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也能飞上天吗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春到初夏,天气晴朗的时候,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我小时候就喜欢漫天遍野奔跑着放风筝。我会用旧报纸和竹篾(miè)亲手制作一个纸风筝,还会在风筝上贴两条长长的尾巴,这样当它飞起来的时候,尾巴拖在后面摇曳,是不是很厉害?

风筝最初是木鸟?


  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通常是以竹篾为骨架再糊上纸或绢做成的,系上长线,就能乘风高飞。不过最初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其实是不大一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经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做成一只木鸟,木鸟飞上了天空,墨子把它叫作“木鸢(yuān)”,鸢就是老鹰,不过这只用木头做的老鹰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鲁班又用竹木做了一只喜鹊,这只木喜鹊在空中飞了三天。这两位所制作的木鸟,有人将其看作风筝的雏形,也有专家认为并不是,无论怎样,这都体现了人类对天空的向往。

能打胜仗靠风筝


  那么风筝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更为普遍的说法是说在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团团包围,并用牛皮做成风筝,在上面绑上笛子,风筝飞起,风吹笛响,韩信带着众人唱起楚人的歌曲(有的记载说是韩信派人坐在风筝上唱楚歌),四面楚歌涣散了楚军的士气。可见,风筝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事实上,除了军事所用,在历史上风筝还有被用于通信、测距等方面的记载。

会“奏乐”的纸风筝


  随着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风筝的发展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进入了纸糊风筝的时代。那时候,人们开始以竹篾为骨,扎成鸟的形状,再用纸或者薄绢糊在上面,并连接线绳,从而可以牵引着线,让风筝迎风而起,乘风而上。人们给那时的风筝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纸鸢,或者鹞(yào)子。
  当然了,说到“风筝”这个名字,它其实出现得更晚。到了晚唐五代,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纸鸢飞上天空,风吹哨响,发出了类似古筝奏乐的声音,动听且悠长,人们便给纸鸢取了个名字——风筝。
  渐渐地,放风筝成了人们娱乐、游玩的一项民俗活动,风筝的外形也有了更多的变化。人们除了将风筝做成鸟的样子,还增加了蝴蝶、蜈蚣、美人等多种形状。这些形状和图案,喜庆、吉祥且美观,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后来文人墨客也参与进来,他们有的在风筝上面写诗,有的亲手画风筝图案,有的把风筝送给亲朋好友,使得放风筝成为雅俗并举的一种活动。

风筝走向世界


  风筝被中国人发明之后,很快就传到了世界各地。在我们的紧邻印度地区,放风筝演变成了一项竞技运动,印度人称“巴当”(音译),即把成百上千只风筝同时放上天空,选手以利用自己的风筝将对手的风筝拉倒、撕破、下坠为目标,争夺胜利。在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地区,当地的部落将风筝用于宗教仪式,希望风筝能将自己的愿望传给天神。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风筝曾被有限地用于军事,如无线电探测等。在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做了一个享誉全球的“风筝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渴望天空、向往天空,并生出了无数美丽的幻想。手中也诞生了幻想的试验。最早,人们以鸢(鹞)来命名风筝,不仅赋予了让风筝在天空翱翔的梦想,也寄寓了人类自己渴望天空、渴望飞翔的梦想。读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亲自动手做一只风筝了呢?

你知道吗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你知道全国第一座风筝专业性博物馆是哪家博物馆吗?对啦,是位于山东省濰坊市的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它建成于1987年,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很特别,屋脊是一条完整的陶瓷制成的巨龙,屋顶用孔雀蓝琉璃瓦铺就,远远望去,仿佛一只活灵活现的龙头蜈蚣身的巨大的风筝。
  当你走进馆内,会看到2000余件古今中外令人目不暇接的风筝珍品和相关的文物资料,喜欢风筝的你,快去找找像巨龙的串式风筝,翅膀能够随风摆动的软翅风筝,筒形的立体风筝,木板形的板式风筝吧!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文物大省,陕西出土的文物常常令人惊叹不已。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枚精致的玉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因为在古代社会,玉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地位,足以令天下臣民顶礼膜拜。这枚玉玺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神秘玉玺重见天日  1968年9月的一个傍晚, 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村的小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当他沿着水渠边的小路往家走时,忽然被土坎上一枚反光的小东西吸引了目光
期刊
难得一睹真颜  同学,你听说过“故宫跑”这个词吗?2015年,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了一场重量级的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开展那天早上,故宫一开门,参观者们为了第一时间一睹国宝的风采,都争先恐后地跑向展厅,这种现象被称为“故宫跑”。  到了2017年,故宫的另外一件“特级宝贝”展出,再一次引起了“故宫跑”,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隆重介绍的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期刊
很多人都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选择戴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帽子。这是因为,小小一顶帽子既有遮阳、保暖的实用性和装扮的美观性,还有标识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们所戴的不同的帽子,我们就能判断他是军人,还是警察;他是护士,还是厨师……不是谁都能戴的冠冕  在众多的帽子中,有一种礼帽在古时候是身份的标志,只有皇帝、太子、亲王才能戴(在有的朝代,诸侯、大夫也可以戴),这种礼帽就是冕冠,也叫冠冕。当
期刊
说到望海楼,很多同学会说,这不是我家乡的一个景点吗?其实,在我国江苏泰州、福建漳州、广东湛江等地,都有名为“望海楼”的建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浙江温州市洞头区、被称为“东南第一楼”的望海楼。  在众多同名景点中“脱颖而出”,这座“东南第一楼”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留在《全唐诗》中的望海楼  434年,一位南朝的文学家、诗人颜延之出任永嘉郡(即温州)的太守,他在巡视温州海域时,被洞头列岛的秀
期刊
说起沉船,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在我国考古界,也有一艘话题性极高的沉船———“南海Ⅰ号”!  在我国阳江海域,渔民们都知道有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那就是出海捕鱼时有一块水域绝对不能靠近。因为只要在那里撒网,渔网就会被划破。至于划破渔网的东西是什么,没人知道。  后来,这个“疑案”终于被考古学家们“侦破”了。原来,这一块水域的下方,竟有一艘令世人瞩目的古沉船———“南海Ⅰ号”! 经
期刊
凌阴是什么地方  其实,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很早就会藏冰、用冰了。早在描绘周代人生产和生活场景的《诗經·豳风·七月》中,就有这么一句诗:“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河里凿取冰块,到了正月将冰块藏入凌阴中。  那么,这凌阴又是什么地方呢?“凌阴”的“凌”指的是块状的冰,而“阴”通“窖”,指地窖。所以,凌阴就是储存冰块的地窖,在古代也叫凌室、冰井、冰窖,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冷库
期刊
能够发现玻璃,是人类与玻璃相处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把玻璃制成人们喜爱和希望的样子呢?这可是个大难题。  做中空的玻璃器很难吗  玻璃珠虽然好看,但始终是小件的佩饰,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发展。因此,古人纷纷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玻璃做成不同用途的容器。  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一种叫作“沙芯法”的方法。以这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为例,古埃及人首先按照自己想要的容器形状,用陶土捏出一
期刊
中国向来很讲究身份,这种讲究体现在称呼上时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比方说,“你”和“您”,“姑妈”和“姨妈”,等等。要知道,这样精确的区分在其他语言里几乎是没有的。中国人对称呼的重视让我们的语言里出现了很多非常讲究的词语,比如“先生”。“先生”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但是表达的意思却纷繁复杂。那么,“先生”到底有哪几个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期刊
今天,如果你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相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定是第一展览室中如迷宫一般的黑色的“墙”,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墙”,就会发现它是由114块石碑组成的,石碑上面还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这些刊刻的文字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著的经典——十三经,因为最早的石经完成于唐代开成年间,因此这些石经被称为“开成石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13部古书。儒家学说如何变重要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4000余件文
期刊
2009年,一起恶性盗墓案被侦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人员与当地人民政府赶紧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座墓葬就是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顶的大云山汉墓,这里埋葬的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五个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墓中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为我们展现了江都王刘非一生的经历。  爱好军事的王爷  刘非15岁那年,西汉爆发了一场七位诸侯王反对朝廷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年轻的刘非主动请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