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中习作教学理念的提出,小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有了鲜明的变化,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习作评价都有了明显转变;但是,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新课程习作教学中的另一个极端,即由于教师观念陈旧或对新“课标”理念简单理解,实际教学中又缺乏对习作教学的研讨与探索,造成了习作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与偏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新课改;生活化
2011年新“课标”的颁布对学生习作自由表达进行了更充分的说明与表述:如“阶段目标”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表述;“教学建议”中提出“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说明都可以明晰的看到,自由表达的确是新课程中习作教学的鲜明理念。
一、新课程中习作教学的现状
1、陈旧的观念、封闭的教学扼杀了学生习作兴趣。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习作,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且要求无弹性,而且又显得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挫伤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此外,习作训练中教师又不注意科学性,重复命题,重复训练,造成训练无序列。
2、学生习话远离生活,内容空泛,缺少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习作的内容、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素材都来自丰富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一地要求死读作文书,更甚至要求背诵好作文,而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造成学生写作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作文书中看到或背到的老而陈旧的内容,写出来的习作都是搬抄而来,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材料,而更别说具有真实性了。所以习作教学还应从观察入手,走向生活,充分打开生活空间,使用学生习作充分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气息。
3、教师忽视学生习作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在,学生习作时思路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所谓的指导的限制,被老师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这一“紧箍咒”严重的束缚住了,不能够大胆地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会放开思路,无拘无束,把要说的话讲够,也不能把胸中之意抒尽。因而,创新精神根本得不到体现。结果学生的习作也谈不上具有童趣了,缺少了鲜明的儿童个性和生活个性,都是千方百计套用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4、不负责任的习作指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新课标中的确有“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提法,并且在教材的“习作”编写中也可以看到“怎么想,就怎么写”的表述,从而造成无效的指导,让作文教学陷入僵局。
二、新课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对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想,我们可以从“两个培养”、“两个积累”入手,即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积累生活、积累感受,以改变习作教学中的不良现状。
1、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指出:“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信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而这里所讲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在小学阶段,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语文课。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1、抓住一切契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于老师和上课的学生是初次见面,课前他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交谈:“你们欢迎我吗?怎么表达出来?”学生鼓掌。一个简单的“欢迎”,竞可以用这么多语言、这么多的方式来表达。看起来是不经意的闲谈,仔细想想,实际是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自始至终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渗透,于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表现,不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作与阅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的基础上当堂抓住训练点进行训练,学生毫不费力就可完成,真正是事半功倍。
2、注重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使适时的引导点拨成为点睛之笔。本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反对权威主义”,正是由于此,现在教师有些“谈讲色变”,好象教师讲解就是“权威主义”,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老师在课上讲到比喻及联想的作用时是这样处理的:先读原文,再把原文中的比喻句去掉,请学生读一读并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后,他讲道:“很多句子因为有了恰当的比喻而显得生动、令人难忘。”真可谓一语中的。在学习课文中联想一部分时,也是简短的一句“如果没有联想,文章就失去了不99%的美”将联想的作用清晰明了地告诉学生。于老师的适时适量的讲解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掌握得轻松而又牢固。
3、注重“尊重但不盲从”原则,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了教师们的共识,但随之而来的一种倾向是:只能尊重,只能赏识,即使是在学生有明显思维误区的时候也要说“你的看法很独特”,以致于出现“乌鸦很聪明”、“邱少云太傻”等“独特”的见解。于老师在他的自评中讲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善待学生并不表示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一味的赏识,而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他在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凡是学生出现的无论是读、说或是写的不当之处,他都及时予以纠正,决不因赏识而不敢指出错误,不敢批评。
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描绘,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宏.小学生习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新教育,2014(02)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镇闷龙河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新课改;生活化
2011年新“课标”的颁布对学生习作自由表达进行了更充分的说明与表述:如“阶段目标”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表述;“教学建议”中提出“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说明都可以明晰的看到,自由表达的确是新课程中习作教学的鲜明理念。
一、新课程中习作教学的现状
1、陈旧的观念、封闭的教学扼杀了学生习作兴趣。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习作,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且要求无弹性,而且又显得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挫伤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此外,习作训练中教师又不注意科学性,重复命题,重复训练,造成训练无序列。
2、学生习话远离生活,内容空泛,缺少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习作的内容、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素材都来自丰富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一地要求死读作文书,更甚至要求背诵好作文,而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造成学生写作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作文书中看到或背到的老而陈旧的内容,写出来的习作都是搬抄而来,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材料,而更别说具有真实性了。所以习作教学还应从观察入手,走向生活,充分打开生活空间,使用学生习作充分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气息。
3、教师忽视学生习作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在,学生习作时思路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所谓的指导的限制,被老师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这一“紧箍咒”严重的束缚住了,不能够大胆地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不会放开思路,无拘无束,把要说的话讲够,也不能把胸中之意抒尽。因而,创新精神根本得不到体现。结果学生的习作也谈不上具有童趣了,缺少了鲜明的儿童个性和生活个性,都是千方百计套用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4、不负责任的习作指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新课标中的确有“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提法,并且在教材的“习作”编写中也可以看到“怎么想,就怎么写”的表述,从而造成无效的指导,让作文教学陷入僵局。
二、新课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对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想,我们可以从“两个培养”、“两个积累”入手,即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积累生活、积累感受,以改变习作教学中的不良现状。
1、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中指出:“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信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而这里所讲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在小学阶段,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最主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语文课。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1、抓住一切契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于老师和上课的学生是初次见面,课前他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交谈:“你们欢迎我吗?怎么表达出来?”学生鼓掌。一个简单的“欢迎”,竞可以用这么多语言、这么多的方式来表达。看起来是不经意的闲谈,仔细想想,实际是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自始至终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渗透,于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表现,不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作与阅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的基础上当堂抓住训练点进行训练,学生毫不费力就可完成,真正是事半功倍。
2、注重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使适时的引导点拨成为点睛之笔。本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反对权威主义”,正是由于此,现在教师有些“谈讲色变”,好象教师讲解就是“权威主义”,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老师在课上讲到比喻及联想的作用时是这样处理的:先读原文,再把原文中的比喻句去掉,请学生读一读并体会与原文有何不同后,他讲道:“很多句子因为有了恰当的比喻而显得生动、令人难忘。”真可谓一语中的。在学习课文中联想一部分时,也是简短的一句“如果没有联想,文章就失去了不99%的美”将联想的作用清晰明了地告诉学生。于老师的适时适量的讲解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掌握得轻松而又牢固。
3、注重“尊重但不盲从”原则,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了教师们的共识,但随之而来的一种倾向是:只能尊重,只能赏识,即使是在学生有明显思维误区的时候也要说“你的看法很独特”,以致于出现“乌鸦很聪明”、“邱少云太傻”等“独特”的见解。于老师在他的自评中讲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善待学生并不表示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一味的赏识,而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他在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凡是学生出现的无论是读、说或是写的不当之处,他都及时予以纠正,决不因赏识而不敢指出错误,不敢批评。
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行描绘,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宏.小学生习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新教育,2014(02)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鲁地拉镇闷龙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