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使用“漫画”这个通用名称之前,凡在报刊上发表的带有政治或社会寓意的画,曾经用过“讽刺画”、“滑稽画”、“笑画”、“寓意画”之类名称。大约二十年代后期,从日本输入“漫画”这个总称,才概括了这类具有特殊性能的画种。毕克官同志在他的《中国漫画史话》提到,这种画古已有之,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有的只有文字记载,原画已见不到,而清代罗两峰的《鬼趣图》尚存于世,可以作为实例供我们研究。
《鬼趣图》画的是鬼,实际是象征现实社会各色各样的人。把人画成鬼,可见画家对于他所生活的鬼蜮世界深有所感,才以曲折之笔抒发他的憎恶之情。这样的讽刺画,可以说是针砭了社会某种普遍形相,并非针对特定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中国之有针对性的政治或社会讽刺画,是受现代西方报刊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据我所知,一十年代,上海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讽刺画家沈泊尘,他除了给报刊供画,还创办了一个专门发表讽刺画的期刊,名叫《上海泼克》。为什么叫“泼克”?因为当时英国有一本风行于世界的幽默期刊《Punch》,译成中文便是“泼克”,估计沈泊尘是想把自己的期刊也办成《Punch》那样幽默泼辣。《上海泼克》似乎只出了四期便天折了,同样,沈泊尘自己因为肺病,也只活到三十二岁。《上海泼克》有一幅画题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是禁烟官,马谡是鸦片烟土,借京剧《空城计》故事,讽刺北洋军阀政府虚伪的禁烟政策。
继沈泊尘之后,二十年代出了另一位杰出的讽刺画家黄文农。文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趋向高潮,政治舞台的变幻多端,社会形相的五光十色,是讽刺画家发挥才能的大好时机,《史话》特别着重叙述了黄文农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中所表现的才能和业绩。无独有偶,和沈泊尘一样,文农也只活到三十多岁,过早地结束了他的艺术生命。幸而他留下了一本《文农讽刺画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动态。画家在其活跃于画坛的岁月中,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深刻地反映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等重大主题,而且热情洋溢地直接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行列,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这个行动,对于大多数漫画家后来在抗日斗争中的爱国活动,具有先锋模范的意义。
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漫画界出现过“左”、“右”翼之分裂,为时不久,终于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下团结起来,投入了战斗。
漫画艺术有生以来便具有批判的锋芒,讽刺就是批判。英国人提倡的“幽默”,是笑中带刺的批判。漫画家的作品需要鲜明地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形态的态度和立场,想隐瞒和模棱两可是不可能的。对任何政治形态或社会现象,赞成还是反对,美化还是丑化,总得反映你的态度。既不爱又不憎,态度暖昧,那就用不着你去画漫画。
各国流行的一种“无意义”漫画,我们现在称之为幽默画,画家编造情节,想入非非,逗人一笑,其实仍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或生活矛盾,否则就不可笑了。画家在生活中发掘这类矛盾,制造笑料,不可能不反映他对生活的态度。嘲笑,就是讽刺,就是否定,读者在一笑一乐之中,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画家有时把自己扮成丑角,借自我嘲弄来讽刺社会。可见所谓无意义或幽默之类漫画,并非真无意义,相反,可能含意相当深刻。幽默大师卓别麟的电影,你在笑痛肚子之后,可能落下辛酸的眼泪。
“诙谐”是我们老祖宗表达思想或阐明态度的巧妙方法,东方朔、阿凡提、相声演员,都是杰出的诙谐大师。他们用的是嘴,我们用的是笔,“寓庄于谐”,殊途同归。现在用的“幽默”二字,是从英国人那里借来的,和“谈谐”的含义很相近。我记得早期的漫画,曾用“谐画”二字为标志。如果我们不妄自菲薄和不数典忘祖的话,为什么不能用“诙谐”代替“幽默”呢。
三十年代流行过一阵连环漫画,既诙谐又带讽刺,是一种好形式。由于自己认识上的肤浅,和“左”倾思潮的影响,以为解放了,人民政权建立了。共产主义就在跟前了,社会没有什么矛盾了,讽刺和谈谐的对象没有了,反映社会矛盾的悲剧和喜剧都应该送进历史博物馆了。我把自己在三十年代创造的王先生和小陈两个丑角,抛进了垃圾箱。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才认识到,哪怕共产主义实现,社会仍然有矛盾,讽刺和诙谐的武器将永远有用。王先生和小陈这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一面镜子,也还有古为今用的意义。我们不妨想一想,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漫画这件武器多么犀利;更没有想到,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还得担当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任务。
漫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报刊。抗日战争时期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用土纸印报,更谈不上照相制版了。延安《解放日报》曾经请木刻家动刀刻漫画,在报上发表。一九四二年聚集桂林的漫画家和木刻家合作,印过一本《奎宁君奇遇记》画刊。由于出版条件的困难,大后方的漫画家采取办展览的方式,发表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漫画展览一个接一个,成为进步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展览有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和廖冰兄的《猫国春秋》,两者锋芒针对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的倒行逆施。前者采取神话伪装,后者则用寓言伪装,读者看了,心里明白,解气解恨;检查官看了,心里也明白,却无可奈何。中国漫画家这种方式,是在中国的特殊物质条件和政治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足以自豪。
毕克官同志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漫画家,从事创作外,还有志于研究中国漫画艺术的发展史,这本《史话》是他的初步研究成果,希望他继续努力,进一步总结中国漫画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辛勤劳动的经验教训,作出实事求是的论断,用以推动今后的漫画创作。
一九八一、二、二十八于北京
叶浅予/沈泊尘/黄文农/廖冰兄
《鬼趣图》画的是鬼,实际是象征现实社会各色各样的人。把人画成鬼,可见画家对于他所生活的鬼蜮世界深有所感,才以曲折之笔抒发他的憎恶之情。这样的讽刺画,可以说是针砭了社会某种普遍形相,并非针对特定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中国之有针对性的政治或社会讽刺画,是受现代西方报刊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据我所知,一十年代,上海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讽刺画家沈泊尘,他除了给报刊供画,还创办了一个专门发表讽刺画的期刊,名叫《上海泼克》。为什么叫“泼克”?因为当时英国有一本风行于世界的幽默期刊《Punch》,译成中文便是“泼克”,估计沈泊尘是想把自己的期刊也办成《Punch》那样幽默泼辣。《上海泼克》似乎只出了四期便天折了,同样,沈泊尘自己因为肺病,也只活到三十二岁。《上海泼克》有一幅画题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是禁烟官,马谡是鸦片烟土,借京剧《空城计》故事,讽刺北洋军阀政府虚伪的禁烟政策。
继沈泊尘之后,二十年代出了另一位杰出的讽刺画家黄文农。文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趋向高潮,政治舞台的变幻多端,社会形相的五光十色,是讽刺画家发挥才能的大好时机,《史话》特别着重叙述了黄文农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中所表现的才能和业绩。无独有偶,和沈泊尘一样,文农也只活到三十多岁,过早地结束了他的艺术生命。幸而他留下了一本《文农讽刺画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动态。画家在其活跃于画坛的岁月中,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深刻地反映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等重大主题,而且热情洋溢地直接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行列,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这个行动,对于大多数漫画家后来在抗日斗争中的爱国活动,具有先锋模范的意义。
抗日战争前夕,中国漫画界出现过“左”、“右”翼之分裂,为时不久,终于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下团结起来,投入了战斗。
漫画艺术有生以来便具有批判的锋芒,讽刺就是批判。英国人提倡的“幽默”,是笑中带刺的批判。漫画家的作品需要鲜明地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形态的态度和立场,想隐瞒和模棱两可是不可能的。对任何政治形态或社会现象,赞成还是反对,美化还是丑化,总得反映你的态度。既不爱又不憎,态度暖昧,那就用不着你去画漫画。
各国流行的一种“无意义”漫画,我们现在称之为幽默画,画家编造情节,想入非非,逗人一笑,其实仍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或生活矛盾,否则就不可笑了。画家在生活中发掘这类矛盾,制造笑料,不可能不反映他对生活的态度。嘲笑,就是讽刺,就是否定,读者在一笑一乐之中,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画家有时把自己扮成丑角,借自我嘲弄来讽刺社会。可见所谓无意义或幽默之类漫画,并非真无意义,相反,可能含意相当深刻。幽默大师卓别麟的电影,你在笑痛肚子之后,可能落下辛酸的眼泪。
“诙谐”是我们老祖宗表达思想或阐明态度的巧妙方法,东方朔、阿凡提、相声演员,都是杰出的诙谐大师。他们用的是嘴,我们用的是笔,“寓庄于谐”,殊途同归。现在用的“幽默”二字,是从英国人那里借来的,和“谈谐”的含义很相近。我记得早期的漫画,曾用“谐画”二字为标志。如果我们不妄自菲薄和不数典忘祖的话,为什么不能用“诙谐”代替“幽默”呢。
三十年代流行过一阵连环漫画,既诙谐又带讽刺,是一种好形式。由于自己认识上的肤浅,和“左”倾思潮的影响,以为解放了,人民政权建立了。共产主义就在跟前了,社会没有什么矛盾了,讽刺和谈谐的对象没有了,反映社会矛盾的悲剧和喜剧都应该送进历史博物馆了。我把自己在三十年代创造的王先生和小陈两个丑角,抛进了垃圾箱。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才认识到,哪怕共产主义实现,社会仍然有矛盾,讽刺和诙谐的武器将永远有用。王先生和小陈这两个历史人物,作为一面镜子,也还有古为今用的意义。我们不妨想一想,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漫画这件武器多么犀利;更没有想到,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还得担当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任务。
漫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报刊。抗日战争时期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用土纸印报,更谈不上照相制版了。延安《解放日报》曾经请木刻家动刀刻漫画,在报上发表。一九四二年聚集桂林的漫画家和木刻家合作,印过一本《奎宁君奇遇记》画刊。由于出版条件的困难,大后方的漫画家采取办展览的方式,发表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漫画展览一个接一个,成为进步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展览有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和廖冰兄的《猫国春秋》,两者锋芒针对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的倒行逆施。前者采取神话伪装,后者则用寓言伪装,读者看了,心里明白,解气解恨;检查官看了,心里也明白,却无可奈何。中国漫画家这种方式,是在中国的特殊物质条件和政治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足以自豪。
毕克官同志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漫画家,从事创作外,还有志于研究中国漫画艺术的发展史,这本《史话》是他的初步研究成果,希望他继续努力,进一步总结中国漫画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辛勤劳动的经验教训,作出实事求是的论断,用以推动今后的漫画创作。
一九八一、二、二十八于北京
叶浅予/沈泊尘/黄文农/廖冰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