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变成一种享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正是引导学生步入化学殿堂的一把钥匙。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长久动机。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抽象,他们不容易理解,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六个要素: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深爱自己的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和帮助他们,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听取他们对该课程的意见。这样,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热爱逐渐转变为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绪言课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绪言课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意志、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初中生对化学课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都睁大眼睛想“看看”化学到底是什么,这正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以及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化学实验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本形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的化学现象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形怪状的铜树,不同pH值的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都能使学生感到世界是如此奇妙。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四、联系社会生活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有效途径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联系目前乱砍滥伐的现象,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危害,从而使学生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五、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有益补充
根据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开展课外活动,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或自制简易的净水器、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六、变兴趣为探索动力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源头活水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学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动力,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当然,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设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为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这样,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从而轻松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抽象,他们不容易理解,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六个要素: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深爱自己的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和帮助他们,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听取他们对该课程的意见。这样,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热爱逐渐转变为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绪言课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绪言课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意志、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初中生对化学课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都睁大眼睛想“看看”化学到底是什么,这正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以及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化学实验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本形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的化学现象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形怪状的铜树,不同pH值的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都能使学生感到世界是如此奇妙。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四、联系社会生活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有效途径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联系目前乱砍滥伐的现象,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危害,从而使学生形成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五、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有益补充
根据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随机开展课外活动,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或自制简易的净水器、水果电池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六、变兴趣为探索动力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源头活水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学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判断,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动力,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当然,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设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为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这样,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从而轻松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