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无法教你的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xz33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本身是冰冷的,创业原本是枯燥的,但是一旦有一群充满智慧的人从彼此的经历和故事里去发现创业的新奇,去解读商业,这件事就变得有趣起来。
  从2008年10月起,由本刊、新浪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主办的全新商业谈话类栏目“创业潭”已经举办了十期。十个月中,每一次商学院同学的聚首都能就不同话题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创业潭”的十期中,商业的各个元素都能成为同学们讨论的内容,从创业到创新、从商业到生活、从业态到决策⋯⋯十期下来,“创业潭”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性格—“谁给了你创业的基因”、“冬天 里如何人性化裁员”、“中国外包走向尖峰”、“在旅行中提纯自己”、“模仿是创新的捷径”⋯⋯也许等到“创业潭”第100期的时候,所有的讨论会凑成一个精彩的中国商业图谱,里面不仅有解读商业的密码,更有发生在商业世界里的精彩故事。
  本期“创业潭潭主”特请回了往期参与讨论的嘉宾,重回商学院,共同讨论一个我们一直回避的话题—“在商学院我们无法学到的东西”。中国的创业家们通常会用很不屑的口吻讲一句话:“一个商学院的学生能做什么呢。”他们的言外之意简单明确,商学院教不了中国商业智慧,商学院教不出成功创业家。
  这是事实吗?究竟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在商学院里无法学到的?
  
  学“术”无法得“道”
  
  梁冬:德鲁克讲过一个事情,有一次他在纽约地铁里面碰到他的女友,两个人都很高兴,在不同的电梯上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走,结果两个人还是错过了。德鲁克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跑得快不见得是跑得好。我们自己做公司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开始跑得快的好像是把所有事情都想明白了,其实未必是好事。阿里巴巴开始也不知道它以后要做淘宝,百度也不知道它会做竞价排名。但是只有把每一件应该做的事都做好了,自然也能够做到正确的道路上。今天我们就“坐而论道术,打酒化桑麻”,听听大家对“道与术”的见解。
  王超:“道”是战略,“术”是战术。道中有术、术中有道,二者不是割裂开的,它们其实是一个整体。实际上一个公司的“道”出了问题,是会导致顷刻间的毁灭。而“术”不成的公司,会是慢性失败,过程不会太剧烈,但是结果是注定了的。
  臧力:“道”是给企业一个方向,而“术”是做正确的事。最后来看,“道”是没有办法验证对与错的,而“术”是能够被验证的。无论企业面临多少选择,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然后走下去。所以企业的领导人直觉很重要,他要确定一个方向,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最后就能成功。这就是“道术合一”。
  李捷 :我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道”是价值观,这件事你该不该做?“术”是方法论,不管这件事正确与否,我都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你可能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但是你用一个正确的方法去坚持,最后还是可以有不错的结果。
  但有些事情的本源就是错的,因为你的价值观就有问题。比方说安然公司,它之所以财务造假,是因为它的高管期权方案,也就是它的管理层希望通过操作股价获取超额利润。这从价值观来讲完全是错误的,所以它虚增的收入使它的财务报表很好看股价做得很高。归根结底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正确了。
  再比如沃尔玛。沃尔玛很成功但是它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企业,它的赢利是建立在把上游供应商的所有剩余利润都压榨掉。这是一个很好的“道”跟“术”的问题,从“术”的层面讲,它把利润最大化是没错的,但是从“道”的层面讲,这个企业很难走 远。
  谢犁:雷曼输就输在它的“术”上。2007年第四季度的时候衍生品已经占了公司利润的60%,当时所有人都不舍得放弃,就想再做一年。就这一年,导致它倒闭。我们的CEO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到坟墓里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政府前面救了贝尔斯登,后面救了摩根士丹利、美林,就是中间没有救我们雷曼兄弟。”我认为一个公司的失败总结都会跟“道”有关,但是很大原因是“术”没有做好。
  牛文文:从应用层面上理解,“道和术”是“企业家和商业模式”的关系。“道”是创业家的素质,而“术”是商业模式。去年以来,投资界有几个失败的案件,全部都是跟创业者有关。他们没有与他们的商业模式共存亡的决心。在创业这个领域上,创业家精神或者素质最重要,商业模式不重要。有很多商业模式都非常漂亮,但有人做的成,有人做不成。核心在于创业者的耐心和决心。
  陈永红:我理解“道”是价值观,所以我认为来商学院上课的人其实都已经过了可以塑造他“道”的阶段。来商学院上课的人岁数应该是30~43岁之间,事业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这些人都已经形成了他思维的定式和习惯,来商学院无非是想学到更多应用性的东西,所以在“道”上,很难去同化他们。实际上有些知识是可学、有些是不可学的,我觉得“术”是可学,“道”是不可学的。实际上人的成长过程之中,“道”已经自然形成了,而在商学院去学习更多“术”的东西是完全可行的。
  汤雪梅:由于自己在创业,所以我认为“道”也好“术”也罢,都是要跟企业发展阶段和所处环境有关系。比较大型的成熟企业,会更关注于“道”;而初创期的企业,会更多侧重于“术”。如果一个公司在开会的时候讨论更多的是产品,那说明你是处于创业期;但如果这个公司更多的是在说理念、愿景,那这个公司已经进入成熟期。商学院教的很多东西都适合于大公司,而绝对不适合创业企业。我发现自己做老板以后,商学院的理论都用不上了,但是对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很适用,所以商学院的课程是来培养职业经理人的,而不是创业家。
  刘英杰:我知道有一个故事。有个金融家在海边看到一个渔夫在钓鱼,于是建议渔夫每天多网些鱼然后雇工人、开公司、多挣钱,挣了钱以后买大房子,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渔夫反问:“那我现在不正在晒太阳吗?”这个故事里就蕴含着“道与术”的问题,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达到目的,关键是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快乐与否只有自己能知道。所以,很多人说创业很快乐,但我觉得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做好也是一种创业。
  王超:拿围棋来做例子最恰当。中国围棋界有个重要的人物是吴清源先生。吴先生有一本书叫《中的精神》,这本书里有他对围棋的理解。围棋是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两个人下必然有一个人赢,一个人输,这是一个胜负游戏。他讲的中就是中国的中,和是和解的和。但是吴老先生讲的中的精神是什么?他说下棋要取中和之道,意思是说在任何局部,都可以不下过分之招,只让自己不亏,但是最终却是会赢的。他这个中和,我认为是“道”。他的目的还是要赢,他怎么赢呢?他的理念就是如果你总取中庸之道,取中和之道的话,对手必出错误。对手出错,你就有机会战胜对方。这是吴先生的理解。
  你还会看到一种情况,吴先生在棋道上被公认为是最高的境界,但是吴先生和初段选手下却也可能输,为什么?因为岁数大了的吴先生的算路已经不行了。“术”就是算路,就在局部对杀的时候,就要拼 算路。
  对于企业家来说,你认为企业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因为他的“术”强,是因为他更容易抓住别人的错误,所以最后用“术”来解。
  
  东方基因在哪里
  
  牛文文: 过往的黄金十年,大部分成功的企业都是在沿用美国有的商业模式,靠着美国来的VC和PE在美国上市,完成了一个公司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这些都是美式资本主义在中国取得的胜利。但现在这些企业很多都在经历危机。请大家考虑这次经济危机以后中国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中国创业者怎样才能出现东方式的创业。
  林志鹏:我认为我们很难避免走西方这条路。比如说合同法的出台,咱们慢慢地照着合同法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中国也会变成一个高消费的社会,企业成本也会提高,慢慢地也跟西方企业一样面临困 难。
  谢犁:我感觉东方的优势就是文化力量很强,而西方是制度优势很明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按照我们中国目前的失业率、社保能力、人口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来说,中国可能会有无数人在街头饿死,但现在的中国并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纽带,家里的人会救济失业的人。但是这个情况在西方,就必须靠社会的福利转移制度。中国的企业有做得很大的,但是却很少有世界级的企业。而印度公司却能做到,因为印度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制度国家,它的法律非常完善,我们在印度投资就会很放心,签署的合同都会被执行,因为有法律的保障。但是在中国,签的合同再完美,心里都要悬着。我不仅要跟被投资的企业家有交情,还要跟他的朋友熟识,用道德上的约束力来保证合同的执行。中国有很多非商业化的规则,这也说明了中国内生文化的强大。
  在西方,因为边界清楚,所以风险很小,交易的成本最低。中国的交易成本非常之高。有一个统计,全球5 0 0 强的公司里头,CEO是印度人的, 大概有9 0家; 在全世界1 0 0所好的大学里,印度人做校长的大概有25家,但是中国显然有差距。
  李捷:在中国,你要想让企业成功,企业家要有足够大的人格魅力去成为这个企业的精神领袖。做不到这一点,企业就很困难。但反过来讲,一旦这样的企业成功,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所有的企业的运行和资源都依靠企业家。但是在西方的体系下就有一个很严格的治理结构,董事会、CEO和股东三者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不允许有CEO的权力凌驾在股东之上。可是中国的企业家脑子里不太有股东的概念,他们觉得这企业全是自己的。马云自己就说:“我不缺钱,这些人给我钱,是他需要我,不是我需要他。”中国的创业者经过风险投资、Pre-IPO最后上市,但是在他们心里是认为风险投资的钱只是拿来用用。也就是说,他们奉行的游戏规则是西方的,但内心是东方的,他们很享受成为精神领袖的感觉。
  王晓艳:中国文化,从来都是集体是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中国所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其背后实质都是“国字头”的,是集全国之力,而不是凭借某位领袖的智慧或是商业运作手法上的成功。这种差异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假如说真的一下改变了,对我们来说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其他文献
与众多传统行业和新技术行业不同,教育培训行业在其运作方式、赢利模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独特之处,可能给外行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许多创业者对此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这一行业的“过来人”和考察了相当多的国内各种类型教育培训企业的投资者,笔者想基于亲身体会,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首先,“已被证明有发展潜力、市场尚未饱和、民营资本进入没有限制”是选择教育培训行业创业项目的三大要
期刊
2009年,搜狐公司在两个领域运用法律展开诉讼,一个是在软件领域,对搜狗输入法及网络游戏方面的知识产权的侵犯;另一个是在影视作品的盗版播放方面。  庸俗的业界观察者们认为这是搜狐竞争的手段,准备看几家公司互相掐的热闹,被告方还不时冒出要以名誉侵权反诉的言论。这就好像在一个愚昧的村落,盗贼穿戴着偷来的东西招摇过市,村民看着啧啧称道:看,人家多能(偷),日子过得真够滋润的啊!后来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变成
期刊
秘密一  供货:让工读生负责“订货”,自行找出“答案”    订货可以像操作电玩的摇杆订货作业本身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使用如杂志般大小的行动终端机GOT(Gr a p h i c Or d e rTerminal)便可在卖场进行。看着液晶屏幕上所显示的各项参考资讯,如同在操作电玩的摇杆般,哪种商品需要进几个,逐一键入即可。而被输入的资讯就会经由网络,汇总到位于总公司的主电脑。  集中在总公司的订货
期刊
“气氛热烈,大家都受益匪浅。”步出会场,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笑着说。  2009 年6 月底的一个午后,上海复旦大学一间朴素的会议室,近二十名的专家、学者、投资人围坐一圈。他们从全国赶来,只为参加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组织的第二期天使投资俱乐部活动,这期的话题聚焦在生物医药。  到会嘉宾的名单里,既有业内专家,如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马红院长、复旦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周书记,也有企业的代表,复旦
期刊
教育培训“不差钱”。未来5至10年,中国的教育培训产业将达到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新东方仅仅在语言培训细分领域里占20%的市场份额。  新东方意味着什么?强势品牌,王者地位,20多亿美元市值,持续成长。然而在俞敏洪之后,教育产业的创业大军里再没有出现第二个新东方。  在这张3000亿产业地图上,机会在哪儿?雷区是啥?创业者的上市路因何受阻?  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但教育培训项目的投资数量和
期刊
2007 年正是中国的风险投资家被当成“天之骄子”、风光无限的一年。但此后,随着一连串恶性投资失败案例的集中爆发,几乎所有中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都被卷入其中。  不是因为产业环境的急剧恶化,也非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从PPG、ITAT 到亚洲传媒、炎黄传媒、太子奶、华奥物种等等,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人”——创业者本身的职业操守、道德诚信。自然而然,一个最简单的追问是,为什么那些口口声声说“投资即
期刊
商业创新有多难?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正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说:其实很简单。一百多年前以“药茶”名分诞生的王老吉仅仅重新把自己定位为“预防上火型饮料”,就在凉茶与中药之间开辟了一个价值过百亿的新兴市场;金嗓子喉宝与王老吉的中间路线相似,通过对本草原料的简单提炼,研发出了介于润喉糖和咽喉含片之间的草本化产品,一跃甩开竞争对手;而云南白药更是简单直接:仅仅给自己的创可贴产品增加了一个功能,就间接定
期刊
“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这个样子很不爽?吞吞吐吐什么都不愿意讲,其实我也想说,但是……”张黎刚欲言又止。在一个小时左右的采访过程中,这位爱康国宾的董事长有过不下三次类似的中断。他恭维媒体的分析能力太强,很容易就把爱康国宾的“秘密”和盘托出。  一个几乎已经公开的秘密是,爱康国宾如今的商业模式正在一步步背离张黎刚创业时的梦想。这家最初以“互联网+ 医疗服务”模式为会员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并向其收取会员费的互联
期刊
这是一家美国动漫行业的“老字号”公司,至今已有将近90 年的历史,但它却不断通过旗下的玩具、动画片和电影,始终牢牢占据着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青春一代的心。它叫孩之宝(Hasbro),你可以不知道这家公司,但不可能不知道它的产品:《变形金刚》、《土豆先生》、《特种部队》等等。  孩之宝的神奇之处不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青少年制作过目不忘的经典卡通形象——毕竟它是一个公司而非“活雷锋”——而是在于能够借
期刊
第一次创业,犹如一个初三的女生和一个初二的男生玩早恋,傻丫头和愣小子自以为懂得人生之路是个啥?创业公司贸然启动,自以为在过程中能够撞出个商业模式,自以为“Me too”一番也可以来创业玩家家,自以为有钱就可以砸出个市场,自以为钱烧光了可以找老爸老妈,不不不,找VC去要啊……结果呢?商业模式一改再改,久久找不到确切的方向,到了银行里已经空无分文,产品八字还不见一撇,把铁鞋踏破把VC的大门敲遍却无人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