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lda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问题进行了回应和思考。从“藏富于民”到“囊漏贮中”,提高个人财富能力是实现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的基础;亲仁善邻,有利于降低乡村公共品自主供给的组织成本;低流动性的乡村创造了乡村公共品互助供给的组织条件;诱导乡村精英的劝分行为,必须提供乡村精英的选择性激励。这些思想资源为解决当前乡村公共品供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经济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大致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叶的"现代化"研究,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制度变迁"研究。近年来,对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变迁进行长时段、大跨度的考察正成为经济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之一。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史,或者说量化历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运用;二是对经济制度变迁的长期考察。
1950—1956年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虽是一个较短的时期,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剧变的时期,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在中国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后所形成的小农家庭经济由于规模小、生产力落后、农业剩余有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中国选择了农业合作化道路,藉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农户家庭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生产,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
自从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申报立项保护以来、世界各国纷起响应。截止到2016年,先后有15个国家参与此项活动,获得立项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计36项.中国共有11项名列其中。
"自由世界"是西方社会自我标榜的惯用标签,"自由"与"不自由"成为区分意识形态阵营的判定语言,意识形态化的"自由"理论给予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道义的粉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通过分析所有权的发展历史,从自由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揭示了资本形成带给劳动者的不自由,动摇了西方"自由"理论的道义基础,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所有权的历史禁锢,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确立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目标。当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要祛除资本主义"自由"的意识形态魅惑,从所有权发展的历史逻辑中提炼世界
今日之世界,"遗产事业"既新且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主导的这一世界性事务和事业的第一个公约算起(1972年),迄今未及半个世纪。故谓之"新"。然"遗产"本为祖先遗留之"财产",只要有人,就有了传承、遗续。血统如此,世系如此,文化如此。何况尚有与人类创造无关的"自然遗产"。就遗产的分类而言,有通常的"文化"、"自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创新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机制,是西部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趋势。西部地区不能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经验,应在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完善双向投资布局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机制,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西方经济学家在“物”的意义上,将资本视为一种投入产出的生产性要素,而马克思则将资本推向“生产关系”层面,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资本运动将知识与劳动者都吸纳进生产要素序列,从而在当代社会生产中丰富自身内涵。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物”和“生产关系”的双重效应,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历史局限。
金融信贷和商业信用是中华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经济支柱。面对近代时期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和工业化的艰巨任务,近代金融市场在广泛动员社会金融资源、最大限度的吸收储蓄、调拨资金,为近代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我国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旅游促进城镇发展,以城镇化优化旅游环境,将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类型各异、错位发展的旅游城镇体系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新目标。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完善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促进城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促进城镇化与旅游持续发展;加强科学管理,促进城镇化与旅游有序发展;加强城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城镇化与旅游的健康发展等对策与措施可有效促进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共同发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对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至深而又衰落的茶业进行了改革。国民政府对茶业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各项政策孤立推进、国家垄断运销和国家独营三个不同的阶段。应该说,在不同阶段,国民政府对茶业的改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国民政府最终将整个茶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使其实现了对茶业的完全垄断,而私人经济受到了完全抑制。“官僚资本”独占了整个茶业利益,造成了整个行业利益分配再次失衡,也再次将中国荼业发展纳入一个只有利于制度构建者而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路径之上。近代中国社会再次错过了挽救衰落之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