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本文结合自己课改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用讨论辩论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舞台”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不唯“师”,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对问题认识模糊时,或学生有了质疑时,教师尽量不要越俎代庖,最好把这样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已见,甚至可以展开辩论,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方式比较直接,学生也乐于此道。
例如在《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毛泽东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让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争的不可开交,我干脆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争执辩论。十分多钟过去了,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当我再问毛泽东应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学生的意见出现一边倒,基本上认为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在这场争辩中,我发现全班的学生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探讨在交流,并积极地辩论。可见,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多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我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考察风俗文化,让学生自编社区简史和家庭简史。同学们对这些活动都踊跃参加。例如,在春节里我让学生考查龙灯风俗文化,把考查的结果做成作品作为历史寒假作业上交。这次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学生交来的作业来看,有的是摄影图片,有的是小论文,有的是龙灯模型,还有的是收集有关龙灯文化的传说,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正感受到历史,认识到原先枯燥无味的历史竟然也这样生动活泼。这就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中来,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学生只有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三、以情境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
我在教学中多利用表演情境和实物情境。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我没有用常规上法,而是给学生创设了表演情境。我把学生带到课外,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北京人一组代表山顶洞人。让学生通过对围猎等生活情况的模拟来再现原始社会及原始人的生活情况,来区别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一下子把课本中的较抽象空洞的问题情趣化了、实践化了。学生都被这开放活泼的上课方式弄得既惊奇又兴奋,他们动用了十二分的才智和热情,圆满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比教师费力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办法不知强过多少倍。在上太平天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课文设计成历史剧,由学生饰演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以及太平军战士等人物,把课本的内容完全转变为历史情境了。在新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完全投入问题的探讨中去。在太平军起义的那一天,学生饰演的洪秀全发表了出师誓言,以号召人民反抗清朝统治;在定都天京时学生还有过继续北上暂缓定都的争论;在陈玉成被俘时有“陈玉成”慷慨激昂的场景;还有太平天国的续集……通过学生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在创新! 实物情境的创设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实物展示不仅可以使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情境中去探索新事物。例如,在讲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几枚五铢钱,那锈迹斑斑的铜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向学生解说五铢钱存世量很大。好奇的学生马上追其原因,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去探讨。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两汉经济的发展导致五铢钱的存世量较大。学生探究的结果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个过程却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过程。
总之,只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给学生的不再是“鱼”而是“渔”,我们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在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
一、用讨论辩论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舞台”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不唯“师”,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对问题认识模糊时,或学生有了质疑时,教师尽量不要越俎代庖,最好把这样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已见,甚至可以展开辩论,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方式比较直接,学生也乐于此道。
例如在《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毛泽东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让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争的不可开交,我干脆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争执辩论。十分多钟过去了,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当我再问毛泽东应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学生的意见出现一边倒,基本上认为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在这场争辩中,我发现全班的学生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探讨在交流,并积极地辩论。可见,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讨论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多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我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考察风俗文化,让学生自编社区简史和家庭简史。同学们对这些活动都踊跃参加。例如,在春节里我让学生考查龙灯风俗文化,把考查的结果做成作品作为历史寒假作业上交。这次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学生交来的作业来看,有的是摄影图片,有的是小论文,有的是龙灯模型,还有的是收集有关龙灯文化的传说,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正感受到历史,认识到原先枯燥无味的历史竟然也这样生动活泼。这就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中来,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学生只有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三、以情境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
我在教学中多利用表演情境和实物情境。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我没有用常规上法,而是给学生创设了表演情境。我把学生带到课外,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北京人一组代表山顶洞人。让学生通过对围猎等生活情况的模拟来再现原始社会及原始人的生活情况,来区别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一下子把课本中的较抽象空洞的问题情趣化了、实践化了。学生都被这开放活泼的上课方式弄得既惊奇又兴奋,他们动用了十二分的才智和热情,圆满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比教师费力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办法不知强过多少倍。在上太平天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课文设计成历史剧,由学生饰演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以及太平军战士等人物,把课本的内容完全转变为历史情境了。在新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完全投入问题的探讨中去。在太平军起义的那一天,学生饰演的洪秀全发表了出师誓言,以号召人民反抗清朝统治;在定都天京时学生还有过继续北上暂缓定都的争论;在陈玉成被俘时有“陈玉成”慷慨激昂的场景;还有太平天国的续集……通过学生的表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在探究,在创新! 实物情境的创设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实物展示不仅可以使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情境中去探索新事物。例如,在讲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几枚五铢钱,那锈迹斑斑的铜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向学生解说五铢钱存世量很大。好奇的学生马上追其原因,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去探讨。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两汉经济的发展导致五铢钱的存世量较大。学生探究的结果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个过程却是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过程。
总之,只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给学生的不再是“鱼”而是“渔”,我们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在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