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美人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年轻时是个美人。
  母亲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美人。
  父亲当兵前的一个夜晚,陪他光屁股长大的益民要给他介绍对象。益民拍着胸口打着包票:“这个包管你看中,我姥娘那个庄上没人不夸。要不是我把桂兰早早娶进家,轮不上你小子有这福气。”
  灿烈烈的大日头下,母亲赤着双脚踩在水里,搂着面前的一块青石板,抡着棒槌一下一下敲打石板上的青布衣裳。她黑黑的粗辫子从胸前落到水里湿了辫梢,白白的脸盘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母亲就着汪塘里的水抹了一把脸,水珠溅进水塘里,母亲的歌声也溅进水塘对面的四只耳朵里,两个装作割草的小伙子蹲在草丛深处偷偷地对着乐。
  小街上的青年来乡下相亲,是姥姥家的荣耀。而且小伙子长得人高马大,精神抖擞。是村里的大队书记,马上要到部队当兵去。能被选进队伍里的小伙子还能有啥说处?姥姥屋里屋外挤满了人,比看新媳妇还热闹。父亲眼睛在人堆里寻索了又寻索,就是看不到母亲的人影。
  母亲躲到了水塘边,她把两只脚插进浅水里,小鱼和小虾在她的脚踝周围游来荡去,把她的脚当成了白白的莲藕。水塘深处铺满了大片大片的荷叶,细细的长茎托出许多支粉里透白的荷花,很像母亲粉里透白的脸。母亲摘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对着水里的倒影笑着,又捂住了面孔。
  姥姥说:“小伙子不错,就是有点黑。”
  姥爷说:“能高攀到街上,是丫头的造化。”
  母亲捧住饭碗遮住脸,认认真真地扒碗里的饭。
  母亲到部队探亲时,胸前抱着一个坛子,是父亲最喜欢的泡菜。背后一个娃娃,是刚刚半岁的我。胸口两片奶渍,脸上挂满汗珠,剪到耳根的头发乱蓬蓬,有几缕被汗水黏在腮帮上。父亲瞅着母亲愣住,半天没说话。
  父亲第二天带母亲去玄武湖,母亲抱着我瞪大眼睛:“比咱家的水塘大恁多。”
  父亲招呼一只木船,母亲扭捏着不肯坐上去:“抱娃不方便哪,水有啥玩头, 顺着河沿走一圈多省钱。”
  父亲在喉咙里低声叹息:“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母亲没听懂,她找了一处地方坐下,解了怀,给饿了的我喂奶。一只奶头塞进我嘴里,另一只奶头白汁飞溅,母亲窘迫地用手指紧紧摁住,绵绵不尽的乳汁仍顺着手掌淌到乳斑累累的衣服上。
  父亲抬眼看着母亲,又抬眼看看浩大美丽的玄武湖。他用手轻轻摸了摸我的小脑袋,站起身,自己绕着湖边慢慢地踱着步子。
  母亲的长发再也没有留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腰身是壮硕的,母亲的脸是黑皱的,母亲的手是粗糙的。养育了五个孩子的母亲和相框里那个美人没有任何关系。
  母亲从手术室中被推出来后,父亲摸着她失去半边颅骨的脑袋和肿胀的脸,像抚摸着容易受到惊吓的婴儿。此刻的母亲其实很丑,如果是别人躺在那里,我或许不愿多看上一眼。
  父亲不说话,他一直不太喜欢说太多的话。只是长长久久地摩挲着母亲的身体,从头到脚,他一寸寸地按摩丈量。母亲的身体那么胖,手和脚都格外的粗糙。没有被阳光照射过的皮肤却是白皙细腻的,那种白皙和细腻让我们有些相信母亲过去的确好看过。
  医院里有个池塘,中间叠着假山喷泉。清凌凌的水柱从天空飞溅进水塘里,像开了满池塘的花。
  父亲推着轮椅里的母亲坐在池塘边,对着失神的母亲絮絮叨叨。父亲是老了,陈年旧事都翻了出来。
  “美华,你坐在水塘边的样子可好看,两只脚白白的。我和益民就在对岸偷看你,心里想西施浣纱应该就是你这副模样。
  “美华,可记得你背着孩子抱着大坛子来看我,我想带你划船看湖水,美人离不开水的。美华,你当时的样子狼狈又好看。
  “美华,我知道那时你看不上我,嫌我黑,嫌我壮,嫌我和你般配不上。现在我成了个糟老头,败了顶,秃了头,可不准你再嫌弃……”
  我们不太愿意偷听老头子的情话,偶然间被我们撞到了三言两语,父亲会赤红了脸,手脚都无处藏。我们其實都知道父亲一直遗憾母亲不会梳妆打扮,不懂风情顾盼,做啥事都风风火火,没有女人的味道,暴雨前到平房上抢收玉米,居然会踩空掉下来……
  我们在重症监护室外守候了十九天,父亲也在外面呼喊了十九天。
  他反反复复喊着两个字:“美华,美华,美华……”
  医生说,你母亲能活下来,可真是个奇迹。
  现在,可以经常看到卸职后的父亲推着母亲在田野里溜达,也常常会到河塘边小坐。我们从城里回小街看望他们,时常担心做惯领导的父亲照顾不好母亲。彼时母亲的涎水顺着歪斜的嘴角向下流,父亲用软纱布轻轻拭去,母亲便对父亲嘻嘻地笑,父亲也嘻嘻地笑。他握住母亲的手,十指交扣。
其他文献
编者按:“具体的形上学”三书是杨国荣教授多年哲学沉思的反映,也是其文集的核心部分。“三书”阐发的哲学理论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进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在文化创造方面有所推进,哲学思想的创建和突破是关键。“三书”构成的理论体系,无疑为当前精神思想的创造提供了一个范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揭示“具体的形上学”这一哲学理
期刊
落 日  僅有一次。我们坐在快速行驶的车里  落日挂在右侧天际,像一个破壳的蛋黄  柔软殷红,带着液体的光亮,缓缓下沉——  只有一个相交的点,疾驰中就要融入  淡蓝的雾霭,及雾霭包裹的  层层山峦,山峦衬托的  远远近近的村落、树丛、田畈……  那个点很快会消失——我知道我们和落日  不是同一个方向——落日因为要成为明天的  旭日,义无反顾地为黑暗献身……  而我们是从北向南,从东流到尧渡——到
期刊
在湘家荡  在湘家荡,我蘸着几亿立方澄澈的水  写诗。春天的芬芳,广阔无边  这是怎样令人流连的时刻  可惜孤独伴随。游人如织  清水涌动无声的语言  我相信任何杂质,也改变不了美本身  应该投入明净的怀抱  千古光阴已把此在嵌入诗与思  我选择独自默默走过长堤  经过那终将开放得感天动地的紫藤  尝试着赞美  我赞美酒精,我亦被酒精尝试着赞美  我赞美酒精里的毒  我已被酒精里的毒赞美麻木  我
期刊
她坐在我对面,像一株被太阳暴晒后的蔫苗,失去了绿油油的光泽和水色。我知道,在此时此刻,任何滔滔的语言对她都是无益和多余的。时间的宽大,可以治愈她的创伤。这个,我有经验。或者说,我从伤害里一路走来,确定只有时间最为可靠。她低头吮吸了一口柠檬水,我也小口小口地啜饮着咖啡,浮在杯子表面那张飘花笑脸正一点点地残缺,就像我已经失去的青春。  尽管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爱是世界上最可再生的资源。然而,这种爱已
期刊
二十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作,经常在当时的“榕树下”网站读诗。“榕树下”的诗歌社团中,最有名的要数“印象诗歌”,社长是来自于浙江余姚的诗人商略。此时的商略和“印象诗歌”社团提供了一种诗歌美学,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这种“印象”,既是诗歌的发生,也是诗意的核心。后来,论坛退场,博客、微博、微信、抖音接连兴起,“印象诗歌”早已烟消云散,商略本人的创作,也进入到口语式的日常经验书写。如
期刊
银河公园  相比于芜湖路落叶的单一  银河的落叶丰富了许多  从赤阑桥下到银河公园的  小径上  钟楼的钟声为我计时似的  正好响了十二下  双亭岛,合肥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树木的种类不下数十种  午后的光从弯不下腰来的樟木、凤凰木  重阳木的缝隙中直射下来  比邻而居的女贞、枸骨、石楠  用一堆浆果显示着热情  榔榆,在刮骨療毒  细小的落叶在鳞光闪烁的河里缓慢沉浮  上了金寨路,墨香渐散的老报
期刊
小奶猫  一只在学生宿舍区流浪的母猫,可能预测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可能预知它的孩子得了难以存活的重病,自己无力救活孩子,将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小奶猫,叼到了学生宿舍。  学生下课回来,发现这只小猫时,猫妈妈已不知去向。  奶猫太小了,相当于人类不足月的婴儿,眼睛被一种白色的东西糊住,死尸样躺在地上。学生们怕它受凉,把它用毛巾包裹了,放在纸板上,商量该怎么办。  他们看着这个可能已经死去可能还没有
期刊
1985年,改革开放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思想解放、人性复苏,个体的“人”的回归已经成为新启蒙年代的普遍共识。然而在偏远的内陆和乡村,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仍然桎梏、窒息着青春、爱情和活泼的生命。《翻过一页现繁花》以“我”的视角再现了特定历史年代的乡村婚恋悲剧。穿越岁月河流的爱与恨是小说表现的思想内蕴,爱恨的情感波劫不仅改变了当事者的命运图景,也深度影响了后代的人生轨迹。翻过历史的一页,主人公能否迎来命运的
期刊
小说读完,感觉有三点问题。其一,是人物姓名过多,甚至一个人物要取上两个名字,比如黑旦与单眼罩,将近一万字的篇幅出现那么多人物,有些人物都没有来得及认真塑造,最后很多都成为没有意义的姓名,比如马金花。像马金花这种人物,完全可以用“一个中年女性”来指代。很多姓名搅在一起,其实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这种阅读难度并不会产生审美新奇这样的陌生化效果,其实没有这个必要。短篇小说的篇幅本来就很短,人物数量要节制
期刊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一  童年里,那是在冬日,早晨醒来,阳光悄无声息地照进了房间。它通过木格窗把带着花纹的影子投射在墙壁,而穿过屋顶明瓦的阳光则将一个方形的光影印制到砖砌的地面,它们都在我眼前晃动。我看见的是一片片明与暗的交集与交替。奶奶跪在房间的一角念经,那里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坐像,有一束从木格窗里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