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人际交流的主要手段。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人们可以利用语言自身或内在的涵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语用学中,语言除了具有表达语意的功能外,还是一种间接的语言行为,表现在其所运用的语言与其所要表现的功能间存在差异性,即语言的字面意义与人们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不一致,这便形成了语言的隐喻功能。
关键词:汉字 汉语 隐喻
隐喻又称为“暗喻”,可以说成是对事物间或种类间进行转述与扩展的一种修辞方法。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间必定存在相似性。从人类早期所使用绘画符号到象形文字的形成,以至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关联。在早期,人类大都将绘画与文字混合使用,随着绘画性的减弱,其文字性逐渐突出,进而形成了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隐喻功能,这种天然的隐喻性也是人类象思维方式的映射。象形文字是汉字的原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保留了象形意义的文字。隐喻的核心在于挖掘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找出其中存在的联系,并以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出二者间的联系性,而且通过这种隐喻关系使人、自然、文化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象事字的出现更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隐喻思维的产物,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字象隐喻的述谓原型,再加上汉语语义空间的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了话语隐喻模式,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词语、句子来实现隐喻功能,甚至可以通过一首诗或一段文字使隐喻模式更加完整、丰富。
语言的形成源于思维,所以汉语的隐喻之象也是汉民族隐喻思维(象思维)的产物。象思维包括的范围较广,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静态思维又包括心象、表象、形象、意象、印象、类象等;动态思维又包括抽象、想象、拟象等。这种思维的转化是对中国古代思维进化过程的描述,其中蕴藏着浓厚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征,展现了汉语“观物取象”,“以象达意”的特征。如汉字“盘”的本义是盛放物品扁而浅的用具,根据“盘”的形象通过人们的象思维可以将其运用于象“盘”的事物中以展现其隐喻功能,如:“转盘”、“光盘”,“一盘棋”等,这样便可以用有限的文字来描绘出无限的思想,更突出了汉字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一 通过人体部位解读汉语的隐喻特征
生活中有很多词语都与人体的部位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汉语中最明显最直接的隐喻特征。通过人体部位来实现隐喻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人体部位名称、环境感知和亲身体验;并将其视为喻体的根源,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与头有关的词语有:头条、针头、山头、龙头等;与口有关的词语:口袋、渡口、入口、枪口等;与耳目有关的词语:耳目一新、耳目众多等,这些都是利用人体部位名称作为隐喻的喻体。还有一些词语如“眉眼高低”、“牵一发而动全身”、“得心应手”、“感人肺腑”,这些词语是以人体部位状态、行为、动作等特征为表现形式,是以人的感知、体验为基础来实现汉语的隐喻功能。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即具有概括性又生动、形象,也是人类具象性思维的体现,展现了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是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最基本特征。
二 运用汉语语气隐喻特征展现间接言语行为
语气隐喻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所使用的语气与其所表达的言语功能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它属于语法隐喻范畴。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不想直接地说出自己人的看法,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的一种行为,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间接性。根据语言的功能形成了三种基本句式:以陈述事实为目的的陈述句式、以提出请求为目的的祈使句式、以提出问题为目的的疑问句式。但三种句与三种功能间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换句话说,可以通过不同句式来实现相同的功能,这就是间接语言行为,它可以赋予语言更深层的含义,使言语的表达更加婉转、含蓄。如:同样是想请别人帮忙倒水喝,不仅可以通过不同语气的语句来表达,还可以说“我感觉口好干”来隐喻一种求取行。可以根据环境、关系的不同变换语气和句式,不仅突出了语气的隐喻特征,也使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第一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中的“何处望神州?”虽然是疑问句式,但其并非是作者要询问大家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而是抒发一种对中原沦陷所表现出哀伤的爱国情怀,感叹北固楼风光虽好却看不到中原的大好河山;李清照《永遇乐》中的“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原词为感叹句,翻译后则为反问大家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元宵节所带来的春天的暖意到底有多少呢?隐喻了词人悲凉的内心情绪。
三 汉语言的时空隐喻特征
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不同的基本哲学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的一维平面性和空间的三维立体性,但它们又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会受到引力和动力作用而发生变化。从文字层面上来讲,时间与空间具有矛盾性,但由于汉字具有“象”性功能,可以字象表意,它可以化解二者间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
1 空间隐喻特征
人类空间意识的形成是以人类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方位的感知为基础,所以人们对空间概念认知更加直观,早期人类并没有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知要远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这为汉语的空间隐喻提供了生理基础,成为人类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概念的依据,即通过空间意象来暗示时间的变化。可以借助上、下、左、右、远、近、前、后等表示方位的文字隐喻时间概念。如:欧阳修所著的《戏答元珍》中的“曾是洛阳花下客”,其中“下”所表达的是空间范畴,但在诗中“花下”则喻指春季这一时间范畴;《卖炭翁》中的“牛困人饥日已高”,其中“高”本来属于空间概念,在本句中的含义指由于从黑天一直走到白天走了很长时间,牛都感到困倦人也感到饥饿了,所以“高”是由空间隐喻时间范畴;还可以借助距离、位置、时点等空间方位系统来隐喻时间概念。如:岳飞《满江红》中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里的八千里虽然属于表示距离的方位系统,但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却是时间概念,表达了作者为了实现收复河山理想愿披云戴月转战千里,而不愿虚度光阴的坚定信念。 2 时间隐喻特征
时间所表述的一维属性,要想通过时间来隐喻空间概念,需要注意时间的方向性和不对称性,这就使其能够表述出空间概念中所包含的前后、远近等含义,可以借助代表时间的文字,如:早、晚、年等来隐喻空间概念。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日晚倦梳头”中用“晚”来隐喻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时间作为一种资源也经常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以体现其隐喻功能,如: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今有“争分夺秒”、“分秒必争”,来隐喻时间的宝贵。另外,将时间具体化,使其以实体的形式来展现其隐喻性。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四十三年这一具体的时间,隐喻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四 汉语中食物和饮食的隐喻特征
吃是最基本的生活体验,指人们运用感觉器官来享用食物的过程。由于食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含义,使“吃”自然也具有多样化的隐喻性,而且更能突出汉语的民族特色。吃的后面加上食物后,根据食物的特性使其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吃了熊心豹子胆,是指人的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在吃的后面不一定加食物,还可以是与食物有关的颜色、味道、质地等,借助隐喻性思维使其具有隐喻性,如:吃苦、吃软、吃醋,其中“苦”指坚强、“软”指态度柔和、“醋”指妒嫉;吃的后面也可以加与食物无关的东西,如:吃父母,指那些不务正业靠父母生活的人。除了吃以外,与吃相关的动作咬、喝、嚼等也同样具有隐喻性,如:吃香喝辣、嚼舌根、狗咬吕洞宾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食物的隐喻特征,如在新房床上放花生、大枣、莲子,通过谐音隐喻新人“早生贵子”,橙子喻为“心想事成”;还可以利用食物的本质特征实现其隐喻功能,如:“小辣椒”隐喻脾气暴躁的女生,“口香糖”隐喻那些难缠的人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饮食的隐喻功能使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五 汉语语句的隐喻特征
由于汉语句子中的语义表达和传递具有与语法形态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特点,这使人们更容易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语言的基本符号单元是文字,而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在于其“象形”,使汉字本身就包含隐喻性。汉语语句是以“象”为单位,由多个具有“象”性的汉字符号所组成的,其句子结构更强调“义合”。“义合”源于汉字的“象”功能,是对这种“象”功能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同时,在汉语句法中融合了省略、穿插、掩遮等多种手法,以达到强化意象的目的,使其能够进一步表达完整、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构成语句时,这种“象”通过系词“是”来实现其隐喻功能,使汉字符号的“象”性功能得以拓展。所以,由这些具有“象”功能的汉字称号所组成的句子也一定具有隐喻性。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另外,古人通常以“道”来表述“象”,而“象”则隐喻着难以言表的“道”意。如:刘禹锡所著的《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道”,就隐喻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情。
六 汉语中网络语言的隐喻特征
随着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以及网络信息能够快捷地满足人际交流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网络语言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能适当地反映时代潮流,而成为一种时尚大众传播方式,并备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网络语言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创新性,如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萌萌哒、任性、心塞、鸭梨大、涨姿势等。大多数网络语言都具有隐喻性,如:“恐龙”喻指长相丑陋的女孩儿,“菌男”喻丑男,“见光死”喻网友见面后由于对彼此都很失望而不再联系的结局,“幼齿”喻指年纪小不懂事的人,“爬墙头”喻指只看帖子不回复的行为。这些语言源于网络,有新意而且丰富多样,大都具有广泛的隐喻性,因而深受网民和人们的喜爱,甚至将其视为引领潮流的时尚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属于新生事物所以缺乏规范性,需要对进行引导和规范,以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认知和经验,通过挖掘事物间的相似性,再利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词语和词义,使其成为汉语造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熟悉的事物或名称来表达新的现象、新的事物,不仅赋予原有词语新的意义,拓展了词语的范畴,也更方便人们的记忆。隐喻使人类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更便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情感的自由表达,而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不仅展现了汉语言的民族特色,也使汉语言更具魅力,并进一步突显出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王庆云、孙兰等:《中国古代文学》,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物质》,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4] 匡腊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论空间范畴概念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于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汉字 汉语 隐喻
隐喻又称为“暗喻”,可以说成是对事物间或种类间进行转述与扩展的一种修辞方法。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间必定存在相似性。从人类早期所使用绘画符号到象形文字的形成,以至于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都具有隐喻性,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关联。在早期,人类大都将绘画与文字混合使用,随着绘画性的减弱,其文字性逐渐突出,进而形成了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隐喻功能,这种天然的隐喻性也是人类象思维方式的映射。象形文字是汉字的原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保留了象形意义的文字。隐喻的核心在于挖掘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找出其中存在的联系,并以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出二者间的联系性,而且通过这种隐喻关系使人、自然、文化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象事字的出现更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隐喻思维的产物,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字象隐喻的述谓原型,再加上汉语语义空间的不断扩大最后发展成了话语隐喻模式,不仅能够通过文字、词语、句子来实现隐喻功能,甚至可以通过一首诗或一段文字使隐喻模式更加完整、丰富。
语言的形成源于思维,所以汉语的隐喻之象也是汉民族隐喻思维(象思维)的产物。象思维包括的范围较广,从宏观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静态思维又包括心象、表象、形象、意象、印象、类象等;动态思维又包括抽象、想象、拟象等。这种思维的转化是对中国古代思维进化过程的描述,其中蕴藏着浓厚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征,展现了汉语“观物取象”,“以象达意”的特征。如汉字“盘”的本义是盛放物品扁而浅的用具,根据“盘”的形象通过人们的象思维可以将其运用于象“盘”的事物中以展现其隐喻功能,如:“转盘”、“光盘”,“一盘棋”等,这样便可以用有限的文字来描绘出无限的思想,更突出了汉字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一 通过人体部位解读汉语的隐喻特征
生活中有很多词语都与人体的部位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汉语中最明显最直接的隐喻特征。通过人体部位来实现隐喻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人体部位名称、环境感知和亲身体验;并将其视为喻体的根源,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与头有关的词语有:头条、针头、山头、龙头等;与口有关的词语:口袋、渡口、入口、枪口等;与耳目有关的词语:耳目一新、耳目众多等,这些都是利用人体部位名称作为隐喻的喻体。还有一些词语如“眉眼高低”、“牵一发而动全身”、“得心应手”、“感人肺腑”,这些词语是以人体部位状态、行为、动作等特征为表现形式,是以人的感知、体验为基础来实现汉语的隐喻功能。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即具有概括性又生动、形象,也是人类具象性思维的体现,展现了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是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最基本特征。
二 运用汉语语气隐喻特征展现间接言语行为
语气隐喻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所使用的语气与其所表达的言语功能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它属于语法隐喻范畴。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不想直接地说出自己人的看法,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的一种行为,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间接性。根据语言的功能形成了三种基本句式:以陈述事实为目的的陈述句式、以提出请求为目的的祈使句式、以提出问题为目的的疑问句式。但三种句与三种功能间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换句话说,可以通过不同句式来实现相同的功能,这就是间接语言行为,它可以赋予语言更深层的含义,使言语的表达更加婉转、含蓄。如:同样是想请别人帮忙倒水喝,不仅可以通过不同语气的语句来表达,还可以说“我感觉口好干”来隐喻一种求取行。可以根据环境、关系的不同变换语气和句式,不仅突出了语气的隐喻特征,也使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第一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中的“何处望神州?”虽然是疑问句式,但其并非是作者要询问大家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而是抒发一种对中原沦陷所表现出哀伤的爱国情怀,感叹北固楼风光虽好却看不到中原的大好河山;李清照《永遇乐》中的“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原词为感叹句,翻译后则为反问大家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元宵节所带来的春天的暖意到底有多少呢?隐喻了词人悲凉的内心情绪。
三 汉语言的时空隐喻特征
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不同的基本哲学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的一维平面性和空间的三维立体性,但它们又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会受到引力和动力作用而发生变化。从文字层面上来讲,时间与空间具有矛盾性,但由于汉字具有“象”性功能,可以字象表意,它可以化解二者间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
1 空间隐喻特征
人类空间意识的形成是以人类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方位的感知为基础,所以人们对空间概念认知更加直观,早期人类并没有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知要远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这为汉语的空间隐喻提供了生理基础,成为人类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概念的依据,即通过空间意象来暗示时间的变化。可以借助上、下、左、右、远、近、前、后等表示方位的文字隐喻时间概念。如:欧阳修所著的《戏答元珍》中的“曾是洛阳花下客”,其中“下”所表达的是空间范畴,但在诗中“花下”则喻指春季这一时间范畴;《卖炭翁》中的“牛困人饥日已高”,其中“高”本来属于空间概念,在本句中的含义指由于从黑天一直走到白天走了很长时间,牛都感到困倦人也感到饥饿了,所以“高”是由空间隐喻时间范畴;还可以借助距离、位置、时点等空间方位系统来隐喻时间概念。如:岳飞《满江红》中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里的八千里虽然属于表示距离的方位系统,但在此文中所要表达的却是时间概念,表达了作者为了实现收复河山理想愿披云戴月转战千里,而不愿虚度光阴的坚定信念。 2 时间隐喻特征
时间所表述的一维属性,要想通过时间来隐喻空间概念,需要注意时间的方向性和不对称性,这就使其能够表述出空间概念中所包含的前后、远近等含义,可以借助代表时间的文字,如:早、晚、年等来隐喻空间概念。如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日晚倦梳头”中用“晚”来隐喻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时间作为一种资源也经常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以体现其隐喻功能,如: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今有“争分夺秒”、“分秒必争”,来隐喻时间的宝贵。另外,将时间具体化,使其以实体的形式来展现其隐喻性。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四十三年这一具体的时间,隐喻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四 汉语中食物和饮食的隐喻特征
吃是最基本的生活体验,指人们运用感觉器官来享用食物的过程。由于食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含义,使“吃”自然也具有多样化的隐喻性,而且更能突出汉语的民族特色。吃的后面加上食物后,根据食物的特性使其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吃了熊心豹子胆,是指人的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在吃的后面不一定加食物,还可以是与食物有关的颜色、味道、质地等,借助隐喻性思维使其具有隐喻性,如:吃苦、吃软、吃醋,其中“苦”指坚强、“软”指态度柔和、“醋”指妒嫉;吃的后面也可以加与食物无关的东西,如:吃父母,指那些不务正业靠父母生活的人。除了吃以外,与吃相关的动作咬、喝、嚼等也同样具有隐喻性,如:吃香喝辣、嚼舌根、狗咬吕洞宾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食物的隐喻特征,如在新房床上放花生、大枣、莲子,通过谐音隐喻新人“早生贵子”,橙子喻为“心想事成”;还可以利用食物的本质特征实现其隐喻功能,如:“小辣椒”隐喻脾气暴躁的女生,“口香糖”隐喻那些难缠的人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饮食的隐喻功能使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五 汉语语句的隐喻特征
由于汉语句子中的语义表达和传递具有与语法形态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特点,这使人们更容易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语言的基本符号单元是文字,而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在于其“象形”,使汉字本身就包含隐喻性。汉语语句是以“象”为单位,由多个具有“象”性的汉字符号所组成的,其句子结构更强调“义合”。“义合”源于汉字的“象”功能,是对这种“象”功能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同时,在汉语句法中融合了省略、穿插、掩遮等多种手法,以达到强化意象的目的,使其能够进一步表达完整、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构成语句时,这种“象”通过系词“是”来实现其隐喻功能,使汉字符号的“象”性功能得以拓展。所以,由这些具有“象”功能的汉字称号所组成的句子也一定具有隐喻性。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另外,古人通常以“道”来表述“象”,而“象”则隐喻着难以言表的“道”意。如:刘禹锡所著的《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道”,就隐喻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情。
六 汉语中网络语言的隐喻特征
随着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以及网络信息能够快捷地满足人际交流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网络语言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能适当地反映时代潮流,而成为一种时尚大众传播方式,并备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网络语言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创新性,如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语言:萌萌哒、任性、心塞、鸭梨大、涨姿势等。大多数网络语言都具有隐喻性,如:“恐龙”喻指长相丑陋的女孩儿,“菌男”喻丑男,“见光死”喻网友见面后由于对彼此都很失望而不再联系的结局,“幼齿”喻指年纪小不懂事的人,“爬墙头”喻指只看帖子不回复的行为。这些语言源于网络,有新意而且丰富多样,大都具有广泛的隐喻性,因而深受网民和人们的喜爱,甚至将其视为引领潮流的时尚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属于新生事物所以缺乏规范性,需要对进行引导和规范,以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认知和经验,通过挖掘事物间的相似性,再利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词语和词义,使其成为汉语造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熟悉的事物或名称来表达新的现象、新的事物,不仅赋予原有词语新的意义,拓展了词语的范畴,也更方便人们的记忆。隐喻使人类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更便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情感的自由表达,而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不仅展现了汉语言的民族特色,也使汉语言更具魅力,并进一步突显出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王庆云、孙兰等:《中国古代文学》,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物质》,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4] 匡腊英:《汉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论空间范畴概念对汉语时间表述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于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