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人的赤子情怀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大声朗读,正音正义。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以读带品,以读激趣”,读出两首诗的“异”和“同”。)
  对比阅读一:从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角度感受两首诗的“异”。
  師:同学们已经读通诗歌,感知到诗歌的音韵美。那么,请大家再读这两首诗歌,试着从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角度感受它们的不同。
  (此环节为自主学习,让学生借助注释,在书上圈点勾画。)
  学生很快找到作者,却会忽视诗人所生活的朝代 ,不能很好地做到“知人论世”,只是简单地回答——东晋和唐朝。(板书: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师:那么,东晋是个怎样的朝代?
  生:应该比较黑暗的吧。
  师:我们初识陶渊明,是在——(生合)《桃花源记》。那么作者为什么把世外桃源写得如此之美?还记得老师的那句话吗?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梦想越明媚,现实越黑暗”。
  生1:那么东晋就应该与桃花源相反,有战争,有剥削。
  生2:桃花源里人们安居乐业,那么东晋时人们流离失所。
  生3:桃花源里百姓和乐,东晋应是政治腐败。
  师:战乱、腐败、剥削……在那个漆黑如墨的年代里,尤其让作者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能释怀的是人命如草芥,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板书:“挂冠离去,归去来兮”)
  师:那么提到唐朝,你会想到什么?
  生1:繁荣、富足。
  生2:自由。
  生3:开明。
  生4: 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师:呵呵,你很聪明。
  师:是啊,富庶的国家,开明的朝廷,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追梦、圆梦的舞台。二十五岁的李白,自然也是怀揣着梦想和滚烫的心出发了。
  师:那么有谁看出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茫然。
  师:大家可以再读诗歌,再读题目,回归课本。
  生1:根据诗题和书下注解①,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所作。
  师:诗人的梦想如赤子般纯真,在必然破灭、没有办法改变之下又不想受到玷污,只有选择离开。那么李白呢?
  生2:李白诗题有“别”,应该是送别诗。
  师:谁送谁呢?
  生3:就像书后附录《送友人》,是李白送别友人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大家把诗歌再读一遍。
  生4:老师,诗的结语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据此,送别的对象应该是李白自己。
  师:那么,大家觉得李白离开家乡的目的是什么?
  生1: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吧!
  生2:游山玩水。
  ……
  师:唐朝是以科举取士的,但是李白终其一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比较浪漫的说法是,李白天纵奇才,这世上没有人有这样的才情做得了他的主考官。但是李白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漫游天下,企盼名动京城,直取卿相。(板书:“漫游天下 直取卿相”)
  (过程性板书: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挂冠离去,归去来兮” “漫游天下,直取卿相”)
  对比阅读二:从画面、诗风等角度品味“异”,从诗人际遇方面揣摩“同”。
  师:请大家捧起书本,再读诗歌,这一次大家从画面、关键字句、诗风、诗人际遇等方面比较。这一次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描绘画面的时候,几近翻译。
  教师进行了鼓励后,示范画面:清晨,诗人被一朵落花打醒,晨曦微露,透过窗棂,暖暖的。诗人扛起了他的锄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南山之下一片凝碧,只是仔细望去,呵呵,却是草盛豆苗稀。当月亮爬上山坡,诗人扛着锄头归来,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尽管那初凝的露水已沾湿了他的衣裳,但是,只要我愿无违,自是怡然自乐……
  (学生重新小组交流修改、汇报)
  师: 那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诗风如何呢?
  (注:由于此为中学阶段第一篇陶渊明的诗歌,学生有些茫然。那么就可以建议学生从李白的诗歌入手。)
  生1:李白的诗歌里充满了豪情壮志,而且他的想象力也丰富而奇特。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我们小组觉得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因为正如老师说的那样,李白第一次出蜀,我们想四川为盆地,再大也有所束缚,而他现在恰如奔腾东去的江水一样,翻山越岭来到更广阔的世界。
  师:很有见地哟。这确实能窥见李白不可遏止的豪情壮志。
  生2:老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他好像是俯视水中月,水中月像镜子一样透明,我想那天上月也是肯定一样的空明。
  师:有没有补充?后半句呢?
  生3:“云生结海楼”,诗人仰视天上云霞变幻,那水中的倒影自然也是别有情韵。
  师:好一个别有情韵,这一句让老师想到了郑板桥的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在这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有的想象。
  生4:诗歌最后一句,在诗人的笔下那“水”很多情。
  师:除了多情,还有吗?
  生5:这就是李白想象奇特的地方。他的视角很新颖,他不说自己对家乡深深眷念依依不舍,却别出心裁地说水多情,不辞万里地辛劳相送。
  师:太精彩了,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物我相融?(板书:想象丰富 视角独特)
  师:既然如此不舍,那么李白为何还要选择离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生1:梦想。
  生2:学而优则仕。
  生3: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志。   生4:达则兼济天下。
  师:是啊,青年时代的李白在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被自己的梦想所鼓舞着,他积极入世了。(板书:入世)
  (學生集体有感情地读全诗,然后自读陶渊明的诗,小组讨论后展示。)
  生1:陶渊明的诗明显和李白的不同,很朴实。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都不需要翻译。
  师:明白如话,就如现代汉语,如清风拂面。(板书:朴实清新 明白如话)
  生2:语言简单,就像他那简单的梦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我却明显感受到诗人的快乐。
  师:感受到诗人的快乐,除了这一句,大家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3:一个“归”字就能看出他当时的喜悦。让人感觉像一个迷路的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师:“归”来,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正如他在诗中吟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他的“愿”是什么?
  生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2:不为五斗米折腰。
  生3:有点像张岱的文人的清高自傲。
  师: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加上当时的官场让他不得开心颜 ,所以他归园田说“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以归去来兮,自然是满心的欢悦,面对劳作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板书:出世)
  师:陶渊明舍弃了官场,最终得到了平和的心境 ,真是有舍必有得啊。那么李白呢,他舍弃了家乡,得到了什么?这一点两者倒很相似。
  生1:皇上的赏识。
  生2:大展宏图的机会。
  生3:实现梦想的舞台。
  (板书补充完整: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挂冠离去,归去来兮” “漫游天下,直取卿相”
  朴实清新 明白如话 想象丰富 视角独特
  出世 入世
  舍 得 舍 )
  对比阅读三:用诗歌一样的语言畅谈两位诗人诗风之“异”。
  师:在我们今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李白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
  师:《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以出世之心,崇尚自然田园,人淡如菊;《渡荆门送别》中的李白以入世之情, 希望有所作为,一如盛世的牡丹,要盛放出自己的姿态。
  师:如果说陶渊明是挣脱樊笼的倦鸟,那么李白就是即将直击云天的鲲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或对作者的理解进行仿写,小组讨论后交流。
  小组1:如果说陶渊明是山间的一眼清泉,那么李白就是喧腾的江流。
  小组2:如果说陶渊明是南山路旁的野菊,那么李白就是盛唐的牡丹。
  师:建议改成东篱下的野菊,晋陶渊明独爱菊——(生合)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小组3:如果说陶渊明是林间的一缕清风,那么李白就是横扫大地的狂飙。
  师:改成疾风如何?疾风知劲草。
  小组4:如果说陶渊明是清新淡雅的翠竹,那么李白就是直入云霄的松柏。
  小组5:嗯,我们的跟他们差不多。
  师:呵呵,有没有人友情赞助?
  小组1:老师,我们组又想到了。
  师:好。
  小组1:如果说陶渊明是湖上轻烟,那么李白就是山中雾霭。
  师:好美的意境。
  小组2:我们组也又想到了!
  师:请说。
  小组2:如果说陶渊明是静夜里隐藏在云后的疏月,那么李白就是遍照长安的朗月。
  师:妙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啊!
  ……
  师: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陶渊明在当时不像李白以诗名动天下,但陶渊明却是李白最崇敬的诗人之一。不论是道家的出世,还是儒家的入世,诗人们都有一片赤子情怀,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亮的一抹色彩。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
期刊
摘 要  借助于三种不同的纸片进行拼图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拼图与整式的乘法运算、因式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先由“形”得到一些关于“数”的结论,然后借助图形反映出部分“数”的几何意义,学生在动手“做”中知识得到延伸,积累有效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拼图 整式乘法 因式分解  【案例回放】  实验课前准备:4人一组,剪刀,A型纸片(边长为a的正方形),B型纸片(边长
期刊
“三自”理念:激发校园活力  弓步、立掌、云手……一个个简单干净的动作,组成了“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一组组繁复漂亮的招式,整套太极拳打下来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一个晴朗的下午,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太极拳社团的成员们将社团日常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相隔不远的篆刻活动室里,篆刻社团的成员们也正拿着手中的刻刀,在选中的石料上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他们眼神专注,一笔一画皆有章法;活动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幅
期刊
诗词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的文脉传承,曲韵流觞。它既讲究构思的缜密、语言的凝练,也讲究用词的传神、意境的优美。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以感性浸润,也要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怎样把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精神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怎样使感性浸润与理性思考无痕对接?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教学契机的把握。  一、披情入境,感性浸润  通常,诗词教学是从声韵、意象
期刊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形成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课堂境界?叶澜教授指出,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阅读张新慧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这堂《论语》阅读教学课,始终在积极实践叶澜教授的“三重对话”,努力追求朱永新教授的理想境界。  先说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是基于学情,审慎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是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体现合作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的小组活动由于教师的“缺场”而变得盲目且杂乱,这就需要教师角色及时有效地介入,从而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作用和效率。  关键词  小组活动 合作 教师介入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师角色的介入实际上是教师以“在场”的方式对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进行一定的
期刊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本文以初三物理实验专题复习课为例,提出了“四真”教学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发展点,扣准学习脉络,捕捉学习资源。  关键词  初三物理 复习课 教学反思  测量电阻是一个重要的电学综合实验,是欧姆定律变式的具体应用。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广,技能要求高,同时也是中考的重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期刊
听周立宇老师的课,感觉到满满的情意、浓浓的诗韵充盈其间,不管是文章本身,还是文中的人物、作者自己、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有情人。  一、母亲的有情  周立宇老师带学生解读邹韬奋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处处从“有情”下手。先是关注母亲的名字——一个没有名字的母亲,却为“我”家孕育了三男三女,背“我”赏灯、为“妹仔”讲小说、陪“我”落泪、熬夜做鞋,无不体现一个年轻女性对美的追求,对善的坚守,为孩子的倾情付出
期刊
名师简介  张新慧,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教于盐城市初级中学。从教20余年来,潜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亲切自然、温婉细腻,追求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语文。曾获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3次,省优质课一等奖1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语文教学最受诟病的地方,究其原因与文本内容的
期刊
听顾小莉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你会觉得这就是美文美教,更会发现这是一堂富有创意的语文课。  创意的关键,体现在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时的一首自创小诗。  最是温晴属济南,且在冬季尤慈善。  山柔水秀如画卷,怎不教人爱又赞!  这首小诗源于教师自创,且不管是否平仄,就四句话来看,基本概括了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所写的内容,反映了教师自身钻研教材的程度。课堂呈现时,教师又做出了关键词的隐藏,变成填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