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其芳的朋友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李其芳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民国时期享誉海内的一代名医,他的个人经历也与国民革命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其芳(1889年至1953年),字子青,广东惠阳人,一生以医为业,然医者侠心,不忘爱国,经历极富传奇色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年仅22岁的李其芳参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起义战事救护工作,受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监察刘公的委派,利用自己医务人员的身份,出入于清军之间,劝降清兵,共劝降了清朝军官、医官、电信官等60多人,士兵1200人,被黎元洪授予功勋卓著嘉奖执照和武昌起义纪念章。又因此得到武昌起义领袖刘公赏识,任军医处处长,而后随部北伐。因南北议和,遂返沪继续学业。护法运动时,应好友李烈钧之召南下,任滇粤桂联军总部医官。期间经朱执信引荐,第一次拜谒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李氏在广东省长杨永泰的帮助下,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外科医学博士,后改读内科。1924年学成回国,于广州拜谒孙中山,得孙委派,前往上海诊治张静江。李其芳大胆采用新药牛奶精注射,治愈了张静江的半身不遂之症,张感激不已,在给孙中山的回信中极力赞扬李其芳的医术。遂得张静江重谢及手书推荐信,7月,被聘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及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1924年10月,李其芳在香港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同样是学医出身的孙中山,对李其芳的医术曾多加赞赏,据李其芳之女李若梅女士言,李其芳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尤为密切,在谈论有些关于医学的问题时,孙中山先生也会听取李其芳的意见,可见其医术之高。
  在他担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医官时,获批持有大本营特别出入证,凭证可以自由出入大本营,为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看诊,主要是皮肤科疾病和血管瘤。除孙中山夫妇外,他还经常给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李烈钧﹑张发奎等人看病。1924年8月,黄埔军校发生火灾,烧伤10多名学生,李其芳奉孙中山命进行医治,学生很快痊愈。因此他被聘请兼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遂与李济深、王柏龄、叶剑英等相识。据说,李其芳当年军医部主任的任命状,是目前所知大陆地区惟一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的任命状。(存世已知的仅有何应钦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总教官的委任状,现存台湾“国军历史博物馆”里。李其芳的委任状是第二件,文物价值非常高。)
  


  当时,李其芳身兼孙中山大本营医官、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粤军后方医院院长数职,工作十分繁忙,时常在黄埔军校留宿,蒋介石还把校长室让给他休息。几个月后,李其芳因校中人事纷扰而辞职。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重,宋庆龄曾命胡汉民急电李氏北上,李其芳得知后,立刻在当年3月10日动身,赶往北京为他看诊,但刚行至上海,就传来了孙中山去世的噩耗。3月26日,汪精卫致函李其芳,谈及孙先生逝世后的一些事情安排。李其芳到北京后,还到中央公园吊唁孙中山先生,后到铁狮子胡同拜见了宋庆龄夫人。1937年抗战爆发,李其芳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投降后淡出政坛,1949年回到出生地北婆罗洲开设私人诊所,一直笃信和恪守孙中山先生训导“做官不若行医”的志向和气节,一生悬壶济世,直至1953年逝世,享年64岁。作为民国名医,李其芳曾为孙中山、宋庆龄、张静江、蒋介石、谭延闿等诸多政要医治看诊,在国民党政府的圈子里极具声誉。
  在2015年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中,一批“其芳”上款的书画作品极赋历史与文化价值。据年款信息可知,此批同一上款作品大约创作于1945年至1951年,其中不乏当时活跃于政坛的李宗仁、何应钦、孙科、陈其采、陈立夫、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题词。亦有画坛名宿、书坛泰斗陶冷月、朱梅邨、沈尹默、谢无量等大家之作。从中,我们当可窥见这位民国名医的交游广泛与社会地位。而他与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交往和经历,在还原李其芳先生的人际网络图式之同时,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些珍贵片断。
  图1  何应钦(1890年至1987年) 隶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备注:李其芳上款。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市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黄埔军校校旗设计者和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者。早年留学东京振武学校,辛亥时回国参与革命,历任黄埔军校总教官、浙江省主席、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
  图2  陶冷月(1895年至1985年) 《江畔小景》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陶冷月,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所绘山水画偏秀润一格。此幅《江畔小景》是为他仿“元四家”之一倪瓒笔意的太湖风景写照画。陶冷月曾经创作了一批这样的画写景遣兴, 他汲取倪瓒的侧峰干笔折带皱法,意象幽淡,清远萧疏。
  图3  朱梅邨(1911年至1993年) 《簇簇富贵》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朱梅邨,13岁起随舅父吴湖帆习画,被称为梅景书屋(吴湖帆之书斋)弟子第一人。此件作品以没骨法描绘而成,描绘的是花团锦簇的菊花。从技法上看,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的恽寿平。朱梅邨在用色与用粉方面尤得恽南田的真传,近代学没骨花卉一路的画家恐无几人能够达到这种淡雅清新、超凡脱俗的境界。
  图4  沈尹默(1883年至1971年) 行书节临《观林诗话》
  纸本镜心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据说沈老遍临晋、唐、宋名贤剧迹及六朝碑版,融会贯通,以实践证明其笔法足资解析、演绎传统书法正脉,是学书津梁,是“无言良师”。
  图5  陈其采(1880年至1954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6厘米×33厘米
  陈其采,字霭士,别号涵庐,浙江吴兴人,民国时期陆军少将陈其美之胞弟,陈立夫、陈果夫之叔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江海关监督、中央银行常务理事等职。该卷题识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次韵李子永见访》之一,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    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
  图6  吴铁城(1888年至1953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26厘米×33厘米
  吴铁城,号子增,广东香山人,生于江西九江。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先后出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区司令、广东省主席,抗战期间主持港澳党务,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
  图7  李烈钧(1882年至194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1945年作  29厘米×20厘米
  李烈钧,字侠如,号侠黄,江西九江人。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后历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江西都督、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题识“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歌颂李其芳低调、宽厚的为人。
  图8  甘乃光(1897年至1956年) 行书
  纸本镜心  28厘米×18厘米
  甘乃光,字自明,广西岑溪人。国民党元老甘绍相之子。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毕业,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职,是廖仲恺的英文秘书。抗战后历任外交部次长、驻澳大利亚大使等职。晚年定居澳洲。
其他文献
近日有消息称,山东省青州书画市场的“艺术金融风险正在迅速发酵,即将迎来断崖崩盘”。据悉,青州在国内现当代书画市场被誉为“中国书画第一乡”,素来有着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之说,因而这一“变故”传出后,立即引起了业界的震动。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青州书画市场未来的走向是没落,还是会迎来洗牌调整后的新转型?  市场表现萧条  “我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歇业状态了。没办法,现在市场特别不景气,手里的作品出不去
期刊
我是一个“杯子控”,这不仅是自我定义,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说。杯子控的症状是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不论是三次元还是二次元,不论价格几何、有什么功能,只要看到喜欢的杯子、心生“我好钟意它”,就会想办法将其收入囊中。这是不是有点任性?但是自我感觉很开心、很满足啊!若说这是一种病,那么想必我已经病入膏肓。    如果要明确我何时成为一个杯子控的,其实真的很难。但是任何执念的产生,似乎都应该有个契机。我只是记
期刊
喝洋酒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更有越来越流行之势。与中国传统的酒类一样,洋酒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文化,而与中国白酒重“饮”不同,洋酒更重一个“品”字。  洋酒的品类很多,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特其拉(龙舌兰)等等,还有普及相对广泛的红白葡萄酒和香槟等起泡酒,也可算作是洋酒的范畴。这些洋酒喝起来的讲究也很多,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要喝不同的酒,不同的酒更要配上不同的酒杯。如果你在酒吧或某种场
期刊
把石砚和龙结合在一起,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构造,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在作为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外,还是充满艺术魅力的陈设用品。目前我国发现的汉代盘龙石砚很少,且均出自于较大型的东汉墓葬中。这种盘龙石砚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品,有的还刻有铭文,而死后则作为心爱之物随葬。    图1所示盘龙石砚,通高12厘米,直径14.5厘米,1993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
期刊
对于写意画家来说,葫芦是非常适宜表现意趣的题材:其形喜人,有如意之谓;其腹便便,寓多子多福;更有藤蔓缠绕,象征硕果有渊……葫芦的一生好像都是喝了酒长成的,无不恣肆烂漫,所以画葫芦就是画如意,需要能够解衣盘礴、松驰笔墨的人方可为之。  近世画家中有两个人最喜欢也最擅长画葫芦,一个是吴昌硕,一个是齐白石。吴昌硕作画重气势,绘葫芦更是凭藉那一手极具金石意味的草篆笔法写藤蔓,盘纡缭绕,气机畅旺,画到兴致上
期刊
夜读《全唐诗话》,见在白居易死后,唐宣宗以诗凭吊。这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何为“文化名人”?靠什么才能成为“文化名人”?答案就在诗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作品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其所产生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已经化作中华民族的血液世世代代流淌。  因而在文艺界,没有名作,谁也炮制不了“名人”。徐悲鸿、齐白石等人虽已谢世几十年,在国内外仍然享有崇高的声望,究
期刊
“国有”与“民办”将一视同仁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的博物馆总数已达4165家。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更是迅猛惊人,10年增长一倍有余。另有预计,未来在《条例》审议通过之前,自负盈亏的民办博物馆也曾在某些领域与“国有”一样享受部分同等待遇,比如对门票收入免税、少量的财政资金扶持。不过即便如此,在实际运营中,基本上民办博物馆从这两项政策扶持中的受益微乎其微。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
期刊
杯子拍卖成交价格统计概览形形色色
期刊
2015年1月8日,一枚重不过14.3克的铜币,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一场拍卖会上以258.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左右)的价格成交。    这枚铜币为何能有如此身价呢?原因就是,它是美国于1792年制造的铜币,是美国为自主发行钱币,在费城开办首座官办造币厂时所试造的硬币之一。而在那之前,美国境内使用的都是外来货币,如西班牙本洋银元及私人商号制造发行的代用币。  面额一分的此枚铜币,正面
期刊
清代御瓷向来以康雍乾三朝为珍,其中乾隆帝尤将瓷器烧造作为体现其圣王理想途径之一,对陶瓷之重视远胜其父祖,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督陶官唐英等人的努力下,瓷器艺术臻于巅峰。此件粉青釉浮雕“吉庆有余”青花描金粉彩“婴戏图”八方瓶完美诠释了乾隆瓷艺之炉火纯青。    此瓶腹部四开光,其内分别绘制孩童燃炮竹、挂灯笼等图案,热烈喜庆气氛一览无余。其中一个开光内有一小童持戟,戟上悬磬,另一小童持如意,取谐音“吉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