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luck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夏雨肆虐的时候,意味着又到回首的时间。带着对秋的渴望,我们在夏释放着激情,但当我们送走又一届初三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仿佛平静了些许。
  一个学期前我曾经用艰难困顿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我记得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在一阵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口角,一次次的暴力冲突,一次次的辱没师道尊严……圣洁的校园里,上课时穿行于课堂外的学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诱引着那性善孩子自由的渴望。没有吆喝声的小卖部,依然有着往日的火爆,阵阵沁脾的馨香依旧勾引着课堂孩子的幼小的馋虫,为了让零食能在课间占据肚子那一席之地,他们已经顾不上把包装袋扔进那久违的垃圾箱……”现在初三走了,校园里仿佛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平心地思想着那一幕一幕,我思潮涌动。
  送走的孩子是第一届小六生,四年的初中生活让他们成为我们自己的“瘟神”,这是孩子的悲哀,更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我们无需去追究谁的责任,因为我们已经饱尝良心的责罚。随着时光的消磨,我们不应让历史重演,因为我们还要承担桃李满天下的美名。试想一下,当你垂垂老矣的时候,蓦然回首,寻找自己桃李何在?
  教书十年,时常与妻子探讨教育的问题。其实,每当提及的时候,我更多地想到自己曾经失败的教育:想起初为人师的时候,一回回对孩子的冲动惩罚,就为了挽回那微不足道的尊严;想起初登讲台的时候,一次次与孩子的横眉冷对,就为了处理那鸡毛蒜皮的小事;想起那初尝管理的时候,一张张跟孩子的较劲臭脸,就为了满足那毫不值得贪慕的虚荣……那一幕幕,每当我想到的时候,都有些不尽的惊心。有些人可能会说,教育也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前进的。听起来有道理,可仔细想想有多少孩子要成为老师成长的试验品。如果老师能成长还好,反之,将让你我不敢想象。
  整理材料之余,时常下楼瞧瞧初二的孩子们,不经意间也会发现不少在外罚站、闲逛的,逮一个来问问,大多是上课讲闲话,迟到或未交作业的。再瞧老师正尽兴讲课,似乎已忘却了外面孩子的存在。负责了一个学期的政教工作,这才发现我们老袁的难处,既要处理学生问题,又要控制处理的度,很多班主任动不动就要求政教对班上的孩子做出严厉的处分,不然自己在班上就没有威信,经常弄的老袁两难。他说了几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处罚学生是一种艺术,虽然我不能完全把握,但我知道不能让处罚成为一种无意义的手段。教育的目的不是处罚,班主任应该在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威信”。这是一个老政教的名言,朴实无华,深刻而蕴含哲理。这点我有点庆幸,庆幸自己在当班主任的时候生怕政教处理我们班上的孩子。
  回首这三届走过的初三,我都参与了行政管理。相比较而言,上一届的初三可以说是一路走来最平稳的一届,但是却意外地在最后的晚自习发生了不愉快的一幕。还好那天晚上初三领导小组成员均在,及时地制止了事太的进一步恶化。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灯一息,学生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到处想起起哄的声音,扔东西的、追打的、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要不是领导果断地叫我们一人值守一层,用强力的电筒灯强制驱赶学生回到教室,还真不知会出现什么后果。可是当我们将学生赶入教室的时候,却发现我们有不少老师却不在班上,那时已然上课,老师们却依然呆在有灯的办公室里闲聊。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常于背后说人闲话的人,然而这种漠视或许是无心之举,但是它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学校和老师悲剧的导演。我们的老师应该知道,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生命是大于天的,书本的知识在它的面前只能用蝼蚁来形容。对于这种理念,当10届的嫡系回来找我的时候,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想想那时77人的团队,管理的难度并亚于任何一届。三年之后的今天,看看他们一个个褪去了那往日的青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如果按照成绩的标准,三年前这些人大多都是落后于他人,但从此时此刻那阳光的微笑中却可感受生命是如此灿烂。我相信他们此时拥有健康的生命,那么他们脚下的路将走得更远。
  闲下之时,陪着妻儿散步有时感觉是必须的,陪得多儿子跟自己也亲近了许多。夏天的夜来得很晚,我们总是走得很远,儿子经常想买奶茶,我总是会答应他。那天在元气不禁遇见初三的一位学生在做服务生,他很热情叫我老师,还说要请我喝东西。我有点不好意思,还是婉言谢了。出来之后,我才忆起这是初三(25)班的,是去年开学刚到学校的时候政教的第一批受训的其中一位。我有点感慨,妻子不敢相信,她说她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善良。我沉思许久,看着儿子捧着大杯的奶茶美美的,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亮,我心里有点哽咽。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他什么?妻子是一名区级“十佳”班主任,年年都是先进,可她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忙,甚至有点闲,总是有时间陪儿子。每次她总是说班上的孩子特别的听话,她每次运气都特别的好。直到那天我才明白,不是她运气好,而是她能看到孩子的善良,能让孩子善良。
  2013中考已经结束,想起当时三天半的带考,我把44个孩子送进考场,虽然那时我不知他们考得如何,但那几天他们的确很听话,这么多同仁中,我总是第一个闲下来。每每听到他们向我问好,听到他们跟自己再见,感觉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善良,他们中大多数还是能懂老师的好。只要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规劝,多一点爱!教育不能因为点点的瑕疵,而使你放弃大块的美玉,如果那样,那我们真是罪人了。
其他文献
编者按  2019年高考,共有八套试卷,其中全国卷为三套,这和2018年一样。现代文阅读命题,全国卷基本延续了去年的格局,同时考查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三种文本的阅读,总分值为36分。江苏卷也同时考查了三种文本的阅读(去年为两种),体现出向全国卷命题靠拢的趋势。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考查的重点,以主观题为主,分值最高,难度最大。和去年一样,今年三套全国卷考查的均为小说阅读。江苏卷和浙江卷考查的也是小
期刊
[原文呈现]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路  蒋方舟  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当我打开电视,听到的最多的词是梦想。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不能没有它,所以我来了。”意思是:“我想红。”  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的就是“有朝一日成名,让路人皆知”。  如果马丁·路德活在当今中国,他会不会说:“我有一个梦想……不过跟大家都差不多……”  一个月前我去台湾,在大街小巷宣传
期刊
[品·名家美文]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鲍尔吉·原野  那一年,我领儿子朱格去萨彦岭东麓的彼列兑抓岩羊。朱格喝了山涧的水之后就病了,估计水里掺进了黑鼬的尿。我们只好在山上住了七天,吃光了干肉。野果还没长出来。我们快要饿死了,朱格会先饿死。  【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找到食物”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  那时候动物也没有食物,春天嘛,它们不出来,我便打不到猎物。有一天傍晚,运气来了。我在一个
期刊
3月20日 天气不明  我是一颗种子。今天已经是我来到这片土壤的第十天了。在这之前,我从妈妈的身上落下,与她告别,经历了短暂的漂泊,也遇见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棵威武的松树伯伯,伸出结实的长满松针的手臂,轻轻接住了我。据说,他一年四季都是挺拔翠绿的。我也想长成一棵松树,但是松树伯伯说我并不是松树的种子。后来,我从松树伯伯身上飘走,落在了一片土地里。如今,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土壤的味
期刊
我心爱的狗狗叫“毛线”,它是一只可爱的泰迪犬。  其实我是个怕狗的人,可是那天一看到它单纯的眸子,我的心就变成了一块夹心软糖,浓浓的草莓味的果酱缓缓浸满心扉。于是,我把它领回了家。“毛线”是一只爱撒娇的小狗,明明不娇小,却总是故作娇羞地把大半个身子埋进别人身子;明明是母狗,却总是喜欢“拈花惹草”,把一盆玫瑰花搞得乱七八糟。它还馋得要死,火腿肠、肉骨头放在它面前三秒钟,你一定可以观赏到瀑布般的口水飞
期刊
(江苏卷·论述类文本)  试题简评  命题材料摘编自现代名家沈尹默的《沈尹默论艺》。沈尹默(1883-1971),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20世纪40年代书坛则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选文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体现了沈老对书法专业而独到的见解,不但给人艺术上的启
期刊
月台 月亮的驿站  等待的却不是星星与太阳  她 静守的是飞驰而过的时光  火车 拖来远方的征尘  直直的铁轨一遍又一遍轧着月台的心  穿身而过的疼痛只有风能听懂  远远的离开与紧紧的拥抱  只在刹那间  而 那一刻  我听见丁香绽放的声音  (责编 李圣红)
期刊
七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叫过来正在做作业的我:“你舅舅家的牛病了,他今天要犁地,你把咱家的大黄送去!”大黄是我家的那头老黄牛,在我家已经干了十个年头的农活了。  我从圈里牵出大黄,上路了。去舅舅家不过两公里的路程,我想,只要我和大黄走得快,来回用不了半个小时吧。心里这样想着,我的手上就使上了劲儿,将那根拴着大黄鼻子的缰绳紧紧地拽着,唯恐大黄不好好走,甚至怕大黄从我的手里跑掉。但大黄越走越慢,越走越没精
期刊
(北京卷·散文)  试题简评  试题选文是一篇学者散文。作者赵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又是著名的散文家。这篇散文紧扣北京的“大”与“深”展开,主体部分先写其“大”,后写其“深”。“大”体现在北京城外在空间格局的“阔大”,老派北京人内在神情风度的“安详宁静”,北大学术气度的“广大”以及文化精神的“包容”等方面;“深”体现在北京城气象的“森严”、胡同人家展示出的“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
期刊
(全国卷Ⅱ·小说)  试题简评  《小步舞》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胡适曾在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中力荐这篇小说。他谈到《小步舞》时说,这篇小说虽然“不足以代表莫氏之自然主义。然其情韵独厚,尤近东方人心理,故首译之”。命题人选择这篇小说拟题,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个原因。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常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情感无处宣泄,对现时怅然若失,甚至无所适从,于是对过去更加留恋与执着: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