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的写作是不朽的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jin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是谁?大概只要是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位北大教授的大名。记者也是久闻其名,不见其人。这次趁着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重庆)大赛的东风,记者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曹教授。
  曹文轩很瘦,头发有些花白,大概因为行程紧张的关系,看起来精神有些疲惫。不过相对于成年^之间的交际应酬,与未成年的学生们交流似乎更能引起他的兴趣。在狭窄的车厢内,伴随着些微的发动机轰鸣声,曹文轩向记者侃侃而谈,讲述他对写作、阅读、还有文学的看法。
  
  我对写作就是特别“较真”
  
  记者:您推荐过非常多的青春作家,许多都已经功成名就。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能像他们那样通过写作成名,您对此怎么看呢?
  曹文轩:写作是不能完全排除成名的因素。张爱玲就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相信,开始(写作)的时候,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比较功利的目的,希望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写到后来,名利的东西反而看得淡了,会把写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事业去看待,会有一些比较高尚和崇高的看法。
  记者:那么您是出于什么目的在写作呢?
  曹文轩:到了今天,我还是会考虑名利,但是已经不像最初的时候了。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把写作和名利直接挂钩的。现在,我内心里对写作这个事业常常有一种很敬畏的看法。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再这样糟蹋文学,所以现在我才到处去(演讲)发表我对文学的看法。用北京话讲,我对写作就是特别“较真”,就是和很多东西过不去。我现在已经不需要拿书去赚钱,只是想去写一些好的作品。我希望自己的写作是不朽的,我相信(文学中)有恒定的、永远的、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我要抓住。每次写作的时候,我都在想,这些东西能不能持续到明天,这个意识在我心里变得越来越顽固。
  记者:现在有很多青春作家都陷入了抄袭的丑闻,比如姚牧云、Vivibaer等。有人辩称这是因为作者缺乏生活经验,压力大,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呢?
  曹文轩: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不足,而是品质的问题。你想想,他(她)来到这个世界那么长时间了,人生经验已经足够多了,足够写作了。他们的问题是,经验是存在的,发现经验的能力是不够的,就没有能力。这个能力是哪里来的?是从知识来的,知识是发现经验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依靠抄袭而来的东西,他(她)是不能持久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很快就会暴露的。
  
  读书是我唯一的建议
  
  记者:对那些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作家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呢?
  曹文轩:我的建议就是看书。这个世界上许多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能看书。人类世界自从有了书才开始了真正的文明。我始终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书的出现,才真正有可能去解决了人类的根本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我去了那么多学校(讲座),发现这才是根本所在。我有个感觉,现在的学生,都是被时尚和媒体操纵的,或者说是被和媒体勾结的某些缺乏道德的机构所操纵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媒体的力量去推崇某些完全不值得我们浪费生命的作品,现在这种情况非常严重。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图书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又是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某些媒体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向学生们推荐某些有损于精神、心智的书,造成了学生们分不清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坏作品。我希望《课堂内外》能够出于公德心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对他们一生都有利的好书。
  记者:您认为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曹文轩:现在学生读书有两大误区,一个是以为青少年只能读青少年文学作品,实际上青少年应该读一切可以阅读的书。还有一大误区就是一说到读书,就是文学作品,但是文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书都要读,比如哲学、历史。国外的学生从中学时代就要学习哲学,学习世界是什么,美是什么,这些都是应该读的。
  记者:现在的许多学生不喜欢读那些被推荐的经典书籍,而是喜欢流行书籍,您怎么看呢?
  曹文轩:这是因为现在我们中国的孩子的阅读姿态已经被搞坏了,就需要《课堂内外》这样的杂志把他们那些搞坏的姿态加以纠正。这很困难,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姿态一旦坏掉,需要他用一生的时间加以纠正。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那样,中国的孩子没有打底的东西,一上来就看那些乱七八糟的。这确实需要《课堂内外》这样的杂志有所担当,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办这个刊物。
  文学不能让人类失望
  记者:您的《草房子》是非常有诗意的,现在的青春文学则是苦闷的,您对此怎么看?
  曹文轩我曾经对韩寒、郭敬明他们说,你们对自己的处境反应太夸张了,你们实际上的处境根本不是这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很多看法,不是来自于对社会的切身体验,而是来自于知识,是知识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这样的,然后他们又把知识造成的感觉又重新幻化到这个世界中去,导致了这种局面。我始终认为,文学不能只是表现这个已有的世界,还必须引导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已经让人很失望了,文学不能让人类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
  记者:那您对现在的这些青春小说有什么建议呢?
  曹文轩:现在的年轻人,一坐到桌子跟前,就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思想家,专门去写那些绝望丑陋的东西,思考的不是现代性就是全球化。我希望青春小说,能够保持各种维度的均衡,要有思想性,也要有文字的美感。
其他文献
我确定我讨厌王小冬。  他自以为是,自作多情,还老是跟我作对。我叫杨青青,可他从来不叫我名字,我在他那里的代号是“喂”,就像广告里的“胃,你好吗”一样无聊。  我没有理由不讨厌他。他来了之后的第二年,我第一名的位子就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就连我最擅长的作文,学校里的一次公開竞赛上,我俩的名字居然并列排在一起。这太杀我的威风了,我是才女杨青青啊。  青春期女孩子的喜欢与讨厌,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原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主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众多论著皆有述及,一般较多关注武昌起义之后革命逼迫及列强施压导致清廷再次起用袁世凯。然而,袁世凯复出问题从他遭到罢免即已产生,时间跨度近三年之久。在此期间,清朝皇族仍居权力核心,足以决定袁世凯的去就,故而皇族各派的态度,在研究袁世凯复出问题时亦应着重考虑。慈禧临终遗命衍生出宣统朝隆裕、载沣互为牵制的权力格局,袁世凯被罢及复出自然绕不开隆裕的态度
摘 要 佛教在岱阳地区的传承发展,在帝王封禅与因之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空间、各时期佛教政策、僧人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及佛道交锋的作用下,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兴衰起伏,呈现不同的面貌。佛教在岱阳地区与道、儒等意识形态共存并交流互动,在相当程度上会通融合,成为泰山三教合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泰山,岱阳,佛教兴衰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
世界名画《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出自英国著名画家约翰·柯里尔之手,画中女主戈黛娃夫人也因其爱民之心流传后世,成为英国考文垂市的“名片”。  可悲的是,很多人只记住了这个裸体女子,却不知道她背后的感人故事。  1040年,英国考文垂市的利奥夫里克伯爵迎娶了戈黛娃为妻。戈黛娃貌美如花,气质端庄典雅,人们都对她十分倾慕,可她整日闷闷不乐。  伯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她:“你为何如此忧郁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既无围墙,亦无国界。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是文化发达的,无不受益于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史是历史课程与高考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化史的学习价值是,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就必须掌握好中外文化史的主要内
素娘  雨城有家客栈,我是这里的女主人。  常有大雨将外面的世界织成乱麻,像仙人以千手击鼓。而我是坐在末席的看客,托着腮听云唱歌。  沉重的脚步破门而入,门外的马疲惫地甩掉泥泞,门里的人也粗重地喘了口气, “素娘,来二斤牛肉、三坛好酒。”往来客官习惯了我的少言寡语,通常都是小翠招呼他们,亲亲热热地道一声: “客官莫急,酒菜马上就来。”  雨城位于江湖腹地,行人到此必会来我的客栈歇脚。客栈是个好地方
兰贵人是叶赫那拉氏人宫后得到的第一个封号,即使她后来大权在握,不喜欢她的满人贵族还是偷偷地在背后叫她兰贵人。康有为流亡海外后,说她不过是先帝的小妾,从这点上论,其实也不错。  叶赫那拉氏不仅不是从大清门进来的皇后,甚至也不是乘小轿从东华门进来的嫔妃,仅是个秀女,得从低级的贵人做起,虽说升得很快,但起点确实低。只是,咸丰有那么多女人,偏她肚子争气,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就凭这个,她得以晋升懿贵妃,跟皇
生活中处处是围城,有的人想进来,有的人决定出去。  水上滑梯测试员史密斯走进星级酒店实现了梦想,刘小康却为了实现梦想辞掉了星级酒店的工作。  辞职的这一年,是他快乐且入不敷出的一年。不但没了工作,还花掉了近4万元,我想感叹:有梦想的人都很烧钱。  他拿到了芜湖市首张由国家民航总局颁发的《轻于空气的航空器驾驶员执照》——說人话就是热气球驾驶员执照。  他说,让热气球飞起来不难,但飞出水平还是得靠过硬
一、坚守心底的渴望,成就体育教师梦  从小学时期我就非常崇拜体育教师,每次看到体育教师那漂亮、干净、利落的示范动作,心生羡慕。记得有一次下课,我在操场上翻了几个侧手翻,无意问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他说:“你再连续翻几个侧手翻,我看看,如果你翻得好,我把你送到市体校去。”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式的表扬鼓励,但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  转眼间我上了本地的一所农村初中学校,三年的初中学习,我除了认真学习文化课之外
毕加索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不朽地位,随便一幅都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因此毕加索在世时,身边总围拢着不少人,渴望从毕加索那里得到一两幅画。对于这些人的心思,毕加索心知肚明,所以总是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  到了晚年,毕加索更加孤独,他虽然和亲人们住一起,但因画的归属问题,亲人们经常争吵不断。这让毕加索很是苦恼。1970年,年近90岁的毕加索身体每况愈下,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了保护画作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