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造在语文课堂的趋和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所以他们的认知当中包含更多的是模仿的因素,长此以往,这种模仿形成一种习惯,凝结成有着别人眸子的思维模式,决定着自己的认知想法。由此,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标签的创造性想法。另外,由于学生阅历的有限性,加上他们喜于走特性路线的叛逆心理的影响,他们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理论想法,发挥想象,大胆去创造。这样固然能有所超越,但是也避免不了因为失去传统根基,而变得肤浅,没有质的含量。所以我以语文教师教学为例,要将模仿与创造以适合的比例调和在一起,让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趋和。
  一、由语文课堂延伸铸语言
  语言习惯及语言风格总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常常会去总结欣赏文本作者的行文语言与其他作者相比的差异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习惯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而走向相似的路径。其模仿性多于独特性,学生自我淹没在大众的模式里。而语文课堂是由文学和语言这两个元素相加交融组成,是学生文学素养及语言能力形成的铸炉,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先从模仿开始,完成对语言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再从被模仿者的领域里摆脱出来,将理论作为指导,到更广阔的空间寻找有着自己特色的语言根基,富有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特色。那么如何以课堂文本作为延伸点去铸造有着自己独特标志的语言呢?
  如苏轼《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由于时间的推移,五四白话文的革故鼎新,现代语言形式结构与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早已分道扬镳了,而且由于时代相隔久远,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将词的书写继承下来。所以学生也只是在继承,在学习,而不是为了发展、创新。这样一来,对诗词的学习成为对诗词的背诵。学生创新语言的思维得不到激活,语言形成落入窠臼,人云亦云。所以教师要摆脱这种现象,让学生不去顾及雅俗,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将这首词翻译过来。为了使诗词发扬下去,丰富现代语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过这首词之后,也以月亮为中心另辟主题创作诗词。这样一来,模仿和创造这两大断层在语文课堂开始趋和,学生以模仿作为走向创新的路径。
  二、由语文课堂延伸入他境
  一切的存在物都要有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指事物的存在空间。对于知识来说或抽象或具体,也都有各自的承载媒介,而这一承载媒介不仅仅是书本及课堂,它可以大到包罗万象的宇宙,小到一粒用肉眼看不到的粉尘。存在空间的无限性也决定了存在物形式的多样性,所以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延伸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之后,可以从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模仿上举一反三,然后突破书本这一知识范例的束缚,将视野延伸到更广阔的他境、更无限的空间,发挥创造和想象,形成有着自己标志的独特空间。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即以课堂文本为基础,又希望最大可能地突破课本的束缚,还原自己独特的生活味道。
  如在讲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读,对鲁迅趣味横生的童年进行了解:百草园的奇花异草,长妈和山海经故事,以及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文中所述的那些童年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时,他们又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让其由书本这一空间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去,摆脱对别人童年的艳羡和模仿,写自己童年所拥有的趣事、快事。学生的回忆在书写过程中被点燃,创造和想象也随之燃烧。
  三、由语文课堂延伸洞他情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文学的产生。文学是写作主体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而生发的感触,是对万物感受的一种表达,所以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是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也总会受这情感的牵引如临其境,感受作者之所感,洞察作者之所思。可以说,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作者的,作为读者的学生虽然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但是也会有空间上的隔阂。而且,由于过分对文本进行依赖,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情感进行认识的时候,也始终是遵照作者而进行的,具有认识的模仿性,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有着自己标志的情感认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由模仿认识过渡到自我认识上来,形成一种仅属自己的深刻认识。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章中所叙述的父爱温慈、深广,让人读来颇为感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文学与学生个体生活之间的隔膜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学生只能从文学中看到一个父爱的范例,却不能真正通过单一的阅读文本深刻领悟自己父亲那种深沉的爱。所以教师要打破书本这一束缚,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一下自己父亲的爱,并将其用真情实感的文字记录。模仿性认识为基础,独立的认识创造为最终指向,模仿与创造这两大断层相趋和,形成一块语文教学新大陆。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所以安放在文本中的主体感受也大相径庭。而人云亦云地模仿会消磨掉人的这种独特性,但是摒弃模仿又会使得创造如浮萍无根无据,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将模仿与创造这两大断层趋和,一个作为延伸基础,一个作为最终指向,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应用有着个体性特点的思维模式去认识文本和周围的世界。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对科技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训练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作品”的时候.要使训练收显著之效,有许多工作可做.本文从前期准备、强化技能、实施指导和创新激励等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提倡“自主”,关注“过程”.活动的开展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金融环境下,不仅企业在不断的融资,达到规模效益,政府也不得不加入融资洪流,这样才能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搞起来以满足经济的发展。随着实施良性的财政政策
“初中一年级家庭合作与提高学生成绩的研究”课题在家校合作条件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下三个角度全方位进行了研究,并以论文、课件、课例、示范课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家校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受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目前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挫折教育的专业机构和专业教育人士。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必然成为挫折教育的主要平台,而初中思想品德老师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因此,必须理清教材中挫折教育部分的内容和探索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以促进挫折教育,提高初中生的受挫能力。  一、 初中思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自尊  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已不再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忘记自己是老师、是长者,要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心人,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转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调整心态,大胆激发起学生活泼、张扬的个性,培养自信、树立自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问题研究能力。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一个开放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思考,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由单一的线形方式走向复杂立体的方式,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演绎能力;同时,
近年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原先的实惠型、实用性消费转向了享受型、体验性消费,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的附加值带来的满足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的判别式不仅仅用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在二次三项式、二次函数等问题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我们若能熟练掌握它的各种用法,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它的几种常见应用。  要点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是△=b2-4ac  (1) △=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b2-4ac=0时,方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教学过程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在效果反应中,略读是应用,精读是准备。”阅读作为提高中学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发散学生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和智力成长。“精读”主要是课内阅读,“略读”为课外阅读,在实际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内阅读教学,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还应该加强“课外功夫”,让课外阅读和课内“精读”有机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