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实现主体、做好引导、得当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阵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本人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奠基石,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富有热情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沸腾出来的是一股巨大的感染力。赞可夫说:“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教师本身就必须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兴趣,再通过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来带动学生。
2.创设情境
有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这情境既可安排在课前,如教学前猜谜语故事来导入,又可安排在课中,比如《小狮子》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小狮子与大树的对话,真正明白:要想成为真正的狮子,就必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
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最忌讳老师上课时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根本达不到。因此教师本身必须明确学生的能力、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必须学会的知识,而这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把这个知识点学会那就行了。比如《秋天到》,课文要求让学生初步感觉“鱼虾对瓜果”、“肥对香”,而有的教师在讲到这边的时候,又抄了许多诸如“胖对瘦“之际类的词语。其实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根本还没学过“瘦”這个字,这样并不是有效的拓展,相反,这样漫无目地的“拓展”,然后教学重点却在时间紧迫之下匆匆而过,这只能是本末倒置而已。同时,要突出重点,必须舍得在重点上花下时间,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应让学生多想想,有的教师一个重要的问题问不到一分钟,便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是不行的,学生不是老师,他需要时间慢慢去想。
三、实现主体
新课程下,大家都知道现在学知识,不再像以前一样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学习方式。而是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学生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发展学生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必须尊重这个差异。实现“突出主体与因材施教”携手前进。因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同时,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中,能力强的学生承担负责人的角色,监督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同时引导本小组成员完成要解决的各个问题,小组成员在回答问题中互相指正,共同提高。
2.层次教学
一节课中,问题有难有易,老师们都清楚,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对觉得学习无足轻重;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陌生到对学习产生逃避情绪。所以老师们应注意灵活、合理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读生字、组词,朗读可多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而那些依照例子说一说,还有对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后思考题,则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又或者那些较难的题目当能力强些的学生说完,让能力一般的学生也模仿说一说。这样,每种类型的学生在发展上可以说是各得其所,而不致于产生学习“不值一文”或“高深莫测”的两极心理。
作业设计如同回答问题一样,也应该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的状态。把作业分两类,一类是“基础型”,一类是“提高型”,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提高型”的题目,能力一般的学生如果有兴趣也鼓励他们多做“提高型”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四、做好引导
课程改革下,很时髦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没错,有效的学习过程是需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教师于不顾,把教师“踢到一边去”,又或者说老师必须“退位让贤”了。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扶一把,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叩响知识的大门。比如,有的教师动不动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不明,合作的时候该解决什么又讲不清楚,结果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非常低下,这就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忽视教师引导所犯的错误。比如,有一篇课文《我的父亲》,介绍了“我”事情做不好时,父亲对我的进行责骂,以及父亲严冬为我送棉衣的事。课后有一题思考题: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回答:这是个慈爱、爱孩子的父亲。我们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解父亲无论是打骂,还是关心,对自己都是一种爱。因此,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说到“这是个严肃的父亲”。这时教师如果把这样一个句势抛出来:这是个()而又()的父亲。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则豁然开朗,认为这是个严格而又慈爱的父亲,从而全面地评价“父亲“这个人。这就是教师恰当而得体的引导,使学生学起课文来,达到事半功倍。
五、得当评价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有“一字千金”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会高兴好久,对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容忽视,特别是得当的评价,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不过度表扬
适当的表扬,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但是,过多或过度的表扬则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比如,很多的公开课上就出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说出一个简单词语的意思或就某个问题作出回答,老师就用夸张的表情来表扬他们。结果,这堂课中,一些被表扬的学生常常就在那儿洋洋得意,对老师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就不怎么在意了。
2.不吝啬表扬
有句话说得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虽然不反对乱夸学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堂课没有夸奖也是不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应适当地加以表扬,而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调动整个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氛围。
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自我纠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阵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本人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奠基石,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富有热情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沸腾出来的是一股巨大的感染力。赞可夫说:“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好效果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教师本身就必须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兴趣,再通过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来带动学生。
2.创设情境
有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而这情境既可安排在课前,如教学前猜谜语故事来导入,又可安排在课中,比如《小狮子》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小狮子与大树的对话,真正明白:要想成为真正的狮子,就必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
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最忌讳老师上课时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根本达不到。因此教师本身必须明确学生的能力、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必须学会的知识,而这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把这个知识点学会那就行了。比如《秋天到》,课文要求让学生初步感觉“鱼虾对瓜果”、“肥对香”,而有的教师在讲到这边的时候,又抄了许多诸如“胖对瘦“之际类的词语。其实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根本还没学过“瘦”這个字,这样并不是有效的拓展,相反,这样漫无目地的“拓展”,然后教学重点却在时间紧迫之下匆匆而过,这只能是本末倒置而已。同时,要突出重点,必须舍得在重点上花下时间,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应让学生多想想,有的教师一个重要的问题问不到一分钟,便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是不行的,学生不是老师,他需要时间慢慢去想。
三、实现主体
新课程下,大家都知道现在学知识,不再像以前一样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学习方式。而是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学生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发展学生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必须尊重这个差异。实现“突出主体与因材施教”携手前进。因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同时,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中,能力强的学生承担负责人的角色,监督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同时引导本小组成员完成要解决的各个问题,小组成员在回答问题中互相指正,共同提高。
2.层次教学
一节课中,问题有难有易,老师们都清楚,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对觉得学习无足轻重;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陌生到对学习产生逃避情绪。所以老师们应注意灵活、合理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读生字、组词,朗读可多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而那些依照例子说一说,还有对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后思考题,则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又或者那些较难的题目当能力强些的学生说完,让能力一般的学生也模仿说一说。这样,每种类型的学生在发展上可以说是各得其所,而不致于产生学习“不值一文”或“高深莫测”的两极心理。
作业设计如同回答问题一样,也应该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的状态。把作业分两类,一类是“基础型”,一类是“提高型”,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提高型”的题目,能力一般的学生如果有兴趣也鼓励他们多做“提高型”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四、做好引导
课程改革下,很时髦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没错,有效的学习过程是需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教师于不顾,把教师“踢到一边去”,又或者说老师必须“退位让贤”了。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扶一把,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叩响知识的大门。比如,有的教师动不动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不明,合作的时候该解决什么又讲不清楚,结果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非常低下,这就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忽视教师引导所犯的错误。比如,有一篇课文《我的父亲》,介绍了“我”事情做不好时,父亲对我的进行责骂,以及父亲严冬为我送棉衣的事。课后有一题思考题: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回答:这是个慈爱、爱孩子的父亲。我们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解父亲无论是打骂,还是关心,对自己都是一种爱。因此,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说到“这是个严肃的父亲”。这时教师如果把这样一个句势抛出来:这是个()而又()的父亲。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则豁然开朗,认为这是个严格而又慈爱的父亲,从而全面地评价“父亲“这个人。这就是教师恰当而得体的引导,使学生学起课文来,达到事半功倍。
五、得当评价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有“一字千金”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会高兴好久,对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容忽视,特别是得当的评价,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不过度表扬
适当的表扬,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但是,过多或过度的表扬则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比如,很多的公开课上就出现这种情况,个别学生说出一个简单词语的意思或就某个问题作出回答,老师就用夸张的表情来表扬他们。结果,这堂课中,一些被表扬的学生常常就在那儿洋洋得意,对老师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就不怎么在意了。
2.不吝啬表扬
有句话说得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虽然不反对乱夸学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堂课没有夸奖也是不行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应适当地加以表扬,而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调动整个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个课堂氛围。
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自我纠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