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专门设置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换个形式做题”,它需要打破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素材
“数学只有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因此以生活实际作为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题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解放儿童,引导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例如椅子,这是一件常见的生活品,学生对它拥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椅子?排座位是按高矮个子排吗?这类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等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研究这些问题,必将引发学生更多的研究兴趣。
二、选择数学角度开展研究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选择数学角度展开研究活动。
活动参与者需要在综合应用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寻找实践活动的前进路径。教师应创设自由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充分激发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个性化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思辨素材。
在“椅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们小组测量了哪些数据?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
生1:我们小组测量了大腿的长度、小腿的长度、身高,还有腰围。
生2:不需要测量身高。
生1:是的,我们后来也发现身高这个数据作用不大。
生3:量的腰围也没用,因为只有后背部分才靠在椅子上。
师:想一想,哪些数据是需要测量的?应该怎样测量?
生4:大腿的长度可以确定椅子的深度是多少,小腿的长度可以确定椅子有多高,这些数据需要测量。
师:你们是怎样测量小腿的长度的?
生5:从地面测量到膝盖。
生6:我认为坐着测量比较准确,不能量到腿上面去,只要测量到膝弯(演示说明)就可以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争辩,不断地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和分析,了解了每一个数据的实际意义,自发对实践探究活动进行调整。在自主开发课程“椅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几次追问都是在关键处给予的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选择数学角度研究,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教师应启发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实践,通过合作交流,打开思考的宽度,推进思维的深度。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同样是在经历合作、交流、辨析、选择等丰富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全面、综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展开及时反思提升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及时反思,有助于学生强化主动的学习意识,提升有效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师:座高是指座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你觉得什么样的座高,人会觉得最舒适?
生1:我觉得椅子高度应该和我们测量的小腿高度一致。
生2:我认为最好比这个长度高一些,这样能支撑住大腿。
生3:我不同意,我们小组尝试过,椅子的高度比小腿长度矮一些会更舒服。
师:大家也来感受一下,你们觉得呢?
生4:座高太高,则两腿悬空会压迫大腿血管;太低则会引起身体疲劳。座高应略小于小腿窝的高度。
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探索活动之后获得了初步的实验数据,产生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和思考,这时积累的活动经验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思考、交流、辨析等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观察、思考、验证的过程提升素养。
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的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杂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通过在探究活动中组织有效的回顾、反思、辨析等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维曲线。
以实际生活为载体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能够产生“1 1>2”的效应,选择数学视角开展研究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创设更自由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思考、探索、操作、实践等数学活动的实验场,让学生在充满数学味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和创造意识。当然,在学生通过已有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碰撞,主动经历数学化的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要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周姝,南京市银城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素材
“数学只有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因此以生活实际作为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题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解放儿童,引导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例如椅子,这是一件常见的生活品,学生对它拥有丰富的感知经验。如何选择合适的椅子?排座位是按高矮个子排吗?这类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等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研究这些问题,必将引发学生更多的研究兴趣。
二、选择数学角度开展研究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选择数学角度展开研究活动。
活动参与者需要在综合应用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寻找实践活动的前进路径。教师应创设自由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充分激发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个性化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思辨素材。
在“椅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们小组测量了哪些数据?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
生1:我们小组测量了大腿的长度、小腿的长度、身高,还有腰围。
生2:不需要测量身高。
生1:是的,我们后来也发现身高这个数据作用不大。
生3:量的腰围也没用,因为只有后背部分才靠在椅子上。
师:想一想,哪些数据是需要测量的?应该怎样测量?
生4:大腿的长度可以确定椅子的深度是多少,小腿的长度可以确定椅子有多高,这些数据需要测量。
师:你们是怎样测量小腿的长度的?
生5:从地面测量到膝盖。
生6:我认为坐着测量比较准确,不能量到腿上面去,只要测量到膝弯(演示说明)就可以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争辩,不断地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和分析,了解了每一个数据的实际意义,自发对实践探究活动进行调整。在自主开发课程“椅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几次追问都是在关键处给予的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选择数学角度研究,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教师应启发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实践,通过合作交流,打开思考的宽度,推进思维的深度。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同样是在经历合作、交流、辨析、选择等丰富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全面、综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展开及时反思提升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及时反思,有助于学生强化主动的学习意识,提升有效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师:座高是指座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你觉得什么样的座高,人会觉得最舒适?
生1:我觉得椅子高度应该和我们测量的小腿高度一致。
生2:我认为最好比这个长度高一些,这样能支撑住大腿。
生3:我不同意,我们小组尝试过,椅子的高度比小腿长度矮一些会更舒服。
师:大家也来感受一下,你们觉得呢?
生4:座高太高,则两腿悬空会压迫大腿血管;太低则会引起身体疲劳。座高应略小于小腿窝的高度。
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探索活动之后获得了初步的实验数据,产生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和思考,这时积累的活动经验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思考、交流、辨析等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观察、思考、验证的过程提升素养。
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的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杂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通过在探究活动中组织有效的回顾、反思、辨析等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维曲线。
以实际生活为载体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能够产生“1 1>2”的效应,选择数学视角开展研究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创设更自由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思考、探索、操作、实践等数学活动的实验场,让学生在充满数学味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和创造意识。当然,在学生通过已有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碰撞,主动经历数学化的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要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周姝,南京市银城小学,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