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重要途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工程建设实施16年来,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天保工程; 森林管护;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7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和了解森林管护实施的情况,研究探讨雷公山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充分发挥雷公山作为黔东南州的“生态源”和“江河源”的重要基础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保护和管理好雷公山的森林资源,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加强森林管护工作,把工程建设推向深入。雷公山保护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工程建设实施16年来,我们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1.1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依靠力量。森林在改善生态的作用有几个方面: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抵御风沙灾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和水质;促进降雨。
1.2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森林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缓解“温室效应”。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平均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保持物种多样性。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储存库,被誉为“物种之家”,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为未来储备能源。
1.3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主要表现在:提供木材;提供工业原料和食(药)用品;促进森林旅游的开展。
1.4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森林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例如一些贫穷和偏远的国家,甚至把林业作为一项主要产业来抓,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收入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自然的主体是森林,所以离开了森林作为依托,生态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改善人居环境。森林是现代人居环境的要素之一,是提升人们生活消费品位的重要途径。
2森林资源管护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1林业资源现状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16875亩(含实验场九十九工区)。林业用地面积达678427亩,占总面积的94.6%。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达532162亩;疏林地达26359亩;灌木林地面积达96350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8601亩;宜林荒山面积(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14955亩。根据《黔东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管护对象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共637113亩,面积分别为:有林地面积达532162亩;灌木林地面积达96350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8601亩。按权属:国有林面积达126163亩,集体林面积达510950亩。
2.2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确定实施原则。根据保护区森林资源分布、交通情况和地理条件等,分别采取适宜的资源管护方式,对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地方,实行封山设卡管护;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林农交错的地区,采取划分责任区,聘请专(兼)职人员承包管护。
认真落实管护对象和任务,明确区域,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局、站(场)、管理片区(工区、村组)、个人四级管护网络。根据《黔东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认真确定和落实管护对象和实施范围。通过层层分解管护目标、任务、责任和确定素质较高的村级专职管护人员以及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书,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形成了以管理局为第一级、站(场)为第二级、管理片区为第三级、片区管护人员为第四级的管护网络,真正把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和山头地块。
建立健全管护措施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管护人员的监管。根据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有关要求,相继制定了“巡山护林登记卡”、“巡山护林检查表”、“森林管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及考核标准”、“天保工程风险抵押金实施方案”等制度措施,对管护人员在日常的森林管护中进行监督和工作评价,使森林资源管护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严把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根据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工作要求,建立了每月管理片区自查、每季度管理站(场)复查、每半年管理局检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并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以及每月按要求上报的巡山日志等,来评定护林效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程健康实施。工程实施以来,成立了以局长、副局长为首的工程领导小组,各站(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这样自上而下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强有力的工程管理人员队伍,落实目标责任。
2.3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的11个乡(镇)44个行政村(工区),122个村民小组,2683户,1.22万人。
保护区自实施森林管护工作以来,工程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实行森林管护以来,区内杜绝了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以及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程建设的实施,使社区群众逐渐转变了用钱、吃饭靠砍树的传统思想观念,自觉地加入到森林资源管护之中,积极探索其他生态经济型增收路子,大力打造特色经济产业链。例如区内方祥乡的一些村的农户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种植折耳根和中药材等,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土地的产出;四是初步实现了由部门管护转变为社会管护。森林资源管护离不开社区群众,工程建设的实施,广大社区群众积极投身其中,通过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森林资源管护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富有了生机活力,形成了一种人人关心森林资源管护、人人参与森林资源管护的良好局面;五是实现了区内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大目标的同步增长,使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3 对今后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3.1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工程建设
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区内广大群众的利益。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要逐步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式参与转变,让社区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惠,提高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对聘请的村级专职护林员要逐步推行,由本人书面申请或村民代表大会推荐,经村核查,管理站(场)汇同乡(镇)政府审查和考核,报管理局审批的程序进行聘任,以此来确定素质较高的护林员;二是对护林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搞一刀切,同一标准,要按管护区域的工作难易、人为活动频繁、地形等自然要素综合考虑,分片区、分村制定合理的工资报酬,让护林人员按劳取酬,领取不同的管护费用,这样才能把加强群策群力、以人为本贯穿于工程建设实施的自始自终,体现在工程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力度。
3.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健全管护网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管护体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森林管护的工作,尤其在森林防火期,表现更为突出。如何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职能,增强村委会的责任和提高护林的成效,达到承上启下和上下联动的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武部的职能,调动其属下基干民兵作用。在乡(镇)建立森林管护民兵营,在村建立森林管护民兵连或队等多种机构。基于以上思考原点,如何健全管护网络,不管在森林防火期和日常的森林管护,保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应采取三种管护体制和四种管护形式。三级管护体制含有一种管护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森林防火期聘请临时护林员,合同签订为:局——站——乡(镇)人武部;四级管护体制采取两种管护形式,第一种管护形式的合同签订为:局——站(场)——片——个人。第二种管护形式合同签订顺序和第一种相同,区别在于村级护林员采取向社会招聘上岗,跨区域,达到白天是护林员,晚上是林区治安员,一岗两责。五级管护体制有一种管护形式,合同签订为局——站(场)——片——村——个人。
3.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提高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
管理工作是森林管护的生命线,管理出效益、管理保质量,要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规范护林人员的工作实践;二是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森林管护;三是继续完善现有的检查验收制度,评定护林效果;四是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组,明查暗访,出现问题及时查处和解决;五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特别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室)负责人联系站(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落实制度,真正把站(场)负责人为保护森林资源第一责任人和科(室)负责人联系站(场)为保护森林资源主要责任人的规定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作者简介:李莉,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
通讯作者:潘成坤,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
关键词:天保工程; 森林管护;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7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和了解森林管护实施的情况,研究探讨雷公山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充分发挥雷公山作为黔东南州的“生态源”和“江河源”的重要基础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保护和管理好雷公山的森林资源,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加强森林管护工作,把工程建设推向深入。雷公山保护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工程建设实施16年来,我们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1.1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依靠力量。森林在改善生态的作用有几个方面: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抵御风沙灾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和水质;促进降雨。
1.2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森林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缓解“温室效应”。据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平均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保持物种多样性。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储存库,被誉为“物种之家”,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为未来储备能源。
1.3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主要表现在:提供木材;提供工业原料和食(药)用品;促进森林旅游的开展。
1.4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森林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例如一些贫穷和偏远的国家,甚至把林业作为一项主要产业来抓,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收入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自然的主体是森林,所以离开了森林作为依托,生态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改善人居环境。森林是现代人居环境的要素之一,是提升人们生活消费品位的重要途径。
2森林资源管护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1林业资源现状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16875亩(含实验场九十九工区)。林业用地面积达678427亩,占总面积的94.6%。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达532162亩;疏林地达26359亩;灌木林地面积达96350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8601亩;宜林荒山面积(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14955亩。根据《黔东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管护对象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共637113亩,面积分别为:有林地面积达532162亩;灌木林地面积达96350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8601亩。按权属:国有林面积达126163亩,集体林面积达510950亩。
2.2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确定实施原则。根据保护区森林资源分布、交通情况和地理条件等,分别采取适宜的资源管护方式,对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地方,实行封山设卡管护;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林农交错的地区,采取划分责任区,聘请专(兼)职人员承包管护。
认真落实管护对象和任务,明确区域,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局、站(场)、管理片区(工区、村组)、个人四级管护网络。根据《黔东南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认真确定和落实管护对象和实施范围。通过层层分解管护目标、任务、责任和确定素质较高的村级专职管护人员以及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书,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形成了以管理局为第一级、站(场)为第二级、管理片区为第三级、片区管护人员为第四级的管护网络,真正把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和山头地块。
建立健全管护措施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管护人员的监管。根据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有关要求,相继制定了“巡山护林登记卡”、“巡山护林检查表”、“森林管护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及考核标准”、“天保工程风险抵押金实施方案”等制度措施,对管护人员在日常的森林管护中进行监督和工作评价,使森林资源管护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严把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根据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工作要求,建立了每月管理片区自查、每季度管理站(场)复查、每半年管理局检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并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标准和方法以及每月按要求上报的巡山日志等,来评定护林效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程健康实施。工程实施以来,成立了以局长、副局长为首的工程领导小组,各站(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这样自上而下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强有力的工程管理人员队伍,落实目标责任。
2.3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的11个乡(镇)44个行政村(工区),122个村民小组,2683户,1.22万人。
保护区自实施森林管护工作以来,工程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实行森林管护以来,区内杜绝了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以及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程建设的实施,使社区群众逐渐转变了用钱、吃饭靠砍树的传统思想观念,自觉地加入到森林资源管护之中,积极探索其他生态经济型增收路子,大力打造特色经济产业链。例如区内方祥乡的一些村的农户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种植折耳根和中药材等,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土地的产出;四是初步实现了由部门管护转变为社会管护。森林资源管护离不开社区群众,工程建设的实施,广大社区群众积极投身其中,通过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森林资源管护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富有了生机活力,形成了一种人人关心森林资源管护、人人参与森林资源管护的良好局面;五是实现了区内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大目标的同步增长,使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3 对今后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3.1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工程建设
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区内广大群众的利益。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要逐步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式参与转变,让社区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惠,提高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对聘请的村级专职护林员要逐步推行,由本人书面申请或村民代表大会推荐,经村核查,管理站(场)汇同乡(镇)政府审查和考核,报管理局审批的程序进行聘任,以此来确定素质较高的护林员;二是对护林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搞一刀切,同一标准,要按管护区域的工作难易、人为活动频繁、地形等自然要素综合考虑,分片区、分村制定合理的工资报酬,让护林人员按劳取酬,领取不同的管护费用,这样才能把加强群策群力、以人为本贯穿于工程建设实施的自始自终,体现在工程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力度。
3.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健全管护网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管护体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森林管护的工作,尤其在森林防火期,表现更为突出。如何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职能,增强村委会的责任和提高护林的成效,达到承上启下和上下联动的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武部的职能,调动其属下基干民兵作用。在乡(镇)建立森林管护民兵营,在村建立森林管护民兵连或队等多种机构。基于以上思考原点,如何健全管护网络,不管在森林防火期和日常的森林管护,保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应采取三种管护体制和四种管护形式。三级管护体制含有一种管护形式,主要针对的是森林防火期聘请临时护林员,合同签订为:局——站——乡(镇)人武部;四级管护体制采取两种管护形式,第一种管护形式的合同签订为:局——站(场)——片——个人。第二种管护形式合同签订顺序和第一种相同,区别在于村级护林员采取向社会招聘上岗,跨区域,达到白天是护林员,晚上是林区治安员,一岗两责。五级管护体制有一种管护形式,合同签订为局——站(场)——片——村——个人。
3.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提高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
管理工作是森林管护的生命线,管理出效益、管理保质量,要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规范护林人员的工作实践;二是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森林管护;三是继续完善现有的检查验收制度,评定护林效果;四是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组,明查暗访,出现问题及时查处和解决;五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特别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室)负责人联系站(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落实制度,真正把站(场)负责人为保护森林资源第一责任人和科(室)负责人联系站(场)为保护森林资源主要责任人的规定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作者简介:李莉,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
通讯作者:潘成坤,本科学历,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