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刚组建的小家庭,因一次变故而面临终结。已怀有身孕的妻子说:“我坚决离婚。不管这辈子怎么活,我都自己活。”
1949年9月,17岁的张得蒂收到国立北平艺专的录取通知书,从济南来到北京上学。不久,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她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
张得蒂入学时,正值除旧布新的年代。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美术教育的职责与义务》一文中提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美术教育,要打破过去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美术工作者。随后,全国所有美术院校取消了专业设置,转而培养全能型人才。
1950年10月1日,天安门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阅兵和集会。首都10万群众参加游行。二年级大学生张得蒂走在文艺大军方阵的第一排。
张得蒂觉得很光荣。文艺大军方阵由电影、戏剧、音乐等文化艺术团体组成,通过天安门时边表演边接受检阅。美术学院师生因为不会表演,作为仪仗队,走在文艺大军的最前方。
集会结束后,张得蒂和其他几个参加游行的雕塑系女生穿着配发的游行服装,合影留念。
国庆节前夕,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出现了女劳模的身影,拖拉机手梁军、火车司机田桂英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在妇女翻身的年代里,许多曾经由男性主宰的行业出现了女性。还没有多少作品的张得蒂和同班女生们也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这让她们倍感自豪。
为了争当“铁姑娘”,张得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操场上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1951年,北京市政府模仿苏联,建立“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此时,雕塑系要求男女同学都要通过“劳卫制”的等级测试。
张得蒂和同学们积极练习翻越板障、通过独木桥、走荡木等项目。学院还特别给雕塑系安装了一个高大的秋千架,要求荡秋千时一定要荡平了。
张得蒂这个活跃在操场上的假小子,引起不少男同学的注意。她上房爬树逮知了,捉蟋蟀,像个男孩子。她活泼、顽皮、洒脱、开放的性格,招来一些男同学的喜欢。
张润垲是张得蒂雕塑系的同班同学,也是她的众多追求者之一。
张润垲说,据我知道有好几位都在追求她,有几个留学生也喜欢她。
张得蒂说,他觉得我挺好。说我好像做什么都无所谓,说我的字写得那么大,一张纸写不了几个字,看着都觉得痛快。
在众多追求者中,张得蒂选择比自己小两岁的张润垲,开始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
张润垲回忆那段初恋时光:那时学校管得挺严,像管小学生似的。上晚自习时,我们俩的桌子离得很近,离得近好呼应。下晚自习后,有一点时间也要接触接触。冬季的星期日,我们一起到北海画油画。因为冻脚,我将棉手套套在她脚上,一块儿画雪景。
研究生毕业时,中央美术学院组建了雕塑研究所。张得蒂这届毕业生全都留校,被分配到研究所里工作。
1956年9月6日,张得蒂和张润垲登记结婚,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集体婚礼。
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老院长江丰以及苏联专家也来参加喜庆而隆重的婚礼。多年之后,许多同学还记得这次婚礼。
张得蒂请来摄影师拍下结婚照。照片中,夫妻俩身后的一间平房,是他们最初的家,房间面积将近9平方米。张得蒂和丈夫开始了新生活。
张得蒂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生活挺简单的。学校发给他们一张床、一个小桌、两把椅子。他们买了几块编织草席,铺在地上,挂在墙上,显得美丽甚至豪华。
张得蒂和张润垲结婚半年后,雕塑研究所得到指示,要求在教职员工中按比例选出一些人重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张得蒂被停止工作,下放到郊区的双桥农场劳动。
张得蒂记得那次下放的指标是50个人,最后定了49人。
张润垲说,49人这个数好像不大,可是全校师生一共才200多人。后来又补上一个,要凑齐50人。文化部不批,说你们够了,因为上边规定的下放比例是3%。雕塑创作室一共27个人,就去了8个。
原本性格开朗、人缘很好的张得蒂,突然发现同事、邻居对她的态度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身份的转变,使张得蒂陷入孤立的境地。
一些很熟悉的人也不敢和张得蒂说话,怕划不清界限。有些妇女在楼门口坐着聊天,一看见张得蒂走过来,赶紧起身回家。因为大家怕被说成划不清界限,有些同学同情张得蒂,但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
由于下放劳动,张得蒂的收入没了保障。工资停发,每月只发18元生活费,这使张得蒂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那时,张润垲的弟弟、妹妹还都很小。他们结婚的时候,他的三个弟妹,一个6岁、一个10岁、一个13岁。他的爸爸妈妈收入低,原先做布鞋,后来卖炸糕,生活很拮据。小俩口要给家里寄钱。张得蒂一月才18元,要给家里15元,生活很艰难。
这种生活状况对张得蒂影响更大,以前那个上房爬树,光着脚丫儿逮蛐蛐儿的女孩儿,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使张得蒂颇为困扰的不止收入减少带来的拮据,更让她不安的是家庭可能面临着解体。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不少人被打成右派,夫妻迫于政治压力而离婚。
因为被打成右派,精神打击太大,和张得蒂同时结婚的一个女同学神经失常了。
经过反复权衡和思考,张得蒂觉得她不能连累他一辈子,张得蒂向丈夫提出了离婚。她说,咱们离婚得了,你再找一个,找一个成份好的。
张润垲坚决不同意离婚。他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很明白。你不反党,你不是右派。绝对不许再提离婚俩字,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张得蒂与丈夫在离婚问题上正僵持不下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虽然张润垲不同意离婚,可是张得蒂还是想着必须离婚。她觉得绝不能连累他,有了孩子就更麻烦了,将来孩子怎么办?张得蒂说不管这辈子怎么活,我自己活,我宁可自己受罪,绝对不能连累别人。
张得蒂十分痛苦,她很珍惜他们的感情,珍惜这段婚姻。可是又想到若生下这个孩子,将来孩子的一辈子怎么办?
没有跟丈夫商量,张得蒂有了自己的决定,她想到堕胎。但她不敢吃药,怕一旦让别人知道,上纲上线,说她堕胎是对社会不满,对抗社会。
张得蒂想到有人不小心摔一跤就流产了。她就从架子、雕塑台往下跳,让两个脚跟先着地,对身体的震动大一些。但是不管怎么跳,怎么折腾,胎儿就是掉不了。
1958年10月1日,天安门照例举行国庆游行,张得蒂已没有资格参加。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文化宣传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大 跃进”服务。专业美术工作者要为这次运动创作宣传画。张得蒂被美院从农场暂时调回,参加雕塑创作。
此时,张得蒂已怀孕四个月,日渐臃肿的身材已无法掩饰。腹中孩子生命力顽强,用尽各种办法,她也没能将孩子打掉。
张润垲劝妻子:既然有了孩子,咱们再难也得把孩子生下来带大啊。
丈夫的态度让张得蒂改变了当初的决定,她开始为新生命的诞生做准备。
直到临近预产期,张得蒂才休息。因为产假一共56天,要是产前休息了10天,产后只能休息40多天,谁也舍不得产前休假。
在雕塑现场,张得蒂没有资格参与核心创作。她的任务是砸泥坯,每天要砸几百公斤重的黄泥。
一天,张得蒂正在雕塑架子上面上大泥的时候,肚子忽然疼得不得了,赶快往下爬,就好像马上要生出来似的。张润垲用他那辆破自行车驮着张得蒂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护士说快,俩护士架着张得蒂往产房跑,放到产床上,却怎么也生不出来,张得蒂就昏过去了。
当她醒来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因为她昏倒不能自主生产,孩子是被产钳夹出来的,孩子的眼眶上从此留下一道疤痕。
张得蒂觉得儿子张天蔚的性格天生就有忧郁的成分,她从孩子小时候就能感觉得到。
这个险些被妈妈放弃的孩子,在最初的十来年里,并不知道妈妈在接受劳动改造的身份。初中时,学校拒绝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申请。老师让他从自己的家庭背景中找原因。
张得蒂和丈夫已准备着这一天,他们十分担心,什么时候跟孩子说?怎么对孩子说?有些情况跟他们相似的家庭,一旦孩子知道父母是右派,就要和家庭、父母脱离关系,甚至离家出走。所以他们夫妇俩提心吊胆,忐忐忑忑,不知如何对孩子说。
张得蒂不敢正面和孩子谈。一天,她说蔚蔚,咱们娘俩躺在床上,妈妈跟你说……。她吭吭唧唧,紧张极了,终于胆战心惊地把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孩子躺了一会儿说,也无所谓吧。张得蒂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张得蒂为正在青春期的儿子张天蔚创作了一个雕像。作品的名字叫《儿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疑问》,但张得蒂知道,孩子始终是相信母亲的。
直到多年后,张天蔚才知道他出生时这段曲折经历。这时,他已经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张得蒂的事业也迎来高潮,很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1949年9月,17岁的张得蒂收到国立北平艺专的录取通知书,从济南来到北京上学。不久,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她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
张得蒂入学时,正值除旧布新的年代。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美术教育的职责与义务》一文中提出: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美术教育,要打破过去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美术工作者。随后,全国所有美术院校取消了专业设置,转而培养全能型人才。
1950年10月1日,天安门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阅兵和集会。首都10万群众参加游行。二年级大学生张得蒂走在文艺大军方阵的第一排。
张得蒂觉得很光荣。文艺大军方阵由电影、戏剧、音乐等文化艺术团体组成,通过天安门时边表演边接受检阅。美术学院师生因为不会表演,作为仪仗队,走在文艺大军的最前方。
集会结束后,张得蒂和其他几个参加游行的雕塑系女生穿着配发的游行服装,合影留念。
国庆节前夕,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出现了女劳模的身影,拖拉机手梁军、火车司机田桂英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在妇女翻身的年代里,许多曾经由男性主宰的行业出现了女性。还没有多少作品的张得蒂和同班女生们也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这让她们倍感自豪。
为了争当“铁姑娘”,张得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操场上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1951年,北京市政府模仿苏联,建立“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体育锻炼标准。“劳卫制”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此时,雕塑系要求男女同学都要通过“劳卫制”的等级测试。
张得蒂和同学们积极练习翻越板障、通过独木桥、走荡木等项目。学院还特别给雕塑系安装了一个高大的秋千架,要求荡秋千时一定要荡平了。
张得蒂这个活跃在操场上的假小子,引起不少男同学的注意。她上房爬树逮知了,捉蟋蟀,像个男孩子。她活泼、顽皮、洒脱、开放的性格,招来一些男同学的喜欢。
张润垲是张得蒂雕塑系的同班同学,也是她的众多追求者之一。
张润垲说,据我知道有好几位都在追求她,有几个留学生也喜欢她。
张得蒂说,他觉得我挺好。说我好像做什么都无所谓,说我的字写得那么大,一张纸写不了几个字,看着都觉得痛快。
在众多追求者中,张得蒂选择比自己小两岁的张润垲,开始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
张润垲回忆那段初恋时光:那时学校管得挺严,像管小学生似的。上晚自习时,我们俩的桌子离得很近,离得近好呼应。下晚自习后,有一点时间也要接触接触。冬季的星期日,我们一起到北海画油画。因为冻脚,我将棉手套套在她脚上,一块儿画雪景。
研究生毕业时,中央美术学院组建了雕塑研究所。张得蒂这届毕业生全都留校,被分配到研究所里工作。
1956年9月6日,张得蒂和张润垲登记结婚,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集体婚礼。
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老院长江丰以及苏联专家也来参加喜庆而隆重的婚礼。多年之后,许多同学还记得这次婚礼。
张得蒂请来摄影师拍下结婚照。照片中,夫妻俩身后的一间平房,是他们最初的家,房间面积将近9平方米。张得蒂和丈夫开始了新生活。
张得蒂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生活挺简单的。学校发给他们一张床、一个小桌、两把椅子。他们买了几块编织草席,铺在地上,挂在墙上,显得美丽甚至豪华。
张得蒂和张润垲结婚半年后,雕塑研究所得到指示,要求在教职员工中按比例选出一些人重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张得蒂被停止工作,下放到郊区的双桥农场劳动。
张得蒂记得那次下放的指标是50个人,最后定了49人。
张润垲说,49人这个数好像不大,可是全校师生一共才200多人。后来又补上一个,要凑齐50人。文化部不批,说你们够了,因为上边规定的下放比例是3%。雕塑创作室一共27个人,就去了8个。
原本性格开朗、人缘很好的张得蒂,突然发现同事、邻居对她的态度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身份的转变,使张得蒂陷入孤立的境地。
一些很熟悉的人也不敢和张得蒂说话,怕划不清界限。有些妇女在楼门口坐着聊天,一看见张得蒂走过来,赶紧起身回家。因为大家怕被说成划不清界限,有些同学同情张得蒂,但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
由于下放劳动,张得蒂的收入没了保障。工资停发,每月只发18元生活费,这使张得蒂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那时,张润垲的弟弟、妹妹还都很小。他们结婚的时候,他的三个弟妹,一个6岁、一个10岁、一个13岁。他的爸爸妈妈收入低,原先做布鞋,后来卖炸糕,生活很拮据。小俩口要给家里寄钱。张得蒂一月才18元,要给家里15元,生活很艰难。
这种生活状况对张得蒂影响更大,以前那个上房爬树,光着脚丫儿逮蛐蛐儿的女孩儿,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使张得蒂颇为困扰的不止收入减少带来的拮据,更让她不安的是家庭可能面临着解体。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不少人被打成右派,夫妻迫于政治压力而离婚。
因为被打成右派,精神打击太大,和张得蒂同时结婚的一个女同学神经失常了。
经过反复权衡和思考,张得蒂觉得她不能连累他一辈子,张得蒂向丈夫提出了离婚。她说,咱们离婚得了,你再找一个,找一个成份好的。
张润垲坚决不同意离婚。他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很明白。你不反党,你不是右派。绝对不许再提离婚俩字,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张得蒂与丈夫在离婚问题上正僵持不下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虽然张润垲不同意离婚,可是张得蒂还是想着必须离婚。她觉得绝不能连累他,有了孩子就更麻烦了,将来孩子怎么办?张得蒂说不管这辈子怎么活,我自己活,我宁可自己受罪,绝对不能连累别人。
张得蒂十分痛苦,她很珍惜他们的感情,珍惜这段婚姻。可是又想到若生下这个孩子,将来孩子的一辈子怎么办?
没有跟丈夫商量,张得蒂有了自己的决定,她想到堕胎。但她不敢吃药,怕一旦让别人知道,上纲上线,说她堕胎是对社会不满,对抗社会。
张得蒂想到有人不小心摔一跤就流产了。她就从架子、雕塑台往下跳,让两个脚跟先着地,对身体的震动大一些。但是不管怎么跳,怎么折腾,胎儿就是掉不了。
1958年10月1日,天安门照例举行国庆游行,张得蒂已没有资格参加。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文化宣传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大 跃进”服务。专业美术工作者要为这次运动创作宣传画。张得蒂被美院从农场暂时调回,参加雕塑创作。
此时,张得蒂已怀孕四个月,日渐臃肿的身材已无法掩饰。腹中孩子生命力顽强,用尽各种办法,她也没能将孩子打掉。
张润垲劝妻子:既然有了孩子,咱们再难也得把孩子生下来带大啊。
丈夫的态度让张得蒂改变了当初的决定,她开始为新生命的诞生做准备。
直到临近预产期,张得蒂才休息。因为产假一共56天,要是产前休息了10天,产后只能休息40多天,谁也舍不得产前休假。
在雕塑现场,张得蒂没有资格参与核心创作。她的任务是砸泥坯,每天要砸几百公斤重的黄泥。
一天,张得蒂正在雕塑架子上面上大泥的时候,肚子忽然疼得不得了,赶快往下爬,就好像马上要生出来似的。张润垲用他那辆破自行车驮着张得蒂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护士说快,俩护士架着张得蒂往产房跑,放到产床上,却怎么也生不出来,张得蒂就昏过去了。
当她醒来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因为她昏倒不能自主生产,孩子是被产钳夹出来的,孩子的眼眶上从此留下一道疤痕。
张得蒂觉得儿子张天蔚的性格天生就有忧郁的成分,她从孩子小时候就能感觉得到。
这个险些被妈妈放弃的孩子,在最初的十来年里,并不知道妈妈在接受劳动改造的身份。初中时,学校拒绝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申请。老师让他从自己的家庭背景中找原因。
张得蒂和丈夫已准备着这一天,他们十分担心,什么时候跟孩子说?怎么对孩子说?有些情况跟他们相似的家庭,一旦孩子知道父母是右派,就要和家庭、父母脱离关系,甚至离家出走。所以他们夫妇俩提心吊胆,忐忐忑忑,不知如何对孩子说。
张得蒂不敢正面和孩子谈。一天,她说蔚蔚,咱们娘俩躺在床上,妈妈跟你说……。她吭吭唧唧,紧张极了,终于胆战心惊地把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孩子躺了一会儿说,也无所谓吧。张得蒂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张得蒂为正在青春期的儿子张天蔚创作了一个雕像。作品的名字叫《儿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疑问》,但张得蒂知道,孩子始终是相信母亲的。
直到多年后,张天蔚才知道他出生时这段曲折经历。这时,他已经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张得蒂的事业也迎来高潮,很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