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作用题难为 我持彩练当空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中,考查词句、文段、结构、表现手法的作用是比较常见的命题方式,本文结合具体的试题分析,论述了该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 阅读 文学类 解题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是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但由于“作用”的范围较广,出题的角度多变,不少学生面对“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这篇小文拟从题型特点、设题角度、解题思路等方面对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作用题”进行一些探究,以期对我们提高解这类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词句理解类
  
  1.词语
  文学类文本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通常有:描摹景物,营造意境,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的主题思想等。常见的题型有:说说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等等。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四联系:一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二是联系具体的语境(所在语句和上下文),三是联系作品立意和主题,四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解题的基本原则。
  [例1]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似乎②:似乎③:(浙江卷第13题)
  对文中关键词语作用的考查,要结合词语所在语句和上下文全面理解。似乎:副词,仿佛、好像,表揣测语气。这里三个“似乎”所处的语境分别是“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似乎是无用的东西”、“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再结合上下文,可分析得出答案:①显示人物(贝格斯太太)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句子
  文学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作用,从内容看,往往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从结构看,由于在文中位置的不同,分别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艺术效果看,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首句、中心句、转承句、尾句、点睛句、警句、矛盾句、感情句、描写句、修辞句等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
  [例2]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江苏卷第11题)
  文本《上善若水》开头的这三个问句,从修辞看,是设问,作者在文中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位置看,是篇首句,具有领起全文的作用;从内容看,从“水”写到“都江堰”再写到“人”“文化精神”,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语意逐层深入。根据以上分析,可拟出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行文结构类
  
  1.开头段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的常见题型有: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等。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首尾照应;与下文构成对比或反衬等等。
  [例3]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全国卷Ⅰ第14题)
  [例4]“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湖南卷第16题)
  关于开头段的作用分析不能仅是术语的堆砌,答题时需根据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文本内容,可拟制如下答案:
  例3,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下文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例4,总括并领起全文。
  2.中间段
  中间段落(有时甚至是某个句子)通常具有以下作用:①承上启下,自然过渡;②领起下文,为下文铺垫张本;③总结上文;④引出写作对象。答题时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它与主体内容、文章主旨的关系等,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领起的下文是什么内容。
  [例5]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湖南卷第18题)
  [例6]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北京卷第18题)
  例5,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云有云的地方性”,并且列举了许多地方不同的云以及云对人的性情的影响,在内容上将“云”和“人事”勾连起来,在结构上是为了引出下文“云南的云”对人事的影响。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表现的主题,可以这样作答: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
  例6,“仰望中的登攀”是个偏正短语,它位于第二段的末尾,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从词语内涵上,“仰望”一词既是实指,即仰视祠顶,从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又是虚指,意蕴丰富,句中用的是词语的比喻义,指对祠主司马迁的敬仰。归纳整理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答案: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结尾段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抒发情感,引起共鸣等等。
  [例7]结合小说的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四川卷第17题)
  [例8]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辽宁卷第11(4)题)
  例7,选文是一篇小说,该小说的主旨是劝慰人们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而文末的“处方”内容正是对主旨形象的揭示。可拟出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例8,该题考查小说结尾的写法是否合理,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如果给予肯定,实际上就是要回答结尾这样安排的作用(好处)。从作品的情节、主题和选材的角度加以思考,可以这样提供认为“合理”的理由: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三、谋篇布局类
  
  1.标题
  标题的作用因文而异,一般情况下,文学类作品的标题,有以下几种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或暗示)主旨,点明贯穿全文的线索,确定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等。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多方面去考虑,既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例9]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浙江卷第15题)
  该题表面上是对两个标题的选择与评价,实际上是要考生阐述所选标题的作用(好处)。这是一道开放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我们认为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当然考生也可以选择以“贝格斯太太”为题。可以拟制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2.物象
  运用物象表情达意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散文多以某种特定的“物象”来抒情言志,因而“物象”多成为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的重点内容。物象的主要作用有: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气氛,揭示或深化文章的主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答这类试题,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作多角度思考。
  [例10]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海南、宁夏卷第11(3)题〕
  [例11]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辽宁卷第11(2)题〕
  这两题考查文中物象的重要作用。例10,文中写了和牛有关的三个场面:怀孕的牛,牛与孕妇的亲昵,牛的形象描绘。这三个场景都有孕妇在场,我们可从二者的关系中发现牛对表现孕妇性格的作用,抓住“小说的主人公是孕妇,而牛只是人物的陪衬”这一点,就能找到解题的钥匙。可拟制如下答案: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例11,文中“凉鞋”是遗璞村人贫困生活现实的缩影,对“凉鞋”的反复表述体现了遗璞村人等靠、依赖的落后、愚昧的精神世界。结合作品内容的时间跨度,结合男人们说“咱们不是常年在劳改吗?”会更好地了解这种艰苦的生活现实。答案:①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3.线索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文中人物的一个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事物。线索往往贯穿全文人物情感的变化,串起全文。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例12.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湖北卷第16题)
  文章名为“书房的窗子”,可作者的用意不在写窗子,而是表明一种人格和生活态度,所以窗子只是组织材料、贯串全文的线索。参考答案: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四、叙述方式类
  
  插叙在叙述方式中比较特殊,高考考查叙述方式时也就比较钟爱。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衬托、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例13]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全国卷Ⅱ第14题)
  [例14]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天津卷第19题)
  例13,根据插叙的基本作用以及插入内容与下文的关系,可得出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例14,第五段画线语句的上文交代“我到一位朋友家中去做客”,下文写朋友如今的情况。画线部分运用插叙,回忆了“我”和朋友儿时的生活片断。通过对画线内容的分析以及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可得出如下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
  
  五、修辞手法类
  
  修辞种类很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等几种。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只要掌握了常用修辞的基本作用,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稍加展开,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
  [例1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国卷Ⅱ第17题)
  [例16]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四川卷第14题)
  [例17]第(1)、(2)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上海卷第7题)
  [例1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安徽卷第13(2)题)
  例15,文本最后一段的具体内容告诉我们,本题考查运用比喻、拟人的作用,结合选文的主旨以及修辞的基本作用,可拟制如下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例16,应从句子内容、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上加以回答。可拟制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17,该题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画线部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是北方的冰雪。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可分析得出如下答案: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例18,该题是赏析题,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已表明是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似雪如金”“挤满”等,明显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回答时一定要分条陈述,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答案如下: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六、表现手法类
  
  1.对比
  对比手法,是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表现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例19]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江西卷第17题)
  文本《木车的激情》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题目为“木车的激情”,而作者落笔却不写“木车”而是先写现代交通工具,引起下文,为写“木车”作铺垫。另外,作者先写现代交通的便捷,再写到木车的缓慢、笨重,其对比之意也就凸显出来了。答案如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2.类比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例20]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山东卷第19题)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再以“人生也是如此”自然引出下文,展开联想,以个人走路的习惯类比如何走好人生之路,记住回家的路,防止迷路,这样由实而虚,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再结合开头段的作用以及与下文的关系,可拟出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3.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交代(自然、社会)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借景抒情、表现主题等。答题思路: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一自然环境的……画面(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例21]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湖北卷第19题)
  [例2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浙江卷第12题)
  例21,解答此题,除了要掌握以上分析的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外,还要抓住景物前面的限制语“想象中”。景物描写的“景”有眼前实景与想象之景之分,也就有实写与虚写之别。借助以上分析归纳整理可知: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例22,故事的开篇,主人公因初次远离家乡,只身来到伦敦城,被乡愁笼罩,内心无比悲伤、压抑、沮丧,所以鸟瞰全城一片萧条、死气沉沉。因此,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4.环境描写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题。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一般是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环境描写一般具有以下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⑦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例23]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福建卷第12题D项)
  该题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本是一篇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文章主体是写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D项明显错误:①“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表述错误,因为文章写风光之处并不多;②“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分析错误,因为环境描写更重要的是为了陪衬人物阿庆。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有: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典型环境,烘托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体现地方特色,丰富作品内涵,突出文章的中心,揭示或深化主题,使故事情节真实可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等。细节描写只要运用恰到好处,一定能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例24]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四川卷第16题)
  [例25]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安徽卷第13(1)题〕
  这两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了答题方向,结合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再抓住个别细节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如下答案:例24,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和多疑。例25,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张志平,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教师,教科室主任。
其他文献
【摘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给人一种清闲之美,尤其是一场秋雨过后,斜桥影里,桥头树底的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更给清秋增添了无限的韵致。  【关键词】《故都的秋》;清秋闲人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对这里的“清”字尤其要理解到位,这个“清”绝对不能理解成“凄清”,否则就和“悲凉”语意重复;根据文章的内容这个“清”必须理解成“纯净”、“清爽”之意,也就是“秋高气爽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用真情与爱铸成的文章。教师在讲授读文章时,应注重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之间拥有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深刻地去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课堂可采用真情朗诵、细节赏析、真情告白等方式,令气氛热烈而温馨。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师生互动;母爱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难得的,值得人们反复咏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围绕
【摘 要】本文针对部分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毫无章法的现象,通过对近三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认真分析,提出要从诗题、作者、注释、关键句、意象、重点字词等六个方面去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见解,并以近几年各地高考题为例,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题似乎都是一个难点。的确,古诗鉴赏属于文学鉴赏部分,能力层级为E,对于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学
【摘要】《变形记》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它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变形记》是一个现代寓言,我们能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它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变形记》;寓言;阅读方法    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它是文学上的一個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在《变形记》的开头,作者没交代任何原因,简直是祸从天降:“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
[摘要]本文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会出发,探讨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方法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去进入诗歌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阅读经验 阅读方法 诗歌解读 语文教学    一、梦入芙蓉浦    北宋词人周帮彦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有这么一句诗:“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从家乡朋友的角度,虚构梦境尽道自己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我借用来
【摘 要】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学生普遍对此兴趣不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    高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意味着新生的第一节课就是诗歌课,于是我深感诗歌教学在高中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份量。上第一节课我就问学生:喜欢诗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原因是读不懂。那么读
【摘要】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早已尘埃落定,但留给广大师生的思考却颇多:近三分之一的考生在作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广大考生思路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2008年湖北高考    一、2008年湖北高考考生作文思路现状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即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据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官网2019年12月3日消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  据测试结果,就日本在OECD 37个成员国中的排名来看,日本数学素养居首位(527分);科学素养排名第2位(529分);阅读素养排名第11位(504分),高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487分),但比2015年在排名及得分上均有下降(2015年排名第6位,516分
摘要 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充分论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学习方法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
【摘要】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考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提高作文水平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课文结构、文体、文学人物、史实、语言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结构、创新文体、素材累积、语言增色等方面的训练。利用好课本这块宝石,用最少的时间去攻克作文之玉,以求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复习 课文 作文训练    高三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六册课本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复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