完善的地方。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关注的方向。而分析风险基础审计的选择和应用,更要从当前的现状着手,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和執行方案。因为企业管理本来就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它是从管理效果中不断挖掘新的内容而得到完善的。观察我国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企业风险意识薄弱、风险基础审计组织有待优化、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应该从现状着手,再根据审计基本方法,找到完善的方案和对策。
(一)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不断加强盈利的程度,满足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然而恰好是利益的诱导,使得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好处,没能重视风险的存在,作出了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举措,反而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企业对所运行或投资项目往往缺乏细致的风险评估,有评估也是短时间、应急性的,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二是面对日益改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调整,这使得风险管理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无法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风险基础审计组织有待优化。
这首先体现在企业对风险基础审计的定位上。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低位上本来应该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但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忽视间接导致了对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模糊定位,使其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中。其次,很多企业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当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多个部门在做,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划分不清,出现问题也很难追究责任。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一个职权相对独立的第三方部门,保证其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缺乏这样的部门,审计结果要做到准确十分不易。
(三)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项关切着企业发展命运的工作,它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对基础审计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职业道德的要求。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审计结果就没有参考价值,对企业的相关决策就没有任何作用,相反还很可能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对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充分熟悉,对于突发问题也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反观当前的企业风险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在上述两方面离满足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点值得企业在员工培养上多加思考。
二、 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和实施
当前我国企业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在具体应用中,一个企业并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有些企业的审计人员也会根据企业的管理状况对这些方法在执行上做相应的改良,这对企业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它的前提是工作人员对基本方法及其应用有充分的了解。下面就详细介绍五种方法及其具体的应用。
(一)审计风险评估。
这种方法需要审计人员明确风险评估是基础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对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审计人员上交的审计会计报表应当是基于最低风险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正确性。所以这里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审计的程序执行。而对于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项目的内部控制结构,使评估会计报表出现差错的风险降低的方式设计,也可以通过重点考察容易出现重大错报的方式来设计。
(二)分析性测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比较企业各种重要经济数据,如本年度营业余额、本年度财政预算、毛利率等,从而分析企业风险,确定审计目标。其实这种分析性测试是贯穿审计计划、审计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全部过程之中的,所以可以看出它的实用性。 通过分析性测试可以使审计人员找出潜在的问题,经过对这些可能存在问题的进一步查证,可以有效地维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找出重大问题和纰漏。对于分析性测试的分析方法,审计人员既可以简单用比较获得,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数理统计求得。而分析指标可以是绝对数指标,如单位成本比较分析、年销售额比较分析等,也可以是相对数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投入产出率等。
(三)控制测试。
这种方法是从企业内部控制出发,通过评价企业内部结构的执行效果而进行的审计工作。它可以从控制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确定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审计工作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三个部分,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还有控制程序。旧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局限于会计控制的狭隘范围之中,而当前的趋势却已经涉及到对控制环境的审查,因为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和方便地确定企业控制风险,尤其是针对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财务报告。 控制测试只要有三类途径:直接与参与某项工作的人员交谈,获得准确信息;查看能够反映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观察相关人员实际工作情况。
(四)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
这种方法一般针对企业核心交易项目而言。它可以反映企业与客户的交易是否经过审批,是否有完整地记录,是否执行两种分类账。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关注的是账户的借贷方发生的金额。无论是在期中还是期末执行,都必须在余额细节测试前来实施。因为交易业务的实质性测试通常和余额细节测试的计划同时进行。在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的操作方式中,审计人员应该多关注控制程序。首先要明确流程中的几个核心步骤,即交易的确认生、原始的凭证和相关单据的获得、制定日记账和明细账和总账的制定。然后审计人员应该编制交易过程的图表,这种图表一般情况下要与控制测试相一致,在编制过程中还要注意重要环节进而重要内容中的其他环节。审计人员在第三阶段应该着力去寻找测试中会出现的错误,因为在交易流程中是会出现一定的错误的,这些错误关系到控制目标和审计的最终结果,需要审计人员仔细辨认和控制。这部分内容其实也可以与控制测试同步进行。最后,审计人员应当确认测试的性质、测试的时间和涉及的范围。这方面,审计人员应该从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角度,确认为达到目标而采取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时否存在。如果存在,审计人员可以将与为测试该功能所设计的测试和控制测试同时进行。如果不存在这些测试,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测试方式,即余额细节测试。
(五)余额细节测试。
余额细节测试是一种直接从企业交易中获得有关账户余额的证据的方法,它不是从构成余额的单个借贷发生项目取得证据。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其合理保证了企业交易余额的真实性以及恰当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法还能辨别企业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货币性误差。审计人员最终要对包含余额账目的会计报表提出建议,因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基础审计的策略,审计人员都需要合理使用余额细节测试,这是从众多实际经验中得来的。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基础审计中,许多审计人员几乎完全单獨依靠余额的直接测试。比如,他们可向银行函证银行存款余额,也可向顾客函证应收账款余额。企业交易有关的余额证据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取,比如固定资产、客户存货的盘点以及期末存款的价格。余额细节测试的形式可以是实质性测试,也可以是控制测试,当然如果执行双重目测试效果就会更好。审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余额与交易的关联性,应该对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两方面在程序的设计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具体应该给予关注的细节包括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目标性质、余额重要性、余额审计风险度、审计测试效率。另外,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员必须关注的方面。因为风险基础审计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制度基础审计为宽,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当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审计的角度去加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而企业风险基础审计作为这方面的重要内容,值得企业相关人员在方法、执行上多进行思考和改进。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测试、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作为当前企业比较比较完善的方式,在执行方法和执行效果上各有差异,如何合理地利用,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良,是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探究的。本文分析的风险基础审计现状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审计环境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五种审计基本使用和常用的方法也结合了其定义和具体执行方式给予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且中间穿插了需要重视的细节。希望给相关人员以启迪和参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当然风险基础审计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运用在不同的企业中也有差异,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创新。这是企业竞争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作者:任职于昆明群兴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分公司体制下的资金、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相通,梁云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2005年.
[2]裴文英.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3] 郑爱.风险基础审计研究中的几个误区.市场论坛;2005年07期.
[4] 孙相通,梁云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2005年.
[5] 曹细钟,黎国华.审计重要性信号传递失灵成因分析.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05年.
[6] 裴文英.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江海学刊,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