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如何变身情人节文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节日变味,折射出多方面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传统作为让当下与过去发生关联的纽带,不断得到强调;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加以“权且利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传统、解构传统。
  8月13日,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收到“情人节快乐”的短信。困惑之余一查日子,原来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才意识到,这个日子早已被当下的时代定义为“中国情人节”了,大有与西方“圣瓦伦丁节”分庭抗礼的意思。
  可实际上,七月初七这天原有其他意思。在中国传统里,通常称之为“乞巧节”,《西京杂记》里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其意图不在于纪念什么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在习俗上,庆祝的方式因时因地而异,但主旨在于女性向织女(纺织女神)祈求智慧和技艺。因此,与其说是“情人节”,不如说是“女孩节”更贴切。
  于是我开始琢磨:为什么在当下的中国,女孩节变成了情人节呢?
  首先想到的,就是商家的炒作:花店、礼品店、珠宝店,乃至酒店,恐怕都盼望情人节再多一些吧?只有情侣才会通过消费的方式去过节,祈求智慧和技艺的女孩只会买些针线而已。这一策略,首先是全面引进一切八竿子打得着打不着的西方节日,圣诞节什么的也就罢了,连感恩节也不放过。当西方的节日资源耗尽之后,就轮到中国的了,“七夕”这个唯一能和爱情搭上边的节日,就“硬着头皮上”了。商家是要赚钱的,这无可厚非。维护传统文化的“重任”,似乎也不该落在他们肩上。
  除此之外呢?恐怕就是网民了。为什么把网民之外的人排除在外?这个恐怕大家都明白。其实若无互联网,“中国情人节”只会是一个促销手段,停留在各种商场和超市里。正因有了网民的“创造”和“消费”,这个节日才成了一个话题。可是网民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呢?因为寂寞?似乎是这样的吧。这的确是一个很容易令人寂寞和疲惫的时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爱情变得不那么纯粹,变成了奢侈品,人们对爱情和金钱的渴望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追逐物质的成功,势必导致心灵的孤寂;而爱情因为与物质产生了关联,也更难单纯美好。于是,中国情人节就成了一个应运而生的符号神话。
  当然,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商家需要赚钱,媒体需要赚取注意力,所以,从这天早上开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莫不在拿“中国情人节”说事。有的如本文开头那样装模作样辟个谣,有的干脆就推出了“过节攻略”。傍晚时去一家很喜欢的餐馆吃饭,不到5点,门外竟已排了长长的队伍,很多男孩手捧鲜花,在等待女朋友。在烈日炎炎的盛夏看到这番景象,倒也十分有趣。
  传统节日变了味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折射出社会剧烈变迁和转型的过程中多方面的复杂心态。一方面,传统作为让当下与过去发生关联的纽带,不断得到强调。这不,去年的全国两会就有人提出将乞巧节设立为法定假日。可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加以“权且利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传统、解构传统。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独特面向,同样一个东西可以有不同的意涵,取决于解读者的想法和需要。
  但这样变味儿的节日,是不是也有一点问题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么会不会本来没有什么中国情人节,过的人多了,乞巧节也就成了情人节呢?乞巧节变身情人节,其实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功利的人们对于传统的态度,也变得功利起来,只有能够“为我所用”的传统,才是能够留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只有能够带来商业繁荣的传统,才是全社会所推崇的传统。有点无奈,也多少有点悲哀。
  当然,笔者并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我只是觉得创造不应以大规模的破坏为基础。11月11日“光棍节”和七月初七“情人节”,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
  能够有效传承民族传统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为数不多的节日,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呵护,而非利用。 (新华)
其他文献
人类的定居生活经历了由“洞穴”到盖房,到高楼大厦的过程。人类创造的窑,是陶瓷“诞生”地,它也经历了一场场革命。在陶瓷的“家乡”,如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在吐出一车车精美陶瓷的自动化隧道窑旁边,还可以看到少数保存下来的蛋形窑、龙窑、馒头窑或阶梯窑等,大部分已成为历史遗迹的它们,记述着陶瓷的“身世”。  随处流浪到“穴居”生活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景洪县曼斗
期刊
贵刊发起在广东省村落社区撰写《村落民俗文化志》的倡议,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发展、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举措。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振兴中华的梦想中应该传承与发扬。笔者的故乡——广东南雄乌迳镇,加上周边五、六个镇,自古以来居住着60多个姓氏,村民均有各自的“姓氏节”,是我国最集中、最完整保留“姓氏节”风俗文化的地区之一。  “姓氏节”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节日,以祭神娱神为主,富含
期刊
非遗保护传承和政绩、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然过热。一些地方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只要是民间的,都积极去申报非遗。例如有关县市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将西门庆作为非遗传承开发,西门庆一改“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文化产业英雄,一些政府部门盲目性、功利性、凑热闹的作风,显然对非遗保护的作用有百害而一利。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非遗
期刊
天上鹊桥重飞度,珠村乞巧又一年。8月7日晚,广州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以月色拥抱“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广州天河区林道平区长表示,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七夕天河·美丽广州”为主题,以“七巧联动”全面彰显乞巧文化,以“幸福祈愿”营造温暖的城市节日,结合大型音诗画、乞巧文化论坛、乞巧工艺民俗盛会等创新形式,呈现生生不息的乞巧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把一个兼具中华传统、岭南特色、浪漫风情和幸福体验的
期刊
牛王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激,时间各有不同。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牛王诞”节,家家宰鸡鸭、户户椿糍粑,邀亲请友过节。相传,古时这天,瑶族的祖先在打猎中捕获一头野牛驯养成家牛,替人拖犁耕田,瑶族人为铭记牛的功劳,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王诞”。当天清扫牛栏,祭牛王神,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喂牛。节日耕牛
期刊
1990年12月14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国际老龄行动计划实施和有关活动的第106号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人节”。不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老人节。  韩国:韩国自1973年起,将原来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  日本:早在1966年政府就规定每年9月15日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为“老人福利周”。  美国:对老年人尊称为“资深公民”。政府规定每年
期刊
神十飞天举世瞩目,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一个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后特殊的“航天主题艺术芯片”被取出,在这个芯片内存着来自全国11位“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的共14件作品,包括绘画、篆刻、雕塑等类别,跟随神十飞天的脚步后重新返回地球。  其中广东有3位工艺大师共4件作品入选,分别是潮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朱泥壶作品《太极百岁壶》,肇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的端砚作品
期刊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广东省政府接连颁布训令,禁止民间酬神建醮,中山县政府对这一政策严格贯彻执行,采取责任承包制,由乡公所而派出所再到警察局,并有责罚的规定。但是,在岁时年节敬神迎神是村民家族、村社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这些仪式来加强家族、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政府的一纸禁令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村民们的交往方式以及节日的狂欢,使得政府训令对于村民认定为乡俗的酬神建醮处于禁而不绝的状
期刊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
期刊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人对童年的依稀回忆弥漫起一丝甜蜜芬芳的气息。在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幸福。  有一天,在老城转悠时见到了一位手艺人在卖“吹糖人”,这物什儿多年不见了,倒是稀奇起来,于是就跟着一帮人看会儿热闹。  这手艺人用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小木箱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糖人的竹签直接插在箱盖侧面的孔里。只见他拿起一小块棕色的棉芽糖,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边吹边转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