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杂谈(一)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李紫剑先生不愧为武学名家,他站在拳学的高度,不拘于前人成说,对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学术价值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使人感到他的“一家之言”显得更通博广识,高人一筹。
  
  问:太极拳是中国的一大拳种。但流派风格差异显著,使人对太极拳是什么和什么是太极拳感到困惑。请问先生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
  答:站在世界武术的角度上讲,太极拳是一种中国武术;站在中国武术的角度上讲,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
  从知识产权上讲,太极拳是一个知名品牌,是一个注册商标,并且是一个知名商标。
  从学术上讲,太极拳是一种实践太极理念的武术运动。从这层意义上讲,实践太极运动理念的拳就是太极拳。
  那么什么叫太极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因运动概念。因运动如何指导武术运动?简而言之,就是“循圆而动、形圆含机、就圆造势、因圆生力”。
  这十六个字,我称之为太极拳理念。用这种理念指导练习、应用、应敌、养生的拳即可称之为太极拳。
  
  问:先生说太极拳是一个商标、一个品牌,似乎不太正确。因为太极拳不止一种,历史悠久的早有五大家,近年来开宗立派的更是日益增多,我们怎么能说太极拳是一个商标一个品牌呢?
  答:从学术角度上讲,但凡是运动方式符合太极理念的拳都可以称之为太极拳;但是从知识产权角度上讲,只有最早亮出太极拳标牌的拳才拥有太极拳这三个字的知识产权,才拥有太极拳的商标权。除非产权拥有者同意或授权,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将他的拳叫做太极拳。
  因此从理论上讲,太极拳只有一个拳种,那就是太极拳;其只有两个流派——以古传佚名氏的《九要论》为理论基础的为一个流派,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理论基础的为一个流派。如此以拳论为依据,普天下的太极流派立刻泾渭分明。
  从演练风格上讲,太极拳同样只有两个流派,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刚柔兼备的为一个流派,我们不妨称之为兼柔流派;从头至尾一柔到底、一慢到底的为一个流派,我们不妨称之为专柔流派。如此以刚柔为依据,看普天下的太极拳流派则洞若观火。
  没有哪种自称为太极拳的拳可以逃脱以上两种分类法。如果有谁说有,那么我敢说他的拳一定是假冒伪劣太极拳,决非太极真品。
  现在开宗正派的各色太极拳,理论有脱离《九要论》和《太极拳论》的吗?行拳有游离于兼柔和专柔两种练法之外的吗?功架有超越三十七式之外的吗?没有!一个也没有!那么,他大言不惭地开宗立派的资格是什么呢?
  一套拳,犹如一首诗,难道就因为你念诗时的音色方言与作者不同,你就有了这酋诗的署名权了吗?就凭某些人练得那拳,一派惨不忍睹的风范,看了能把观众羞死,就凭那水平,还敢在太极拳三个字前边加上自己的名号!这年头,你可以不服大师的功夫浅,但不能不服高人的脸皮厚!如果这些人的拳也可以算一个流派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三流太极拳,算它是太极拳传统的两个流派之外的又一流吧!
  
  问:请问先生,有人说太极功夫是从千万次地盘架子练套路中练出来,是不是真的是这样?请问除了套路架子之外,太极拳是否还有别的练法?
  答:套路练习是太极拳练习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练太极拳的唯一形式。就徒手自律运动而言,太极拳至少有三种练习方式,这三种方式是单式重复练习、连手组合练习、套路连接练习。
  对于实战太极拳来说,单式重复练和连手组合练习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练功方式,这两种方式最上功最出成效。
  单式重复练习和连手组合练习除徒手空练之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切实用力的练习,例如依靠技术桩练斜飞,击打桩板练发力,摁着石球练云手、拉着滑车练大捋等等,只有通过这等专项练习,太极八法的实施才有足够的实力做保障,才不会流于徒有其表和虚张声势的状态。
  近代太极拳界有人反对任何形式的力量练习,说会长拙力妨碍内劲生成,会把身体练僵降低敏感机能等等,我认为有此看法的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误读了《太极拳说》。
  《太极拳说》上说,练太极拳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着熟,即招式熟练;招式,就是技术模式,就是三十七式的一个一个单式。懂劲,就是知道如何用力,知道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阶级,一步步地达到。神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意思,亦即随心所欲。
  那么,只要着熟亦即在空练上下工夫,就可以懂劲并做到应敌时随心所欲了吗?《太极拳论》的说法是不能。因为空练只与空气接触,空练的阻力与人的肢体的阻力是截然不同的,空练的招法打气球可以,打人就不一定灵。那么,如何从空练过渡到对敌自如呢?《太极拳论》的建议是,在招式的基础上加强力量的练习,并且这种练习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为什么?“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如果不长时间的下功夫,你的招数在实战中就不可能得心应手。
  现在太极拳界的高人大师及其高徒,打起来张牙舞爪没一点章法,推起来手忙脚乱气喘吁吁没一点风度,从头到尾见不到一个标准的太极拳动作,打的和练的完全是两码事,你说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他们没得太极拳练法的真传。如果他们在盘架子时不是十年如一日地空练,而是把用力训练贯穿其中,那么只要“用力日久”“阶级神明”都办得到,何止举手投足,即使人一望而知他练的是太极!
  
  问:不圆不柔的拳不是太极拳,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拳是太极拳的灵魂,越柔越正宗,越柔越出功?
  答:我的观点是,不可以认为柔就是太极拳的一切。
  太极二字源于《易经》,理本阴阳。易者,基于不易,运化于变易。不易者,阴阳相对永恒存在,变易者,阴阳相互转换时空位置并不固定。对于武术来说,阴阳就是动静刚柔,因此从这个道理上讲,太极拳不可能以纯刚或纯柔的形式存在,而只能存在于阴阳流转、刚柔变换之中。
  所以,不可以认为练太极拳越慢越好、越柔越好、越不用力越好,而应该是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弛张互劲。
  那么练太极拳慢到什么程度、柔到什么程度为宜?我认为这要看锻炼的目的。出于休闲养生的目的练太极拳时,可以相对慢一些,以呼吸不急迫、心跳每分钟不超过90次为宜,要根据身体感受决定速度,不可以人云亦云。一概而论。
  为表演或比赛而练太极拳,速度必须符合比赛的时间要求,因为你未用完规定时间或超过了规定时间,都是要被扣分的。
  为实战而练的太极拳,要以太极快拳为主,练习时要有节奏,做到突发立止。练习以单式重复为主,盘练长套路对实战的作用不大。
  至于柔的程度,也要区别对待。休闲养生的人,练拳时可以用意不用力,甚至意也不用多考虑,放松思想不用力练即可。
  而正常的有应敌倾向的人,练太极拳就不能一味地柔,而应该在自觉不吃力的基础上,保持肢体内芯的节节抻拔状态,亦 不须用大力,有感觉即可。在这种状态下,肌肉相对是松的,骨架相对是紧的,纵向有争力、横向有掤劲、触摸有如绵里裹铁的感觉,这种柔才是太极正宗的柔。
  
  问:谈到太极拳的柔,就不能回避太极拳的松,因为松和柔是相依互存的。有人说松柔就是一点力都没有,触之如空的感觉;松柔就是把后天之力化尽,而代之以先天自然之力。请问先生怎样看待松柔?
  答:我不认为力有先后天的区别。那些奢言先天后天的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呢?如以胎儿受精为界线,那么先天之时人尚不存在,先天之力从何说起?如果以胎儿出世为界线,那么先天之力就是母体之力,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他是用什么纽带重新和母体联系在一起的呢?连接尚且不能,先天之力又如何上得他的身?
  我认为只有先天力和练就力两种,天生力是自带的,练就力是通过锻炼增加的。练就力或者可以说是后天力,但天生力却不可以说是先天力,因为即便是千斤大力士,他出生时也并没有带着千斤力。他的力也属于后天力。力基本上都是后天力。后天力如果消尽了,一个人就会陷入没有保姆就活不下去的境地,他还能使人“犯者应手即仆”吗?
  什么叫做松?请看看才弹好的棉花、新出炉的蛋糕,柔软而有弹性才叫松。什么叫柔?请摸摸小孩子的胳膊腿儿,饱满而有弹性才叫柔。水泡的棉花、水浸的蛋糕那不叫松而叫软,老年人的皮肉松弛、无紧张度那不叫柔而叫弱。
  松不是软,柔不是弱,松柔是健康状态,而软弱是亚健康状态或者病态。太极拳运动是健康运动,所以它应该追求松柔状态而非软弱状态。
  而松柔与软弱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力而后者无力。
  至于触之如透空的感觉源自于对来力的消化和转移。与人的肢体的软硬力量的大小无关。如果硬说只有把身体完全放松,彻底不用力才会练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知力,方能引进落空发放自如,那无异于宣称想做大生意首先就得把自己的钱全扔掉先变成一个穷光蛋,否则决不可能发大财一般。如此天方夜谭,只怕是说者自己都难以相信吧!
  
  问: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请问有何作用?道理何在?如何操作?
  答:丹田是下腹部中心位置的泛称,既非一个固定点,也非一个特定的内脏器官。正因为如此,丹田只是习惯上说的一个大致区域,从解剖学上讲丹田并不是具体存在的。
  气沉丹田的气也并非事实上的气,而是指一种自律运动的感觉。人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出入鼻息的气到不了腹部,但是下腹部的运动可以大大加深肺部的呼吸。因此气沉丹田说白了,就是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并不是肺部真的延伸到了脐部以下,而是小腹的形变带来的内脏和身体重心下沉的感觉。
  腹式呼吸可以稍加注意,但不宜过分强调,更不宜刻意追求或长时间保持小腹的下沉和膨胀状态。因为一旦坚持这种非自然的动态,形态就会因此而改变,肚子会一天天地大起来,受腹部的影响,腰部电会一天天地粗起来,再往后,上腹也就会一天天地高起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太极肚”状态。
  对于男人来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肚子越大腰越粗的人越难健康长寿,在营养过剩富贵病多发的时代尤其如此。腹大腰粗与体重超重是形动影随的关系,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猝死等高危病又多发于体重超标的病人。练拳本为健康长寿,一不小心练出个大肚子病秧子,岂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气沉丹田的说法源于古代吐纳导引养生术,古代讲究气沉丹田亦即腹式呼吸,但并不主张腹部放松扩大腹容。在谈到腹式呼吸时,古人主张的是“虚其心、实其腹”,又称作“宽胸实腹”。实,应该是坚实的意思,而腹部的坚实,放松是做不到的,要想做到,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鼓腹,一种是收紧,收紧是肌肉收紧,而不是腹部内吸。
  小腹的下沉和鼓胀会造成腹大腰粗,那么,正确的气沉丹田就应该考虑腹肌收紧的状态。小腹紧凑肚子就不会大,肚子不大腰就不会有赘肉,运动者就可以保持健美的自然形体。
  那么小腹怎样不胀不吸而收紧呢?一是可以从腹平背直的俯卧桩中去体认。二是双手平托在胸前,稍感吃力时,体会那时的腹肌状态。
  有人担心小腹收紧会妨碍腹式呼吸,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小腹收紧后“气沉丹田”的感觉更明显、更实在,一点弊病都没有。
  现代社会世人普遍运动不足、营养过剩,体重超标已成为一科一社会隐患,各种减肥方法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种效果可以真正另人满意。体重一旦长上去,想减下来就很难,所以控制体重应以预防为主。对于腹部有增大倾向的朋友,我建议试一试收腹控制法,方法是一开始走路或平常没事时,就喜欢收敛腹肌,使腹部呈平实状态。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腹部自然就会保持平实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腰围是不会增加的。
  保持腹肌收敛状态做腹式呼吸,是我从亲身实践中验证出的经验。我的体重三十年来没有变化,自信就是运动时候收敛腹肌的效果。如果有人想保持年轻时的体形的话,我建议他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
  
  问:太极拳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它的招牌口号“不以力胜、不以快为”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许多人就是冲这两点奔太极拳而来的,但现实中至今尚无法看到能如此作为的太极高人。请问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对于武术来说,力量和速度是两条腿,这两个支点少了一个,技术和技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既无力量速度又慢,那么他除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死路一条之外,不可能再有别的选择。
  力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力量是万万不行的。你想打到对方发出对方,你的力量就必须大于对方的质量(重量)和定力;你想打伤对方,你的攻击的强度和力度就必须大于对方的承载力。你想不被打倒不被发出,你的定力就必须大于对方的攻击力或者必须化解或分散对方的攻击力。如果你想抗打,你的承载力就必须大于对方的攻击强度。
  这是物理常识,更是武学常识,是科学的结论。任何一个头脑清醒思维正常的人,我想他对此都不会怀疑。在力量和速度起主要作用的武术运动中,不以力胜和以弱胜强的说法等于说小羊可以抵死壮牛、鸡蛋可以敲碎铁蛋,大家想想这可能吗?
  俗话说得好:“百打百破,唯快不破。”一个武者,速度只要够快,就可以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如果速度快于对方数倍,对手连反应都来不及,谈何招架应对?攻击能够得手,一定是对方的应对速度比你慢;攻击未能得手,则一定是对方的应对速度比你快,这一点绝不会错。如果有哪位太极大师硬说慢可以胜快,那么我们不妨和他做一个互动试验,请大师以5分钟80个动作的太极拳标准速度与每秒钟移动7米出七拳的拳击手来一场打斗,以此验证他的高论的正确。如果拳击手一秒七拳竟然攻不破太极大师四秒才能划成的一个圆的防线,那么太极拳的以慢 制快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是大实话。问题是,四秒的一个太极圈真的能圈住拳击的28拳吗?
  我可以肯定它圈不住:当太极速度与拳击速度碰撞时,结果一定是太极大师鼻子眼不分!大师如果还想保住面子的话,那么我敢肯定他会在第一时间内言行不一,放弃他的太极速度。
  和所有的拳一样,太极拳有三种基本练法,那就是刚柔练法、柔缓练法和适中练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演练或表述太极拳的不同形式,柔缓练法只是太极拳的一个选项,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太极拳的唯一练法。柔缓太极作为休闲运动和健身运动来说,其优点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打造搏击实力应对综合格斗,那么在训练有素的“暴力”面前,它就绝对不堪一击。它的物理性状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
  
  问:《太极拳论》上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好像是说软绵绵地出手就能打出穿透力,慢悠悠地呼吸身体就能灵巧得赛活猴,先生相信这种说法吗?如果先生持否定态度,岂不是否定了太极拳的经典理论?
  答:这种说法一如说弹棉花弹出了一个大铁球,吹气泡把天花板顶了个洞,植物人会做鲤鱼打挺、气功师个个都是街舞冠军——你认为存在这种可能吗?
  力的生成是肌肉收缩的结果,力量的大小与肌肉束的半径和肌纤维的强度密切相关。不用力的运动不具增加肌肉束的半径和提高肌纤维的强度的作用,它又怎么可能提供火爆的劲力和坚刚的形体结构呢?
  身体不经过排打就不可能产生抗击力,肢体不经过击打实物练习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强度。所以我敢肯定极柔软的练拳不可能有极坚刚的表现,除了养生之外它不具技击卜的意义。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两句话,我认为坚刚和灵活应该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呢?请大家看看现实:自然界的动物,但凡是身体柔软的,动作都是相当灵活的。例如蛇、松鼠、猴子、猎豹。而人类社会中动作灵活的,则都是身体柔软的,例如小孩子、杂技演员、体操运动员、武术家。
  而动物界的蟾蜍、乌龟、河豚鱼,都是天生的气功大师,它们可谓步履蹒l跚,与灵活无关。而人间的气功师,则无一不是“内练…口气”之后,才可以表演极坚刚的金钟罩铁布衫的。这难道不是柔软能灵活、呼吸致坚刚的证明吗?
  有人会说:古人留下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错误的呢?一定是我们理解错了,一定是我们没有正确领会古人的意思……总之一句话,古人是不会错的,书本是不会错的,锚的只能是我们。
  这种看法很不对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清楚,古人并非事事都对,书上讲的也并不一定都是至理真言。
  我们应该知道,前人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他的看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知识层次上的局限性和观念上的片面性。因此他的言论是他对客观事物的个人理解,只能代表他个人的一家之言,除非经过实践的充分验证,否则并不能认定那就是定理和定律。
  实践结果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如果理论指导不出正确的实践,那么它就一文不值。别一听说是名厨掌勺就认定菜有苦味是我们的舌头出了毛病,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理论和方法的真假、是非、对错、好坏,我们这些以身证道的人才是最好的试金石,促成和造就我们成功的就是真的正确的,导致我们茗而无功的就是假的错误的,只有持这样的客观态度,我们才能从前人的遗著中得到实惠。
  
  问:太极拳经典中多次谈到气,分而观之,似有所指;相互比照,则似乎矛盾。“以0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无微不到”极言气人作用,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则似乎又否认了气的作用,一个篇目即有如此悖论,如我等之辈该何去何从?先生对此可有说法?
  答:篇中所言之气,各有所指,不可只做一科-解释。
  “气以直养而无害”的气,指的是呼吸的气息。气的“直养”,指的是呼吸的方法。直养的“直”,是古代导引术的“息之以踵”的意思,即感到气息直达脚底的意思,用现代语言来讲,就叫匀细绵长的深呼吸。
  “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的气,指的是毛穴流行之气亦即经络传导之气。“全身意在精神”中间少了一个字,应为“全身在意在精神”,“全身”指的是一举一动,包括盘架子和格手。“在意在精神”讲的是思想意识要着力于行为目标和目的,“不在气”即不要考虑气的运行和流注,“在气则滞”是说一旦有意识的去引导或体察气的运行传导时,动作就会相对迟缓,反应就会跟不上形势变化,因为有意识感和层层反馈时,此直觉运动和本能运动就至少慢了一倍。
  打拳在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后动于人,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我认为讲的很对。近年来太极拳界有人教拳一举一动都要循经输气,不知道他如何解决“在气则滞”这个客观问题?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气讲的是“以气催力”的发力技巧,是“哼哈二气”的气。根据常识,这句话有两处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少气者无力,有气者纯刚。”少气无力是挂在世人嘴边的话,不用多讲人人都明白,而“有气者纯刚”,则非圈里人不能理解。“有气纯刚”的意思是说能做到以气催力的人可以发出极其强劲的力,此力极具杀伤力。那么以气催力是怎样的情形呢?据我所知有三种,一种是喷气发声,此功夫多为少林功夫练习者采用;一种是不喷气发声,此方式多见于内壮抗打功练习者三种方式表象稍有不同,但其关于“内转呼吸”的要求则是一致的,“无气者纯刚”,就是“内练一口气”的表现。
  不知坚持“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的人,对他的经典作何解释?
  
  问:太极拳主张力由脊发,但又要求“中正安适(舒)、不偏不倚”,始终保持笔杆一样的姿势,请问身如立碑,力何由脊发?
  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讲的是力由脊发的预备状态,中正安舒使脊椎很自然地上下垂直,支撑八面是保持不定向支持力而非松散状态。“发动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估计是当年武术界也和现在一样,有人主张对争式发力,主张发力时前后手对争。太极拳前辈强调这一点,说明太极拳的发力不是对争式发力。
  那么力怎么由脊而发呢?古今太极拳书上都没有讲具体的训练方式,也没见大师对谁具体指导过,想必这绝对是太极拳的最高机密,若非万不得已万万不可能轻传的缘故吧!
  太极真传的力由脊发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我拥有自己开发的,有自主产权的脊椎发力的全套技术,凡是接触过学习过这种发力方法的人都说效果很不错,保不定太极拳祖传的力由脊而发的模式也是同样的工艺流程也未可知,只不过还没有相互印证罢了,在此,我希望拥有太极拳力由脊发技术资料的同仁不吝赐教,也好好让在下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为了抛砖引玉,现仅以平发力为例将我的脊椎发力的模式公开如下:   1 双脚左右间开两脚长的距离,身体正直,横步站立。
  2 左掌悬置胸前,掌心向上;右掌贴在胸前,掌心向下。两掌上下相对。
  3 头部和臀部不动,身段以右手所处位置为凸凹点,像摇钻杆一样做水平的圆运动。此时随着身体的平圆运动,右手自然在左手上方划同样的平圆,手法轨迹正确,即说明身段的运动正确。
  4 平圆一秒钟一个,务至极熟。
  5 快速练习,一秒钟至少划了三个圆,五个更好。坚持不停连做三十个以上为佳。
  6 变矩练习,即一个大圆一个小圆交替着做,连接要圆滑流畅,务使极熟。
  7 强化变矩练习,动作为一个小圆圆连着一个前后狭窄左右拉长的大扁圆,做熟。
  8 切换练习,要求在少半秒的时间内,从静止状态开始,完成小圆圆大扁圆小圆圆的连续动作并回归静止——这就是脊椎发力的核心动作。整个过程为1080度的三重圆,其中540度为发力过程,540度为回归过程,力量在1080度三重圆的540度阶段切换出最大的功率。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问:如今的太极拳流派众多,异彩纷呈,请问哪家为太极正宗?学哪一家最为有益?太极拳有大架小架快架慢架,请问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架?
  答:不是别人说最好的就适合自己,要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学太极拳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目的决定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我个人认为,取向于应对暴力的人,学习陈氏太极拳为好;取向于休闲养生的人,学习杨氏太极拳为宜;而有意参加比赛的人,则应该选择他想参与的规定套路。
  早年学习小架的人,我建议中年以后转练中架,老年以后转练大架。早年练快架的人,我建议中老年时放慢练拳速度。
  早年练慢架的人,中年以后最好不转型改练中小架,中老年的学习太极拳的,最好学习大架慢练。
  近年来不断有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因膝关节病变就医骨科医院,因此有多名医生认为中老年人不宜打太极拳,当然不能说没有他的道理,但应该说他们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其实老年人练太极拳只要不过于强调动作规范,不做吃力的深蹲弯曲动作,不过于强调双脚分虚实,做弓步时膝关节部弯曲不小于130度,只管随意顺势手舞足蹈,膝关节损伤就不会发生。
  对于太极拳,我相信存在真传,但无所谓正家。为什么?因为太极拳问世一百多年来,其功法理论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后世视为规矩准绳,这应该就是太极真传。
  但是一百多年来,太极拳的形象风格和组合方式却一直在变,每一个练习者事实都在对太极真传进行着个性化的演绎和加工,一如一首歌不同人唱出了不同的音色,原本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当太极祖源陈家沟的太极拳都不止一两种时,妄言某某太极拳是太极正宗,某某人是太极正宗传人,即使称不上无知也可以称之为不智。
  没有一个人不在太极拳的修正中融入了个人的因素,即使复制也免不了内在的实质的差异,所以对于太极拳来说,事实上不存在正宗,正宗永远留在了宗师的时代,正宗无法传承。
  
  问:推手是太极拳的标志性技术,也被一些人视为武学的高级功夫,认为练好就会有感应、无点不弹、全身透空、来力不入、收放自如、当者力摧……先生怎样看待太极推手?
  答:太极拳作为一个独立拳种,其学术功能应该是全方位的和全能的,而不应该是局部的片面的。太极拳三十七个基本式中既有拳法也有腿法,并不只有推手一种形式。
  武术攻防有两种得手形式,一种叫接手攻击,一种叫不接手攻击。缠斗招架属于前者,拳打脚踢属于后者,推手属于前者。
  推手可以做接手攻击的得手技术练习,但推手无法替代更不用说取代全方位不接手攻击。在同等条件下,推绝对应付不了踢打。
  推手应用的是感知力,感知力成就甚难,所以推手没有十年八年的纯功别想在实战中派上用场。打击应用的是认知力,认知力与生俱来,学会发力后立刻就能派上用场。对于实用武术来说,结果是第一位的,方式是第二位的,大敌当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此标准看太极,那么推手可以说是复杂的精巧的,但远远谈不上高级。
  世人痴迷于太极推手主要是惑于它的不以力胜不以快为四两拨千斤以巧制人,而疏忽了推手成就的困难和实用的局限性,自己在强者的快速攻击之下的一筹莫展,还一味瞧不起他人的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的不武行为,这是标准的小聪明大糊涂,是标准的本末倒置。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形式应该服从效果,而不是效果服从于形式。
  很大程度上讲,太极推手的主要价值在休闲养生方面,至于对敌,它派不上大用场。否则的话,散打摔跤柔道运动员早改练太极了,拳击运动员也早被推手“面”了。
  接手攻击是一个选项,你可以偏爱它,但不可以迷信它,否则,在信奉千斤压四面并且在拳脚既重又快的嚣张对手面前,你会输得很难看。
其他文献
通过对阜新市的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建立了大气污染的浓度模型;给出了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污染浓度的计算结果;同时,对阜新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出阜新市环境质量浓度指数并
人的脐部也是一个穴位,名神阙。脐疗法是利用脐部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吸收等特点,以及神阙穴通过所属经脉与十二经及奇经八脉互相联系,通过经络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医疗资金的不断投入,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做好医院的价格和资产管理
一、拥挫带还枪    1 带还枪  (1)持枪式:甲(左,李长深,下同)乙(右,龚荣弟,下同)双方持枪站立,乙方抬枪直刺甲方(图1)。  (2)带还枪:甲方持枪,待乙方抬枪微动之时,甲方持枪用“带还”枪法破坏乙方直刺(图2)。  (3)进扎枪:甲方顺势进扎枪(图3)。    2 拥挫枪  (1)甲乙双方持枪站立,乙方抬枪直刺甲方(图4)。  (2)甲方持枪,待乙方抬枪微动之时,甲方持枪用“拥挫”枪
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涉及的数据量大,数据分散,评价标准多,分析模型多.现有的基于数据库系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系统面向的对象单一,分析功能弱.数据仓库系统可以把分散的数据经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的学术生态面临诸多问题:研究生学术心态浮躁,创新能力不强,学术失范现象频发。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从研究生及影响研究生学术生态的环境因子两个层面,分析了
笔者自幼爱好武术,自1989年系统学习了少林拳、查拳、拷子捶、少林名家杨秀山传授的老八极拳,实战技法,打斗技巧。于2002年夏天学习八极拳大师吴秀峰先生所创新的吴氏八极拳。本人才疏学浅,在修炼八极拳过程中有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现在八极拳界内部有个约定成规的说法,把八极拳名师吴秀峰先生经过改革创新的八极拳称之为“新八极”或“软八极”,而把老八极视为正统,对新八极套路有过多的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为各种脊柱疼痛所累。美国脊椎纠正协会统计表明,30岁以上成年人约1/3出现脊椎退化现象,每年约有540万人被脊柱疾病所困扰。4月14日,出
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的灰色平均关联度可能出现的关联度和实际的贴近程度不一致的缺陷。通过引入欧几里德贴近度,建立欧几里德贴近度-灰色关联复合模型,解决
真正的中华武术必须有中华民族固有的易学、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和孔孟思想等高深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多学科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华武术的整体文化。世界上只有真正的中华武术可武医结合地解读人的生命规律。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武术之本,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练中华武术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的智、仁、勇、能,这是一项人体工程,工程必然要有思维依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