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声腔化”三题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器乐声腔化”广受学界热议,二胡演奏家与音乐学者在不同的层面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和研究.“走”在“器乐声腔化”的道路上,无论舞台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必须厘清与“器乐声腔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器乐声腔化?什么样的作品属于器乐声腔化作品?器乐声腔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以此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为“器乐声腔化”进一步系统化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复调思维的回归是20世纪音乐的创作共性,主调思维不再占据主要位置.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根植于传统,将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术融入新的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发展.在调性和声、音阶材料、音色音响、表情力度等方面进行极大的扩展和突破,其中对音乐核心要素之一——节奏节拍的探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奏思维的解放为音乐陈述方式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作曲家们通过对节奏节拍方面的各种尝试与创新,来凸显个人创作风格的独特与个性.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复调思维及对位技术的发展中,浅谈节奏对位理论.
自上世纪30年代贺绿汀凭借《牧童短笛》摘得“征求中国风味钢琴作品”比赛桂冠以来,历经近90年创作历程,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已渐成体系,并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情韵.本着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指导思想,本文就将在回顾中国钢琴作品近百年创作历程的基础上,选取经典名家名作,从“中西合璧”的角度来剖析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内涵和外在表现特征.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尤以小提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回旋曲》创作于1937年,是马思聪早期的音乐创作,在作品中,马思聪将绥远民歌《情别》全曲作为作品的第一主题,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其创作技法在借鉴、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同时也体现出马思聪在民族危亡时期的呼唤,表达了作曲家的爱国之情.本文将主要从旋律、和声技法及曲式结构三方面对这首作
我国目前尚存或正在使用的民族乐器有近500种,但是笔者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和不断统计,只有几十种甚至更少被学生和普通大众认识,并且仅仅停留在见过阶段,也因古籍文献资料表达较为深刻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本文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发展,充分感知大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盛况,立足于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交汇融合下的音乐文化研究.以琵琶这一典型的来自西域、经历丝绸之路后落土华夏,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的中国传统乐器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音乐和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传播和推广.
笔者对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及演唱艺术处理进行了系统探究,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使歌曲旋律演绎更加抒情、情感表达更加婉转、古典音乐与现代创作融入渗透的结构更加严谨规整,使作品焕发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力.
20世纪以来,复调音乐在历史发展的沉淀中经过许多作曲家运用现代风格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手法,在传统自然音调式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音阶素材加以创新和丰富,并且继续保留自然音调式的风格与特性.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与融合的前提下复调音乐创作呈现多民族、多层面、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姿态.而作曲家巴托克的作品中,用这种纵横相融合不同音列调式的半音体系手法诠释了时代鲜明、色彩饱满的音乐元素.这样有利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两种多声部音乐的相互借鉴、互相影响、融合发展,为音乐创作提供理想化的技术条件.本文通过多调式半音体系的对位结构的
《原野》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同名戏剧为脚本,由曹禺女儿万方担任编剧,作曲家金湘编曲.剧中复仇为主线,爱与恨,悲与喜,得与失,对比性的戏剧冲突贯穿全剧,并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创作技法相结合,一经上演便轰动全国并获得巨大成功.1992年,《原野》走出国门,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连演11场,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中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原野》在其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更蕴藏着深刻的人文价值.笔者将从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故事情节的悲剧性、角色唱段的戏剧性以及创作技法
本文以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为研究切入点,分别对莫扎特不凡的音乐创作历程,以及与圆号这件乐器之间的特殊情感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以及创作特征,从而能够在演奏这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为准确的把握圆号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内涵,全面的展现圆号在莫扎特协奏曲中的特殊意义和隽永魅力.
本文以广东音乐的音响文本、发展与传承、乐曲与标题、声音与乐谱的互文性阐释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为切入点,从历时和共时维度探析广东音乐的文本建构和审美特征,考察不同时期广东音乐音响文本与非音响文本的互文性关系,探讨其音乐生成过程中“能指”文本表达面文本与“所指”内涵意义间的转换及应用,并从互文性理论角度提出“广东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的策略.
陕北民歌是我国极具代表特色的民族音乐之一,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典型的黄土高原文化背景为特色,广泛流传于陕北一带,在全国民族音乐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经典曲目,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颇具影响力.本文以《三十里铺》的歌词、旋律、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对信天游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对照探讨,旨在帮助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信天游,体味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