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山在那里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丈夫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留下我独自在家,寂寞如同一间空屋。
  丈夫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
  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而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了,他便生出些许焦虑与烦躁来。这时候,他就说:“我该去登山了。”然后就是长久地站立在窗前,目光穿越都市高耸的建筑,停留在某个莫名的远方。
  丈夫爱山。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体育记者,工作给了他登山的机会。这一次,他便是与三名中国人的登山勇士一起去攀登6194米的北美洲最高峰。随队采访。
  登山是艰苦的,睡无定宿,食无定顿,终日与危险做伴。登山家都是些钻死神空子的人。去年初,丈夫去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搜索在此遇难的十七名中日队员。
  回来时的他只剩下九十多斤了,皮直接包在骨头上,粗大的关节一动,就像是要撑破皮肤。那些天,梅里雪山每天平均有四十八次雪崩,雪崩形成雪的瀑布。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他这么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山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在那里历经沧桑了几千几万年。”记得一位外国登山家是这样回答“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的——“因为,山在那里。”是啊,仅仅因为山在那里。它存在着,沉默着,沉默地呼唤着。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它的选择。
  丈夫平素是宽容的。为了山,他却有时苛求于我,他从来不许我对山说“征服”这个词。他说把山峰踩在脚下是人类自诩的勇气,山其实就是山。即使你登顶了,只是山接纳了你。人不能改变山,一千年一万年,山都亘古不变。人和山之间没有征服只有对话,惟有对话才体现一种平等和谐的精神。
  山,给丈夫以“家园感”。阳光下人的世界常常显得陌生、敌对,令人烦躁;而月光下山的世界,却是友善的,柔情的。山色苍苍,山风猎猎,给予我们一种久违了的信念与气度。人需要亲近自然。
  为妻子的我,是嫉妒山的。然与其嫉妒山,不如和丈夫一起爱山。不过,我又常恐惧他因过分的执著而易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不免为他的安全忧心。
  帮他收拾好行装,抹去眼泪挥一挥手,对心爱的人不说再见。五月艳阳下的麦金利,气温只有摄氏零下十五度。山势凶险,而他们这一次选择的路线是十七条登顶路线中难度最大的。我没有如朋友们叮嘱的那样,给他挂上一枚“护身符”;只在每一个有月或无月的夜晚,都读几页有关山的书。世界著名登山家植村的自传就搁在枕边。植村君是在麦金利山遇难的,为了打破该山冬季无人登顶的季节禁区,他死在五千多米的一处冰壁上。在我看来,植村已成了麦金利峰上的一个神。读他的书,便是我做的一次“晚祷”——我仿佛听见厚重的钟声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山会保佑我丈夫的。我相信。
  
  (夜雨静心摘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21日,网友“171女孩”发出一封求婚微信:“济南铁路局秦海伟,你敢不敢来杭州娶我?11月24日,我在两湖断桥等你!”亲友团陪同女孩一起来到西湖边,拉起横幅——“我已长发及
报告文学是报告已然的事实和倾向性信息,保证其非虚构性是关键所在。其非虚构性包括新闻价值、现实针对性和真实性。报告文学特殊的叙事建构,决定了它的真实性特点是在事实真实
有一年圣诞夜时,我正好经过火车站的广场,一阵乐声让我停下了脚步。那是一名男生,他正吹着萨克斯风,模样就像美国知名的萨克斯风乐手肯尼吉,他的乐声潇洒又悠扬,原先熟悉的圣
评论历来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报纸的眼睛,报纸的旗帜,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很多人对评论都是高看一眼的,把能写一手好评论的人看作是有水平的。但是,由此有的人
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北京,甲状腺癌的发病率10年增长近4倍;在广州,甲状腺癌成为增速最快的肿瘤;在上海,甲状腺癌是女性中上升最快的肿瘤。在甲状腺癌节节攀升的背后,还有日
通信系统建设日益完善,施工时经常会遇到各类地质地形以及气候环境,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适用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一切均需要从实际施工需求出发,做好施工技术控
EPC承包商团队科技创新,从设计源头改变传统设计套路。一般顶管工程常规设计均有始发井-接收井对应构成,在分析、比对地下室建筑结构及深基坑围护墙形式及所在地理位置、周边
康医生:我最后一次月经是8月1日,8月17日和老公同房但没有采取避孕措施,8月18日吃了两颗毓婷,在22号测试了一次,当时显示没有怀孕,可是过了几天我又测了一次,却发现怀孕了,请问这个小
新年新气象。这不,在新年刚过完不久,我们家就有了一个可喜的新变化,家里居然办起了一份"报纸",我也堂而皇之的成为报社的"老总"了。这份报纸,在邮局报刊亭是买不到的,而且全球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后,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到了宋代称饺子為“角子”,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在我国北方,饺子(又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