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的规律和定律。又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中,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主动地改造自然。而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上存在这样两种典型的关于实验的情况。
一、友情提醒式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些老师会在实验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如,笔者听到的一节课就很具有代表性:有位老师执教《比较磁力的大小》时,在教学“怎样用实验检验大磁铁的磁力比小磁铁的磁力大”这个环节时,出示实验材料后,老师及时出示“友情提醒”1:想一想如何设计实验:(1)不同的材料各有什么特点?(2)怎样合理选择适当的材料?(3)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装置?
学生有了“友情提醒”作参考,很快以草图的形式设计了实验。全班同学交流完设计的实验方案后,在做实验前教师又出示“友情提醒”。友情提醒2:怎样采集正确的数据?(1)小组成员应该怎样分工合作?(2)操作时还应该注意哪些细节?(3)怎样确认实验后的最后数据?
1、友情提醒式实验的好处:
(1)具有明显实验指向,指导学生思维方向
由于有了“友情提醒”,所以学生的思维是围绕这些提示内容而展开的,实验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因此它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形成良好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友情提醒”中涉及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所以学生不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时都能注意规范实验操作,经过长期这样的“提醒”,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友情提醒式实验的缺憾:
(1)存在模式化痕迹。由于“友情提醒”的存在,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会以为老师的提醒已经面面俱到,自己没有必要再去思考更多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把学生的思维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框死了,没有发展的余地。
(2)过分强调导致教师一手包办。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所有实验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扶持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有时老师为了实验的方便,将所有的实验用具与物品事先准备齐全,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去进行操作。如讲到蜗牛时,实验前,老师将事先捉到的蜗牛放在盒子里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根本不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蜗牛或让学生自己回家捉蜗牛。让学生亲自观察蜗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体验如何才能捉到更多的蜗牛。这样学生做起实验才更有兴趣,对实验的理解才更透彻,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二次投放式
同样以一堂科学课为例,有位老师执教《相斥与相吸》,学生已经猜想磁铁间引力与斥力的大小关系,接下来要用实验验证。此时,教师先向学生明确测量引力与斥力的方法。
测引力:在相吸在一起的两块磁铁的下面挂钩上挂重物——C型钩码
测斥力:在悬浮的两块磁铁的上面也放重物——C型钩码
仅此而已,教师再也没有提到其他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就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就发现。各小组汇报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产生了矛盾。更产生了想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在这个最佳时机,老师启发学生们分析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的因素有哪些。如:c型钩码是否摆放在同一直线上;在怎样的情况下计算c型钩码的个数等。经过共同讨论研究,一起制定操作这个实验、做好这个实验的共同“规则”。然后再次实验。此时,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操作规范,最后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得到了科学正确的实验结果。
1、二次投放式的好处:
(1)提供自省机会,规范实验操作。从第一次实验中各小组得到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这种反差促使学生进而回过头反思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寻找出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逐步规范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引发深层的思考,形成头脑中的问题。实验中的矛盾激发学生思维,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矛盾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
2、二次投放的缺憾:
(1)“前奏”过长影响重头戏。因为第一次投放实验时,实验和讨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花费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后面的操作,所以第一次投放实验的时间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和控制。
(2)过分强调导致放任自流。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尺度的话,那么第一次投放的实验就会让学生的实验漫无目的,没有任何价值。如何有效地发挥“二次投放”的精彩,策略就是教师要心中有数,做到有放有收,敢放敢收。
无论是“友情提醒式”的实验还是“二次投放式”的实验,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友情提醒式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些老师会在实验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如,笔者听到的一节课就很具有代表性:有位老师执教《比较磁力的大小》时,在教学“怎样用实验检验大磁铁的磁力比小磁铁的磁力大”这个环节时,出示实验材料后,老师及时出示“友情提醒”1:想一想如何设计实验:(1)不同的材料各有什么特点?(2)怎样合理选择适当的材料?(3)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装置?
学生有了“友情提醒”作参考,很快以草图的形式设计了实验。全班同学交流完设计的实验方案后,在做实验前教师又出示“友情提醒”。友情提醒2:怎样采集正确的数据?(1)小组成员应该怎样分工合作?(2)操作时还应该注意哪些细节?(3)怎样确认实验后的最后数据?
1、友情提醒式实验的好处:
(1)具有明显实验指向,指导学生思维方向
由于有了“友情提醒”,所以学生的思维是围绕这些提示内容而展开的,实验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因此它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形成良好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由于“友情提醒”中涉及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所以学生不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时都能注意规范实验操作,经过长期这样的“提醒”,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友情提醒式实验的缺憾:
(1)存在模式化痕迹。由于“友情提醒”的存在,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会以为老师的提醒已经面面俱到,自己没有必要再去思考更多了。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把学生的思维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框死了,没有发展的余地。
(2)过分强调导致教师一手包办。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所有实验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扶持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有时老师为了实验的方便,将所有的实验用具与物品事先准备齐全,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去进行操作。如讲到蜗牛时,实验前,老师将事先捉到的蜗牛放在盒子里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根本不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蜗牛或让学生自己回家捉蜗牛。让学生亲自观察蜗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体验如何才能捉到更多的蜗牛。这样学生做起实验才更有兴趣,对实验的理解才更透彻,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二次投放式
同样以一堂科学课为例,有位老师执教《相斥与相吸》,学生已经猜想磁铁间引力与斥力的大小关系,接下来要用实验验证。此时,教师先向学生明确测量引力与斥力的方法。
测引力:在相吸在一起的两块磁铁的下面挂钩上挂重物——C型钩码
测斥力:在悬浮的两块磁铁的上面也放重物——C型钩码
仅此而已,教师再也没有提到其他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就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就发现。各小组汇报的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产生了矛盾。更产生了想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在这个最佳时机,老师启发学生们分析矛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的因素有哪些。如:c型钩码是否摆放在同一直线上;在怎样的情况下计算c型钩码的个数等。经过共同讨论研究,一起制定操作这个实验、做好这个实验的共同“规则”。然后再次实验。此时,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操作规范,最后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得到了科学正确的实验结果。
1、二次投放式的好处:
(1)提供自省机会,规范实验操作。从第一次实验中各小组得到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这种反差促使学生进而回过头反思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寻找出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逐步规范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引发深层的思考,形成头脑中的问题。实验中的矛盾激发学生思维,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矛盾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
2、二次投放的缺憾:
(1)“前奏”过长影响重头戏。因为第一次投放实验时,实验和讨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花费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后面的操作,所以第一次投放实验的时间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和控制。
(2)过分强调导致放任自流。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尺度的话,那么第一次投放的实验就会让学生的实验漫无目的,没有任何价值。如何有效地发挥“二次投放”的精彩,策略就是教师要心中有数,做到有放有收,敢放敢收。
无论是“友情提醒式”的实验还是“二次投放式”的实验,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