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积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本文探讨了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并详细探讨了美术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高中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而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而心理素质教育并非单纯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都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美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推动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美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美術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同向而行。在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情怀,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比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空间感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在美术作品制作过程中,可以舒缓学生的压力,放松心情,锻炼意志,消除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缓解压力,消除困惑,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净化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美术学科是一门情感艺术,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内外的心理素质培养机会,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审美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美术教育中的心育方式隐蔽性强,润物细无声,二者相结合,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育人效果。
二、掌握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高中生年龄普遍在14岁以上,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接近成人水平,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快速成长,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接近成人水平,色彩感知和审美感知能力较强。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缺乏自觉性的保持,观察事物不够全面、精确。注意力较为持久和稳定,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应注意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趣味性内容和形式开展教学。高中生的记忆力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理解记忆转变,可以有目的地记忆抽象材料,理解记忆成分更高,且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增长,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辨证地思考问题,思想独立,敢于批判,学习能力增强,创造性也在提高,眼界更宽。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较为丰富,虽然还不够稳定,但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由于情绪情感不够稳定,他们在情绪低落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这需要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压力过大而导致情绪失落,而中低水平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生的意志品质还较为薄弱。原因不仅在于年龄阶段,更在于当代学生从小家庭条件优渥,很少吃苦和遭遇挫折,意志品质不够坚定,抗挫折能力较差。虽然高中生的自立意识有所增强,但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缺乏付诸实施的意志力,情绪控制能力也往往较差,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以关注。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做到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美术教学,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并在学生中注意树立学习的榜样,依靠榜样的力量带动和激励学生,明确他们成长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作为教师,只有自己优秀,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养成珍贵的思想意志品质。比如,课堂教学中看到地面上有一张纸,教师主动捡起来,比要求学生捡起来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纠正,必要情况下应做出一定程度的惩罚。对待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看在眼里,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心理素质培养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绘画比赛、课间活动等空间,积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美术教学做好铺垫,更为有效的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创设心理教育情境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以兴趣为主导,创设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落实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体验中调整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走进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命运交响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再通过音乐这一不同于美术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结合音乐鉴赏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美术作品中的内容、色彩和表现形式等传递健康的心理信息。
五、促进合作与互动
在美术课程中经常需要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美术作品。通过合作与互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鼓励学生积极沟通,求同存异。
例如,在学习陶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手工艺制作,体验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学习过程中积攒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增进友谊,使心理素质得以健康发展。
再如,在学习中国石窟和雕塑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调查、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淡化高中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不足,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团结同学。
美术教学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舒缓学生的压力,适当宣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灵活采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人格,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浅谈高中美术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7):160-161.
[2]刘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育研究[J].新课程,2020(15):16-17.
【关键词】高中美术;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高中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而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而心理素质教育并非单纯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都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美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推动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美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美術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同向而行。在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情怀,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比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空间感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在美术作品制作过程中,可以舒缓学生的压力,放松心情,锻炼意志,消除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缓解压力,消除困惑,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净化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美术学科是一门情感艺术,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内外的心理素质培养机会,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审美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美术教育中的心育方式隐蔽性强,润物细无声,二者相结合,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育人效果。
二、掌握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高中生年龄普遍在14岁以上,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接近成人水平,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快速成长,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接近成人水平,色彩感知和审美感知能力较强。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缺乏自觉性的保持,观察事物不够全面、精确。注意力较为持久和稳定,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应注意采用符合学生兴趣的趣味性内容和形式开展教学。高中生的记忆力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理解记忆转变,可以有目的地记忆抽象材料,理解记忆成分更高,且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增长,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辨证地思考问题,思想独立,敢于批判,学习能力增强,创造性也在提高,眼界更宽。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较为丰富,虽然还不够稳定,但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由于情绪情感不够稳定,他们在情绪低落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这需要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压力过大而导致情绪失落,而中低水平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生的意志品质还较为薄弱。原因不仅在于年龄阶段,更在于当代学生从小家庭条件优渥,很少吃苦和遭遇挫折,意志品质不够坚定,抗挫折能力较差。虽然高中生的自立意识有所增强,但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缺乏付诸实施的意志力,情绪控制能力也往往较差,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以关注。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做到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美术教学,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并在学生中注意树立学习的榜样,依靠榜样的力量带动和激励学生,明确他们成长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作为教师,只有自己优秀,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养成珍贵的思想意志品质。比如,课堂教学中看到地面上有一张纸,教师主动捡起来,比要求学生捡起来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纠正,必要情况下应做出一定程度的惩罚。对待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看在眼里,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再接再厉。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心理素质培养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绘画比赛、课间活动等空间,积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美术教学做好铺垫,更为有效的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创设心理教育情境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以兴趣为主导,创设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落实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体验中调整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走进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命运交响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再通过音乐这一不同于美术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结合音乐鉴赏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美术作品中的内容、色彩和表现形式等传递健康的心理信息。
五、促进合作与互动
在美术课程中经常需要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美术作品。通过合作与互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鼓励学生积极沟通,求同存异。
例如,在学习陶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手工艺制作,体验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学习过程中积攒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增进友谊,使心理素质得以健康发展。
再如,在学习中国石窟和雕塑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调查、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淡化高中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不足,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团结同学。
美术教学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舒缓学生的压力,适当宣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灵活采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人格,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浅谈高中美术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7):160-161.
[2]刘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育研究[J].新课程,2020(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