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波三折来到联合国
我生在青海,自小家境殷实,父母宠爱,那个时候的我像一个任性、骄傲、目空一切的小公主,母亲总是担忧地说:“这孩子将来能干嘛呀,出去要饭部找不着门!”
让母亲没想到的是,我不仅考上了复旦大学社会系,2002年毕业后又自作主张地回绝了留校分配,远赴重洋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5年6月的一天,电话铃声大作,一位女士操着法国口音的英文说:“我们是联合国职员申请办公室,收到了你的网上申请,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其他安排?”我这才想起自己在网上应聘的事情,却想不起来怎么会把资料发到联合国的网站,反正不管它了,先实习一下见见世面好。
当年7月,我去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办签证,结果被拒签,理由是我的社会学学历和到联合国总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没有关系,那份联合国电子和约书也不能帮到自己,可是第二次签证时间已超过合约规定的一个月了!大使馆在最热闹的牛津街上,我却一个人躲进电话亭里哭着给家人打电话。
回到住处,我马上写了三封Email。第一封写给美国大使,申诉我的遭遇;第二封写给中国大使馆求助;第三封写给联合国说明情况,希望他们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解决签证问题。
三封信果然有效,联合国居然特地帮我发传真给美国使馆,表示非常支持我。很快,我接到美国使馆的“紧急约见”通知。8月7日我去重新签证,顺利通过了。
原本不是循规蹈矩的人
8月19日抵达纽约,来接我的是位德国实习生,身份是“实习生协调员”。之前,我已经把表格传真给联合国,所以办证件很顺利。见识了联合国安检通道的厉害,背包和外衣要检查,男士的皮带、女士盘起的长发也要查个仔细。
联合国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浓缩到了一起。我所在的人力资源部有70多位同事,分别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埃塞俄比亚、菲律宾、阿根廷、日本、泰国等等.倒是“地主”——美国同事成了少数派。每天,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常常让我以为自己置身干某个时装展览会。
刚到联合国时,同事们的热情问候让我这个中国人不太习惯,尤其是吻面礼,有的吻一边,有的吻两边,有的嘴里要啧啧出声,有的不能出声,真是花样繁多。
和同事相处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日本同事非常注重细节;印度同事有不同意见不一定会当面提;中国人一般给大家的印象是踏实努力,因此,常常有同事劝导我不要光干不说。我非常尊重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尽量控制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情,希望受到同仁的尊敬。
最难忍受的是对未来的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更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那个位置。我最怕纽约的雨天,淅淅沥沥的雨声让自己感到分外无助和孤独。有一个下雨的晚上,我跑到雨地里疯走,我多么渴望能有一个朋友,有一个温暖的去处,可是没有……那段疲于奔命的生活,那种万劫不复的感觉,让我在几年之后还是由衷地说:“纽约教育了我,世界扒了我——那层清高、浮躁、青涩的皮。”
做猎头的日子很快乐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法文,必须熟练掌握其中一种。为了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其他语言,联合国提供免费了教学课程,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较为热门,中文也颇有拥趸。我得天独厚地掌握了最让老外头疼的中文,于是多次组织职员去南京游学,而学习中文一度成了许多同事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事们工作起来非常“疯狂”,比如我的上司——瑞典人约翰,我一度怀疑他根本就是住在办公室里的,每天早上9点我到办公室时他在,晚上我走时,他还没有离开。
人力资源部门就像是联合国的“猎头”,每年的国际公务员考试就是在我们部完成的。考试通过的申请者会进入花名册,如果有合适职位,我们就会把相关简历发给各部门。我的日常工作是和这些申请者联系,回答各种各样的疑问。
有录取者从各国而来,联合国提供搬家费和补贴,如果录取者有家眷(限于配偶和孩子),还有额外补助。
在联合国当雇员,薪水十分丰厚,既使是翻译、打字员之类的小职员,也能在纽约购房买车。所以,几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到联合国“打工”。我们部门可是大权在握,每次看到联台国需要的各种人才被我们顺利“挖”到,源源不断地被派往世界各地执行任务,我这个“猎头”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不久前,联合国召开成立60周年峰会,100多个国家的首脑云集,全球2500多家媒体报道。峰会第一天,我凌晨4点钟起床,从郊区的住处搭乘纽约的通宵地铁到联合国总部大厦,为CCTV的转播活动进行全程协助。
因为生活节奏快,在联合国“打工”十分辛苦。当然工作之余,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会出去放松一下。同事们会相约去曼哈顿中心附近不远的酒吧,叫上一瓶啤酒,看看电视,听听音乐,聊些好莱坞美女和足球明星的妙事,倒也乐趣无穷。
与比利时帅哥的恋情
同事中有一位长相英俊的比利时帅哥凯斯,正直豪爽且乐于助人,在业务上给过我不少帮助。一个星期天,他从住处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吃“全美国最地道的西餐”,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电话里,凯斯告诉了我一个花园小区的楼号和房间号,他说请我吃饭的地方不是公开营业的西餐厅,而是一家私房菜馆——意味着精美、独特和限量供应。
当我按图索骥来到目的地时,凯斯迎出门,一股难以形容的香味夺门而出,客厅里摆着一张餐桌,银烛台上烛光摇曳,雪白的餐布、亮铮铮的不锈钢餐具,桌子中间还有一支羞涩的郁金香。餐桌前只有一张椅子,凯斯请我入座,他告诉我,今天的主厨就是他自己,希望我能有好胃口。原来,所谓的私房菜馆是凯斯的家,系着白色围裙的他一趟趟往返于客厅与厨房,将五花八门的原料料理成精美的西餐,一一呈现在餐桌上。
餐前小吃是迷你马苏里拉串和金汤力酒,马苏里拉迷你球、小西红柿、橄榄用竹签串起来,吃着很爽口,颜色也很靓;金酒和汤力水1:2的比例使得鸡尾酒醇香又清凉,非常开胃。接下来登场的是三文鱼西柚沙拉、比利时肉丸子、煎香蕉冰激凌,最后配上一碗巧克力慕丝。
意大利千层面、煎猪外脊配培根、奶酪菠菜意式面、煎牛犊肉配土豆、牛油果墨西哥酱、地中海派……一个月吃下来,我的心彻底被凯斯征服了——嫁给他,就等于嫁了一流的厨师,这辈子都不用为煎炒烹炸劳心费力了。在凯斯美食加柔情的攻势下,我们终于开始了超越友谊的接触。
后来,我们在纽约买下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开始热火朝天地装修。大到房间背景的格调、小到橱柜拉手的样式,我们都亲历亲为,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马虎。
我小时候学过油画,尽管已经搁置多年,可当木工在家打家具的时候,我灵感迭现——油漆和油画应该可以曲径通幽吧?我先在一块木板上试验,油漆反复打磨了七八次,干了,用砂轮磨掉,再用很淡的水彩颜色刷漆。一个月后,木板竟然像油画一样充满了质感和层次。试验成功后,家里的家具全部由我亲自上漆,我把很丰富的颜色沁在木纹里面,反复摩擦平面的家具在做完油漆后产生了三维效果,很有冲击力。我的杰作惊得凯斯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亲爱的,没想到你还有艺术家的天赋!
两地分居是很多联合国雇员的生活方式。有一对印度夫妇已经50多岁了,一个在纽约,一个在孟买。因为两个人都不愿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只能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不过,同这对亚洲夫妻相比,欧洲人就“实际”多了。好几个北欧来的女同事都是拖家带口的,她们的丈夫甘愿辞去体面的工作,在纽约的新家当“超级奶爸”。
我是幸运的,现在已成为联合国总部的正式雇员,还能和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
编辑:魏 光
我生在青海,自小家境殷实,父母宠爱,那个时候的我像一个任性、骄傲、目空一切的小公主,母亲总是担忧地说:“这孩子将来能干嘛呀,出去要饭部找不着门!”
让母亲没想到的是,我不仅考上了复旦大学社会系,2002年毕业后又自作主张地回绝了留校分配,远赴重洋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5年6月的一天,电话铃声大作,一位女士操着法国口音的英文说:“我们是联合国职员申请办公室,收到了你的网上申请,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其他安排?”我这才想起自己在网上应聘的事情,却想不起来怎么会把资料发到联合国的网站,反正不管它了,先实习一下见见世面好。
当年7月,我去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办签证,结果被拒签,理由是我的社会学学历和到联合国总部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没有关系,那份联合国电子和约书也不能帮到自己,可是第二次签证时间已超过合约规定的一个月了!大使馆在最热闹的牛津街上,我却一个人躲进电话亭里哭着给家人打电话。
回到住处,我马上写了三封Email。第一封写给美国大使,申诉我的遭遇;第二封写给中国大使馆求助;第三封写给联合国说明情况,希望他们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解决签证问题。
三封信果然有效,联合国居然特地帮我发传真给美国使馆,表示非常支持我。很快,我接到美国使馆的“紧急约见”通知。8月7日我去重新签证,顺利通过了。
原本不是循规蹈矩的人
8月19日抵达纽约,来接我的是位德国实习生,身份是“实习生协调员”。之前,我已经把表格传真给联合国,所以办证件很顺利。见识了联合国安检通道的厉害,背包和外衣要检查,男士的皮带、女士盘起的长发也要查个仔细。
联合国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浓缩到了一起。我所在的人力资源部有70多位同事,分别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埃塞俄比亚、菲律宾、阿根廷、日本、泰国等等.倒是“地主”——美国同事成了少数派。每天,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常常让我以为自己置身干某个时装展览会。
刚到联合国时,同事们的热情问候让我这个中国人不太习惯,尤其是吻面礼,有的吻一边,有的吻两边,有的嘴里要啧啧出声,有的不能出声,真是花样繁多。
和同事相处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日本同事非常注重细节;印度同事有不同意见不一定会当面提;中国人一般给大家的印象是踏实努力,因此,常常有同事劝导我不要光干不说。我非常尊重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尽量控制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情,希望受到同仁的尊敬。
最难忍受的是对未来的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更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那个位置。我最怕纽约的雨天,淅淅沥沥的雨声让自己感到分外无助和孤独。有一个下雨的晚上,我跑到雨地里疯走,我多么渴望能有一个朋友,有一个温暖的去处,可是没有……那段疲于奔命的生活,那种万劫不复的感觉,让我在几年之后还是由衷地说:“纽约教育了我,世界扒了我——那层清高、浮躁、青涩的皮。”
做猎头的日子很快乐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法文,必须熟练掌握其中一种。为了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其他语言,联合国提供免费了教学课程,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较为热门,中文也颇有拥趸。我得天独厚地掌握了最让老外头疼的中文,于是多次组织职员去南京游学,而学习中文一度成了许多同事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事们工作起来非常“疯狂”,比如我的上司——瑞典人约翰,我一度怀疑他根本就是住在办公室里的,每天早上9点我到办公室时他在,晚上我走时,他还没有离开。
人力资源部门就像是联合国的“猎头”,每年的国际公务员考试就是在我们部完成的。考试通过的申请者会进入花名册,如果有合适职位,我们就会把相关简历发给各部门。我的日常工作是和这些申请者联系,回答各种各样的疑问。
有录取者从各国而来,联合国提供搬家费和补贴,如果录取者有家眷(限于配偶和孩子),还有额外补助。
在联合国当雇员,薪水十分丰厚,既使是翻译、打字员之类的小职员,也能在纽约购房买车。所以,几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到联合国“打工”。我们部门可是大权在握,每次看到联台国需要的各种人才被我们顺利“挖”到,源源不断地被派往世界各地执行任务,我这个“猎头”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不久前,联合国召开成立60周年峰会,100多个国家的首脑云集,全球2500多家媒体报道。峰会第一天,我凌晨4点钟起床,从郊区的住处搭乘纽约的通宵地铁到联合国总部大厦,为CCTV的转播活动进行全程协助。
因为生活节奏快,在联合国“打工”十分辛苦。当然工作之余,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会出去放松一下。同事们会相约去曼哈顿中心附近不远的酒吧,叫上一瓶啤酒,看看电视,听听音乐,聊些好莱坞美女和足球明星的妙事,倒也乐趣无穷。
与比利时帅哥的恋情
同事中有一位长相英俊的比利时帅哥凯斯,正直豪爽且乐于助人,在业务上给过我不少帮助。一个星期天,他从住处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吃“全美国最地道的西餐”,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电话里,凯斯告诉了我一个花园小区的楼号和房间号,他说请我吃饭的地方不是公开营业的西餐厅,而是一家私房菜馆——意味着精美、独特和限量供应。
当我按图索骥来到目的地时,凯斯迎出门,一股难以形容的香味夺门而出,客厅里摆着一张餐桌,银烛台上烛光摇曳,雪白的餐布、亮铮铮的不锈钢餐具,桌子中间还有一支羞涩的郁金香。餐桌前只有一张椅子,凯斯请我入座,他告诉我,今天的主厨就是他自己,希望我能有好胃口。原来,所谓的私房菜馆是凯斯的家,系着白色围裙的他一趟趟往返于客厅与厨房,将五花八门的原料料理成精美的西餐,一一呈现在餐桌上。
餐前小吃是迷你马苏里拉串和金汤力酒,马苏里拉迷你球、小西红柿、橄榄用竹签串起来,吃着很爽口,颜色也很靓;金酒和汤力水1:2的比例使得鸡尾酒醇香又清凉,非常开胃。接下来登场的是三文鱼西柚沙拉、比利时肉丸子、煎香蕉冰激凌,最后配上一碗巧克力慕丝。
意大利千层面、煎猪外脊配培根、奶酪菠菜意式面、煎牛犊肉配土豆、牛油果墨西哥酱、地中海派……一个月吃下来,我的心彻底被凯斯征服了——嫁给他,就等于嫁了一流的厨师,这辈子都不用为煎炒烹炸劳心费力了。在凯斯美食加柔情的攻势下,我们终于开始了超越友谊的接触。
后来,我们在纽约买下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开始热火朝天地装修。大到房间背景的格调、小到橱柜拉手的样式,我们都亲历亲为,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马虎。
我小时候学过油画,尽管已经搁置多年,可当木工在家打家具的时候,我灵感迭现——油漆和油画应该可以曲径通幽吧?我先在一块木板上试验,油漆反复打磨了七八次,干了,用砂轮磨掉,再用很淡的水彩颜色刷漆。一个月后,木板竟然像油画一样充满了质感和层次。试验成功后,家里的家具全部由我亲自上漆,我把很丰富的颜色沁在木纹里面,反复摩擦平面的家具在做完油漆后产生了三维效果,很有冲击力。我的杰作惊得凯斯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亲爱的,没想到你还有艺术家的天赋!
两地分居是很多联合国雇员的生活方式。有一对印度夫妇已经50多岁了,一个在纽约,一个在孟买。因为两个人都不愿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只能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不过,同这对亚洲夫妻相比,欧洲人就“实际”多了。好几个北欧来的女同事都是拖家带口的,她们的丈夫甘愿辞去体面的工作,在纽约的新家当“超级奶爸”。
我是幸运的,现在已成为联合国总部的正式雇员,还能和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
编辑:魏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