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与间接:追寻教师爱的平衡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ngtou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教育的本质,根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教师的自我提升之中。师爱分为直接的爱和间接的爱,在慈爱与严厉,宽容与底线,公平与差异中寻求平衡,同时树立爱的榜样,传递爱,让世界充满爱,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 键 词师德;师爱;师生关系;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25-03
  教师应当爱学生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但教师应当怎么爱学生?对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以我国的师爱观发展为例,20世纪50年代,在强调为集体和国家舍弃个人的年月里,认为“热爱学生不仅是个感情,而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全心全意地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教师也为祖国将要有这批生力军而感到愉快和自豪。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桃李门墙而作为个人的骄傲,这样只是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私产’而加以爱护是不正确的”[1]。照此阐述,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是以学生的成就为荣,为学生将要作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三是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私产”,教师和学生都是国家的,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教育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带来的问题,在师生关系上总结已有理论,提出了教师主导论、学生主体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主体间性理论等等,强调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把“对学生的爱倾注在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2],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3];强调教师发自内心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挚爱,将教育视为“明道救世”的大业,能为学生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每一只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都开放”[4]。
  进入21世纪,教育面临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师德建设也面临实践新的考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爱学生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包括直接的爱和间接的爱两个方面。
  一、直接的爱:发自内心的关怀
  教师对学生直接的爱表现为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即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善待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温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一)言语与情感的爱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结构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在老师眼里则只是被灌输知识和塑造行为习惯的“小大人”,从而使教育常常没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一种压抑沮丧的环境中成长。随着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步走向平等共生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也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爱的情感透露、积极的语言表达、健康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在温馨快乐中茁壮成长。
  (二)宽容与尊重的爱
  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如果刻意按照某种被标榜为爱的行为模式去做,就会很做作、不真实。受文化差异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爱的表现方式和接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聚集到同一间教室里,此时教师在向学生表达爱的过程中,首先就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考验。相互尊重是和谐共生的基础,教师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坚持底线,以保证学生不走向歧途,健康成长。
  (三)公平与均衡的爱
  不偏谓之中。在讨论师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学生。“爱本应有助于温暖、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平和,但偏袒的爱却成了产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种根源,并由于不平等而变得不道德。”[5]人是有感情的存在物,教师只是普通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做到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偏私;再者,因多元文化和学生个体特征的差异,他们本应得到区别的对待。因此,公平的爱是相对的,唯一永恒的原则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尽可能好的发展。当然,相对的公平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有所偏袒,程序的正义和公平地对待仍应得到捍卫和坚持。不偏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学生均衡的爱。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得到关心,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但出于职业和发展的考虑,学生的成长必须是专业性的发展,因此,均衡的爱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二、间接的爱:出自职业的责任
  直接的爱是指老师在语言表达、情感表露等方面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的师爱,旨在引导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明白爱学生什么、怎么爱学生;间接的爱则是指那些看起来不是爱的表现,但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却起到了爱的效果的行为,这既包括积极的行为,如热爱事业,也包括消极的行为,如对学生适当的惩罚。总体来看,教师对学生间接的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宽严相济:给学生适当的惩罚
  爱具有无穷的力量,惩罚亦具有无穷的力量。主张教育要严格要求自古有之,如荀子认为“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颜之推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6]。没有了惩戒,规则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而使教育乏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变得艰难。严格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简单粗暴,而是要严而得当,使之有度;严而得法,使之有效。教师要对是非善恶有鲜明的判断,坚持标准,保持底线,在此基础上熟悉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教育符合学生实际。有度并不是迁就,而是适当,这就避免了简单和粗暴,避免了简单地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所谓“严而得法”,丁家桐认为:“高标准,严要求,这是刚,采取学生能接受、有效果的好办法,这是柔。 刚柔相济,寓刚于柔”[7],这就是严而得法。好的方法使教育更有效,教师施教能严,严出于爱,方为良师。   (二)爱岗敬业:给学生更好的发展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的职责有二,一是传递知识与技能,二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对学生最大的爱就是让其知识能力水平得到最大的发展,尽可能促使其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有所偏废,即使教师对学生表露出再多的爱意也是枉然,最多是一种溺爱、一种偏狭的爱,而不是对学生的大爱。要做到大爱,首先教师要爱岗敬业,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质。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与方法以满足教育的需要。其次,教育是知识的传递,情感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教师为了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应当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要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热爱生活:给学生榜样的教育
  爱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强调教师对学生直接施加爱的情感和行为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正是这种爱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引导着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优秀青年。首先,教师要热爱祖国,这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试问: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爱国,又如何教育学生成长为爱国青年呢?其次,教师要热爱生活,给学生塑造一个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积极向上的形象,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命观。再次,要爱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人,让爱通过教育得到传递和传播,让世界充满了爱的愿景,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需要注意的是,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要做一位有爱的教师,只有积极修身,摆正好心态,诚意正心,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让爱心自然流露。否则,刻意的爱只会显得虚假和做作,给学生别有所图的感觉,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一切都很虚假,导致与榜样教育本要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研室.关于人民教师问题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7):10.
  [2]王枬.论“师爱”[J].教育科学,1988(4):11-12.
  [3]杨爱国,杨嘉萍.教师对学生的爱[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2):52-55.
  [4]张良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爱及其现代价值[J].教育研究,1999(9):72-76.
  [5]吴康宁.师爱不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1-25(4).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3.
  [7]丁家桐.严师才是良师[J].人民教育,1982(3):5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麻疹并发脊髓炎1例报告顾天密焦培成(邹城市人民医院外科)患儿男,12岁,因发热8天,皮肤斑丘疹6天,双下肢不能活动2天入院。患儿于8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2天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额面向下渐至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6种药理实验已证明有降血压效应并已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中Fe、Zn、Cu、Mn、Cd、Ni、V、Sr、Mo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据此推测这些中草药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并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70年代以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台湾经济发展很快,对劳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自1986年开始,台湾开始出现“劳工荒”。据统计,1986年向各公立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求职者,平均个人就有1.7个
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及时作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并在短短两年取得成效,控制了物价高涨,抑制了通货膨胀,创造了较为宽松的价格改革环境。
报道应用卡铂、足叶乙甙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5例,有效率56%,且毒副反应轻。结论:卡铂、足叶乙甙联合化疗方案,在肺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应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