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探索 发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是教学平均数后我给学生安排的一道习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连续自然数”。生1回答:“像2、3、4……这样的数是连续自然数。”生2回答:“像10、11、12、13、14……这样的数也是连续自然数。”学生的回答说明已理解“连续自然数”的意义,我让学生观察这些连续自然数有什么特点。生3回答:“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我又追问:“你能求出这几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吗?”学生回答后,板书如下:
  2+3+4=9 9÷3=3
  10+11+12+13+14=60 60÷5=12
  ……
  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后发现: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正好是中间的数。运用这个发现很容易地解决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这三个自然数各是多少”这个问题,即75÷3=25,这三个连续自然数分别是24、25、26。
  这时,平时最爱动脑筋的生4提出:“老师,刚才你举的例子都是单个的连续自然数,如果是4个、6个连续自然数就算不了了,我已经试过了。怎样算4个、6个连续自然数呢?”(该班学生是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时遇到除不尽的情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齐刷刷地看着我。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课堂预设范围,原本我只打算向学生说明上面的发现只适用于求单个连续自然数,要算偶数个连续自然数,因为计算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比较难理解,以后再来研究。但是我只迟疑片刻,就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带领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先举例算一算,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学生情绪高昂、踊跃发言,我则边听边整理。板书如下:
  2+3+4+5=14 14÷4=3……2
  5+6+7+8+9+10=45 45÷6=7……3
  1+2+3+4+5+6+7+8+9+10=55 55÷10=5……5
  我引导学生观察上述算式。生5说:“我发现每个商都是连续自然数中的一个数。”生6说:“我发现第一题余数是2,商3就是第2个数;第二题余数是3,商7就是第三个数……”这时班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而我的掌声是最热烈的,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
  作为数学教师,我知道每个发现都要接受事实的验证。于是,我提出:“这个发现很有价值,但它需要接受考验,请你用这个发现解决问题——四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这四个自然数各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18÷4=4……2,这四个连续自然数是3、4、5、6。”我喜悦之情还挂在脸上,心灵再次被激荡。生7说:“老师,我还有一个发现,把商加上余数就得最后一个数。比如黑板上第一题,3+2=5。我还自己举了两个例子。”他走上讲台把作业本交给我,上面清楚、工整地写着: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我不禁想起了牛顿,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解答这个问题不断探索,才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大胆质疑,不断探索,就能像今天一样有丰硕的收获!”我以这样的结束语完成了从教十几年来最激动、最难忘的一课。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源起:研讨课引出的话题  近期,校教研组开展计算课的教学研究,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笔者记录了部分教学片断。  片断一:一定要摆小棒吗?  师:27+5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知道它等于几,请同学们先自己摆一摆。(学生操作摆小棒)  师(边摆边解释):如果用小棒摆,27根是几捆零几根?(学生摆出2捆零7
期刊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语)于是,为了凸显“学生怎么想”这一核心元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逐步推广。这样一来,课堂“活”了,教师却“苦”了,因为经常遭遇极其复杂的临场突变及流程搁浅。每当这时候,我们无不祈求教学智慧及时“现身”来扭转课堂乾坤,走出教学迷途。确实,教学智慧是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业务素养。下面,笔者仅就教学智慧的意义内涵、实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图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对于此例题,《教师用书》中如是说:“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方法二,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现:千呼万唤终不现  呈现问题:把124面小红旗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学
期刊
最近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比赛前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遭遇了“冷场”。课后,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在第二次教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  师:你是怎么
期刊
一直以来,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得出结论。但是从后续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还是经常遗忘“”,究其原因:(1)学生对于“等底等高”理解不透彻;(2)学生的操作实验都是教师安排的,没有产生认知需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对“圆锥的体积”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现场回放:  1.复习“平面图形中的等底等高”,为迁移做准备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两个平面图形。(在黑板上画一个长
期刊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卢梭有句至理名言:“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
期刊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体现素养,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徐斌老师在他的无痕教育世界里,如何关注细节,如何通过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渗透数学思想作一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实践作一参考。  一、细节让
期刊
数学教师的能力,一般关注课堂教学能力。实际上,数学题的命题能力也是我们教师很重要的基本功。好的数学题,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和情感,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设计好的数学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编题时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及差异  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编题时既要考虑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找准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合格水平,使多
期刊
一节课开始的铺垫导入,为的是唤醒学生已有认知,搭建通向新知的跳板,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的生长点。它虽然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但历久弥新,不但能振奋学生情绪,使后续教学更加的跌宕和精彩,而且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最熟悉的开始,设计铺垫导入环节,促使高效学习。  一、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教材安排
期刊
我一直认为特级教师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是因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见地,如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教学”、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张齐华老师提出“数学文化”……2010年,我校校长陈士文(特级教师)在扬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提出了“智慧数学”,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包容有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应伴随孩子的一生。智慧数学倡导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受益终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