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儿女的平凡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ood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妻子的怀孕给我们这个小小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欣喜。那时候,胎教理论盛行,所有的胎教教科书都一致描述:提早进行胎教的孩子更聪明。手头上那本有关胎教的书籍几乎被我和妻子翻烂了。妻子的小腹微微隆起之时,我乐颠颠地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买下了一台小型录音机和一大堆的音乐磁带,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把录音机放在妻子的小腹旁放音乐,让我们的小宝贝从小就能接受到音乐的熏陶和刺激。作为父母,心中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我们能拥有一个聪明健康活泼的宝宝。
  女儿出生了,对婴儿早期教育培养的书籍又成了我和妻子的枕边书,还花了几千元钱上了一段时间早教班,购买了很多的育儿资料。书本的知识告诉我,婴儿期要尽早对孩子进行大脑的认知刺激,否则会错过孩子宝贵的启蒙期。女儿两三个月开始,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和女儿说话,带她出去玩时,不断地跟女儿说话,让她稚嫩的感官去认识一些新鲜的事物,刺激大脑的发育。
  女儿牙牙学语了,我们就开始跟她讲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由我和妻子拿出彩色的幼儿画报,每天轮流跟她讲2~3个小故事,再哄着她入睡。
  女儿上幼儿园了,让她学古筝,舞蹈,绘画;
  女儿上小学了,又帮女儿报了奥数班;
  女儿上初中,又帮女儿报了英语班和一些学科提升班……
  我们认为,只有不错过女儿的每一个教育阶段,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而出众的女儿。儿女凝聚着父母对他们的所有希望和期待,这是天下多数为人父母的共同心愿。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了给女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我们放弃了麻将、游戏、电视、娱乐,牺牲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兴趣爱好,只想为女儿树立榜样。
  尽管我们自以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遗憾地发现,我们的女儿实在是一个太普通平凡的孩子。
  幼儿园学古筝,别的孩子只要练习五六遍就能弹奏出一首曲子出来,我的女儿要练习十多遍才勉强能过关;学舞蹈,别的孩子都能自如地压腿下腰,柔韧有余,而我的女儿弯腿下腰经常疼得满脸涨红,眼泪汪汪;学绘画,老师说她的想象力和对颜色的感应能力比不上别的孩子……
  上了小学和初中,女儿的各科成绩平平,尽管找老师上了一些辅导提高班,也未见成绩有明显的提升。
  女儿进入青春期,对父母的叛逆情绪也慢慢显现出来,不再接受我们给她安排的学习和生活,也时不时和我们争吵和冷战,原本充满欢笑的家庭也时常笼罩着一种阴郁冰冷的气氛。
  焦虑和失望的情绪伴随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这种负面情绪也会不由自主地宣泄到女儿身上。女儿啊,你真的让我们失望。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却让我完全更新了教育儿女的认知和理念。
  20年高中同学毕业聚会,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把酒共叙当年同学的情谊,也就是在这次同学聚会中,我见到了20多年未谋面的同学于君。
  于君是我的同桌,是我当年理科班的学神,高中的学习成绩稳居全班第一,经常甩开第二名好几十分,让人高山仰止,不可企及,在我们同学眼里,他就是神一般的人物。
  于君高中毕业被保送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读完硕士博士,然后到了美国加州工作。20多年没有于君的信息,我一直以为于君在大洋彼岸的某个高科技公司里,拿着高薪,坐在宽大舒适的办公室里,从事着高端的科学研究。
  当我见到于君的时候,却让我大吃一惊。眼前的于君已经是一个头发几乎全白、头顶微凸的半老之人,在我们的同学中,岁月的雕琢似乎过早地在他脸上得到了显现,全然没有当年青春洋溢、意气风发的模样。因为于君是唯一从国外赶回来参加同学聚会的同学,大家一致意见,请他给同学讲讲在美国的经历。
  “其实,不瞒各位同学,我在美国生活得很辛苦。”于君娓娓道起了他在美国的经历。
  “我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了美国之后,一直在不斷地找工作。虽然有国内清华大学博士的头衔,但是由于专业领域的原因,在美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在一家研究所谋到一份研究员的职务。
  “我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大家也不要把美国的生活想象的那么美好。在美国,即便你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华人很难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圈,甚至还不如印度人。在美国10多年来,我每天要开3个小时的车,疲于奔命于上下班的路途之中。工作和生活十分平淡和单调,上班就是写程序,下班回家做饭,刷碗,陪孩子。在美国,我也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社交。在国内读书期间,还有点优越感,可到了美国,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自己的专业也慢慢荒废了,我非常想回中国,但是孩子都出生在美国,回国,恐怕很难适应了……”
  以前,我一直想象,于君在大洋彼岸的生活一定会比我们在国内的生活精彩,因为他在我们同学的眼里,实在太优秀了。但是我确实没有想到,如此优秀的于君,在国外过的也是如此普通平淡的生活。
  毕业聚会结束后,于君的经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思索许久。
  我们只是平凡的父母,却希望培养出不平凡的儿女,这其实对儿女是不公平的。
  我们一直在想象别人的优秀所带来的成功,却不知道优秀表象之下的真实。
  在时下追求优秀和成功的心灵鸡汤的书籍文章的鼓动下,每位父母都憧憬自己儿女能够走向优秀和成功,在心底深处却不能接受儿女的普通和平凡。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道理:人的优秀和平凡永远是相对的,套用世俗流行的的成功标准去看待自己的儿女,无疑是削足适履。
  人,最根本的优秀应该是善良、乐观、阳光、积极的品格,而非其他,而且就每个人的一生来说,再成功的人,也必将最终走向平凡。
其他文献
在痴呆早期,记忆力减退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普遍的症状。但是由于一般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大脑认知功能减退,常常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现象,被称为良性健忘或生理性健忘,故常常被忽视,不会认为是一种病。那么正常衰老与早期痴呆到底有哪些区别呢?让我们先通过以下三个案例来直观了解一下老年痴呆症的症状。  A李奶奶今年65岁,老伴去世多年,一直独自生活,女儿每周末回来探望老人。近3年女儿感觉母亲越来越冷漠,以前母亲
期刊
自美国前总统里根1994年被确诊患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后,公众对老年痴呆症开始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医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药物研发上却相继走入了瓶颈,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治愈或停止阿尔茨海默症的恶化。由于老年痴呆症的不能根治性,因此公众对这一疾病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反正也没啥好办法,治不治都一样;或觉得,太早治疗后面会无药可救,宁愿晚些开始治疗;
期刊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时光荏苒,我们长大成人,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父母却渐渐花白了头发。子女无不希望老人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可是有些子女渐渐发现,父母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常常丢三落四,刚刚发生的事儿一转眼就忘。更严重些的老人生活开始不能自理,对时间的判断变得模糊,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認不出挚爱的亲人了。曾经精明强干的父母变成了这个样子,是多么令
期刊
69岁的周主任5年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习惯了工作状态的他对一下子清闲的生活很不适应,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言语表达不流畅、忘记熟人的名字和敏感多疑等症状。有时在街上碰到以前的老部下,他都视而不见,时间久了,大家都说他太傲气,不愿与他交往。其实,周主任并非成心不理别人,而是他真不记得对方是谁了。本来就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被大家误解后,更少了与别人的沟通,周主任的性情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变得情绪低沉、忧
期刊
王老爷子今年70岁了,患有多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平时爱抽几口烟,喝几口酒,性格内向,身体好,家住5楼,每日上下楼都不喘粗气。可最近两年家人发现老爷子记忆力明显不如从前,经常丢三落四,平时拿手的“红烧肉”,现在做的味道也不行了,有一次还忘了关煤气,差点失火,吓得老伴不敢再让他做饭了。近半年,老爷子开始不认识儿子、女儿了,在小区里找不到自己家,此后家人再也不敢离开他。家人担心老爷子再出
期刊
小伊有一个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已经折磨得她几近疯狂,她每天都在紧张与惶恐中度过,她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秘密会被别人发现,发现后她又将面对怎样的困境……  小伊一直以来都是以“别人家的孩子”形象存在的,学习成绩优秀,与老师、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可以说,在众人眼中她乖巧懂事,如邻家女孩般亲切,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每天在用着怎样的毅力与自己的怪癖作斗争。小伊每天最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离开座椅
期刊
相守61年,台湾94岁的“宠妻网红”老夏,那个会讲情话、一刻也离不开脆鹅的老夏,不久前走了,令无数网友伤怀。时年,宝岛这一对老夫妻,因孙女在社交媒体经常上传二人温馨甜蜜的生活视频而爆红网络,大家在感动于老夏与脆鹅甜美爱情的同时,也见证了其家人在陪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夏时,从始至终展现的那份悉心耐心、爱和包容。  阿尔茨海默症(AD),多数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国人俗称老年痴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
期刊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门诊咨询有关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感到孩子不上学给许多家庭造成了困扰,问题很严重。我们看到过很多有关家庭教育和孩子教育方面的文章,其中大多数都分析了孩子不上学的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但是,很少有从医学角度来讨论这方面问题的。  “不愿上学”  还是“不能上学”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不上学是“不愿上学”还是“不能上学”。  不愿上学也称厌学,通常是指孩子
期刊
我在大学选读物流专业。现在物流很热门,以后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今年刚放暑假,我对爸爸说:“我想体验一下‘快递小哥’,暑期的零花钱不用你们给了。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为写毕业论文积累一些‘素材’。”  以前暑假,我不是约同学到外面旅游,就是在家上网玩游戏。现在,我感到要为毕业做准备了。爸爸正好有个朋友在快递公司,就问我要不要去。我这次想完全靠自己,只让爸爸帮我弄了辆电动摩托车。  不少快递公司都在
期刊
昨天晚上和爸妈一起去看了电影《乘风破浪》,这是一个讲与父亲关系不好的儿子穿越回到父亲年轻时候与父亲成为好兄弟,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旨便是理解。  徐太浪最憎恶父亲的一点是他在张素珍(太浪母亲)怀孕时与人打架被关6年,无人照顾的张素珍最终得了产后抑郁在太浪不到一岁时跳楼自杀。可当徐太浪穿越回1998年和父亲一起看到了坏人的猖狂后,就选择了和父亲一起战斗。  父母正在一步一步衰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