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改编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作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改编是基于影视的审美要求与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把影视之外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些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亦即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在新的21世纪,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优势被改编成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经不是新的话题。影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作为一种影视发展策略,同时,很多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也对文学经典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并且提高了文学作家的知名度,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相呼应,对影视改编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影视改编的理论,文学经典借助这一趋势得到了很高的知名度,影视改编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基督山伯爵》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对小说《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提高了它的文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也带来了积极作用。
  一、电影《基督山伯爵》概要
  《基督山伯爵》在文学作品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小说,它出自于法国大作家大仲马之笔,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小说。《基督山伯爵》还有一个别名,被称为《基督山复仇记》。内容主要是围绕基督山伯爵报恩与复仇这条线索来展开的,它以19世纪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为故事背景,讲述唐泰斯受人所托因替拿破仑党人送信而遭人陷害最终被捕入狱的故事。在狱中法利亚神甫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并且在神甫临终的时候告诉了唐泰斯一个关于宝藏的秘密,宝藏被埋葬的地点就在基督山岛上,因此唐泰斯在越狱之后就按照法利亚神甫的指示找到了宝藏,成为富人为掩人耳目,他从此化名为基督山伯爵,在一系列策划下,基督山伯爵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了恩人,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惩罚了小人。整部小说充满了奇幻色彩,情节奇特而引人入胜,是一部值得用时间去回味的文学中的经典。故事对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与策划精心刻划,结构完整而清晰,语言精确有力,故事情节曲折而又不时的出人意料,故事中人物的对白更是机智灵活,处处隐藏机智暗露传奇,永远散发着艺术魅力。小说的内容被分为四部,第一部是主人公遇到不测以及劫后重生,接着去报恩的故事。其他三部是作者为读者着力刻划的,后三部的内容都是围绕主人公的复仇行动来展开的,叙述了基督山伯爵复仇的曲折经历。小说在故事内容的叙述上借用了“戏剧、突发”等表现手法,过程中整合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惩善扬恶为主题展现了较大的叙述密度。经典是永恒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会被人遗忘,《基督山伯爵》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堪称完美精湛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彰显的文化艺术魅力获得了经典的文学称号,其中所塑造的传奇人物形象以及流露出的作者的明显的爱憎也被读者永远铭记。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对经典的一个宣传,也是对其中所彰显的文化艺术魅力与道德精神的一个彰显。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复仇是影视作品中的永恒主题,自小说被广泛传播以来,已经被多个国家改编为影视作品而在许多国家上映。影视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文化的影子与政治的印痕,并且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同时代影视作品的影响而不断变换风格与模式,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二、影视改编对文学经典传播作用的原则
  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了,文学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用文字向读者展现经典的魅力,而影视以它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用另一种方法给观众一种心灵触动。影视改编过程中尽量适应原著,展现出原著的艺术魅力与表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原著的宣传作用。因此影视的改编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家北村针对影视改编曾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小说与编剧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是不会在意编剧的威胁的,,两种方式只是存在技术上的差别,却没有高与低的划分。针对影视作品的改编原则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原则是要忠于原创作品和原作者。对于文学作品《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自1908以来就被多个国家改编为影视作品,例如英国、美国、苏联、韩国等国家都把《基督山伯爵》编为影视作品,但是虽然从书本被搬上银幕,小说却有着永恒的主题“复仇”,这是对原著的忠实。复仇是被改变为影视的《基督山伯爵》着力塑造的内容,在影视中复仇的过程与情节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的传奇式的主人公形象也是基于原著去着力塑造,他以书中所述的行为动作为参考,以原著的语言特点为依据,在富有传播力与震撼力的银屏上活灵活现。他充满智慧,奇异的身世,精神上受到痛苦与折磨,劫后又重生等一系列表现内容都是符合原型的定位的。例如主人公与老神甫结为好朋友,老神甫教会主人公很多知识而使主人公在智慧的根基上又进一层,以致于借助老神甫的尸体达到自己越狱的目的等都是在与原型进行搭配。另外电影存在与原著保持一致的叙述结构与传奇经历:主人公为复仇踏上历险之路,寻宝,展开复杂情节,神秘人物出现,把孩子埋葬又复活的情节,电影忠诚于原著,被誉为经典的小说在被改编为影视后仍然是经典。忠于原型的原则对经典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忠实原著可以让读者对小说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读者来说,在读过小说后去欣赏这部小说被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对作品内涵的一个升华。影视最大程度的对作品还原是把作品内容推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原则。
  影视作品改编原则的第二个原则是忠实于观众的审美层次与欣赏能力。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基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相同的感染力,影视改编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要,那么忠实于观众的审美层次和欣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c影视同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以时间为载体对生活进行再现从而传达出内在情感,通过受众对影片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以及从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经典文学作品符合受众的审美趋势,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对受众审美需要的一个迎合,读者在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再来欣赏影视作品也与受众的欣赏能力相协调,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的欣赏能力与影视作品的欣赏层次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尴尬。以电影《基督山伯爵》为例,这部电影即使被多个国家改编成为电影,但是却没有离开过复仇这个主题,并且被改编的电影里都有各个国家的文化印痕,这是基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受众的审美与欣赏能力的需要。在受众的欣赏能力范围内的作品可以为电影的传播服务,电影作品通过受众的审美与欣赏能力的鉴定在各个国家传播,这既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扩散,也是文学作品应用到影视中所带来的传播力量的作用。例如电影中对于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的塑造,充满智慧、敢爱敢恨、勇于探险、豪爽气派,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而这与小说中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不谋而合,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成全了他们的欣赏能力,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的表达方式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而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形象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受众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的感受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因为它更加深刻的留在了受众的记忆之中。   三、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中加强到了对经典文学的传播
  影视一直与文学作品有着不解之缘,一个方面,文学给影视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材料使影视得以不断创新,另一方面,文学借助影视的力量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影响力,甚至是促进了文学观念的革新与文体的创新。其实改编一部经典小说,本身就是对影视所做的最好的宣传,在改编的过程中,影视剧借助小说经典的影响力把自己也变成了一部经典。文学传播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而经典文学借助影视这个传播媒介就像是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把比较高雅的文学艺术与处在低层的大众传媒结合在一起,通过影视传播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文学作品也在影视媒介的带动下得到普及。影视力量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受众,扩大和增强了受众的力量,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而增强,文学中对美与经典的塑造也同时得到宣传。这对受众来说,既提高了他们对影视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积极作用。以影视作品《基督山伯爵》为例来说,《基督山伯爵》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涵盖了法国在特定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时间是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从纵向上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一个弘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理念,是对法国僵化的古典主义的一个有力的反叛。这是从小说创作的背景方面来对作品进行审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述可能不会对受众产生很好的理解效果,但是如果用另一种直观的形式,例如影视,可以把两者结合,在对作品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影视的欣赏会达到互补的效果,给人以更深层次的印象。
  《基督山伯爵》被改编为电影在法国上映时,其中会涵盖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通过对影视的欣赏与理解透过银屏可以窥探到蕴藏在影视背后的法国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上映这部电影国家的受众来说,他们置身其中,更能感受到影视这种传播媒介所带来的震撼力量,透过影视他们在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也自觉的对文学作品作了一个宣传。因为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艺术题材,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会利用其优势把只能在文字中感受到而不能切身体验到的文学魅力传达给受众。在影视,文学作品,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受众对文学作品来说既是欣赏者,也是传播的载体。对于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经典的魅力需要得到认可,也需要一定的载体对它所彰显的魅力进行释放,受众正好符合这一传播的要求,通过载体的广泛性,影视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经典魅力也被受众承载,通过广泛的传播,影视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文学作品也得到传播。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的文化仪式在各个国家上映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是基于这一主题其中的所散发的文化艺术气息是受到承认的。对于影片中所塑造的基督山伯爵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受众也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的,基于特定的时期,观众更能从中收获到其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透过影视来感受文学的魅力。
  结语
  总的来说,影视改编从某种有意义上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给受众带来了更好的理解力,同时也适应了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相互补充,文学作品为影视改编提供素材,影视改编是基于文学作品这个原型,而文学作品借助影视的力量扩大了文化的传播,扩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
其他文献
[摘要] 岩井俊二在以残酷青春为题材的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对日本“个人化”时代青少年问题进行求解,父亲形象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弱化是造成青少年社会化进程受阻的主要原因,岩井俊二对现代文明包裹下的青少年个体精神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个人化 自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5  2000年岩井俊二创
一个弃婴,一架钢琴,一艘游轮,一片大海。法国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在作品《海上钢琴师》中,以其浪漫荒诞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弗吉尼亚号上一位传奇人物——1900的悲剧人生。电影里的1900拥有天才般的钢琴技艺,一双飞舞在黑白键之间的双手,谱写出一首首看似无章法却又能紧扣人们心弦的优美旋律,其身上永远散发着一股无拘无束恣意洒脱的浪漫气息。然而,正是这样的气质与心境,将他永久地留在了与陆地生活隔离的大海之中。
《八月迷情》是一部由华纳兄弟2007年度出品的音乐剧情片,影片以男主角音乐神童奥古斯特·拉什的神秘身世揭开音乐烘托渲染着的光影帏幕。影片的内涵不仅仅是赞扬奥古斯特·拉什对音乐这一不灭梦想的执着,更是对基于人性化的积极正能量的宣扬。片中的八月迷情(奥古斯特·拉什)一语双关,既以其抽象化能指指代着天赋神童奥古斯特,又以其滚烫的热浪能指着音乐创制与音乐梦想。  一、 音乐感人力量的纯粹化表达  (一)肇
宁浩曾经说过:“其实,每次拍电影之前我都喜欢给自己一个命题,我到底要在影片中解决什么问题。”《心花路放》主要讲述了耿浩、郝义的猎艳之旅,耿浩是一个音响店老板,妻子与自己离婚,悲伤地不能自己。在旅程中,耿浩经历了一系列争情,学会了正视,振作起来。该片贯穿宁浩独到的视角,以诙谐幽默、嬉闹调侃的方式,展现了当下大众文化心理,展示了杀马特、剩女、代际差异、同性恋等社会热点现象,反衬出普罗大众的生活百态。 
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于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平凡而幸福的夫妻,但是在结婚纪念日当天妻子艾米失踪了,丈夫尼克从此开始了疯狂的寻找。但是,在妻子留下的日记中却显示妻子是被丈夫杀害的。绝望的尼克在找寻妻子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原来,整件事件都是妻子艾米策划的,她故意留下线索,让警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丈夫尼克的身上。而艾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以其低耗能、高产值的巨大优势,成为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关注、拉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文化观光旅游业的发展。2018年7月1日至7日,为期7天的第八届两岸期刊研讨会暨期刊展在台湾举办,与会49家大陆期刊单位代表参观了松烟文创成品书局、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驳二创意园区、十鼓桥糖文创园区等文化创意
黄欣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作者简介】  电影《死亡诗社》海报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让后人执着探讨,而基廷(John Keating)老师与学生之间真挚感情又让观者感动。这部历时两年创作出的电影每一处都尽善尽美,导演彼得(Peter Weir)追求自然真实地表现出20世纪50年代的男子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每个画面
《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影业出品的3D动画片,由里奇·摩尔、拜恩·霍华德及杰拉德·布什联合执导,于2016年3月4日中国大陆同步北美上映。北美上映首周票房斩获7370万美元,刷新迪士尼动画最佳开画记录,在中国大陆上映3天斩获1.5亿人民币,如此高的票房背后,还有着近乎“零差评”的强大口碑。这座“动物城”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能够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童话故事,有网友评价,在这部影片中,
《暴裂无声》是新生代80后导演忻钰坤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继2015年的长片处女作《心迷宫》获得豆瓣评分8.5的不俗战绩后,时隔三年,忻钰坤携新片《暴裂无声》归来,凛冽肃杀的暴力感与多层次的人性面貌在有限的电影时长中无限延展。忻钰坤对故事超乎常人的掌控力,铸就了充满矛盾气息与反差元素的《暴裂无声》,影片情节严丝合缝地在一个自足圆融的艺术世界中规律运转。同时,《暴裂无声》作为一部文艺片,也反映了部分中国
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于“表现”,但现实生活并不都符合生存的逻辑,普遍的现实存在和艺术的理想憧憬总有不容忽视的审美距离。文艺创作者面对生活的“大海”,通过巧妙地重述或者重新编码普遍的简单秩序,才能在螺旋式的艺术表现中,基于最初的“灵感的来源”,构建生活之上的艺术世界。而由方方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