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师需要立足课程教材,有效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发现味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动笔。本文首先阐释了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影响小学生提升该项能力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引言: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适应力,这一过程比仅仅学会解答数学题目应付考试意义更重大。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应试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接受小学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初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传达数学学习实践论的理念,即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取得高分,也是为了培养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
在数学学科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遇到困难时,通过独立思考,寻求合适的方法的过程;二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突破思维限制,实现认识创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运用数学思维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发掘,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的过程[1] 。在小学课堂上这两种能力都必须要重点培养,前者是基础,因为只有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主探索;后者是对基础数学学习能力的延伸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情境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提取和概括、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变换关系,是对数学思维的提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小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完善,思维能力比较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和教材课程安排,有意的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积极的、持续的动力,帮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突破自我,实现创新思维的建立。此外,学习的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致力于营造启发式的问题思考环境,引导学生实现创新。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发问习惯,引导学生表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首先要帮助小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养成发问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小学生营建建设性的学习氛围,给予他们提出问题和充分表达问题的机会,激发对更宽广知识范围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建立思考、尝试、探索意识。教师也要提升对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水平,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支持,营造思想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表达,消除学生的恐惧和害羞情绪,把大胆提问的良好习惯培养出来[2]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趣味活动的方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教师要做好示范,可以给出提问的框架思路,提供思维导图作为参考。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就长方体外观提问:1.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2.长度相同的棱有几组?大小面积相同的面有几组?3.相互平行的棱有几组?4.在你身边有哪些具体的事物可以归类为长方体?然后,由学生对正方体进行模仿提问。
(二)营创充满趣味的课堂,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增强主观参与性,调动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产生的学习经验,比被动接收信息要更加深刻,在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反应也更加快速。具体可以通过三种手段,一是通过多媒体、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把枯燥的数字、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二是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安排引起学生兴趣的环节,调动学生主动性,利用任务引导、情境模拟、数学历史等知识等,或开展数学小实验,引导多角度思考。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揭示,在保证学生接受的基础上,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三是开展分组教学,培养相互质疑提问和相互配合协作交流的意识,对学生主动求索的过程予以鼓励,并适度引导其向深层次发展。
例如,让学生接受“方程”这一概念,实属不易。用字母来表示数字,再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等式,进行求值推算,这一过程是数字抽象化思维的运用过程。抽象关系建立,是对数学思维的开发,初次接触方程的小学生,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开辟了新的思维领域。因此,教师需要把最终实现学生对理解力的突破当成最终教学任务,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索,而不是把概念抛给学生后,就开始解题训练。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方程的产生过程,并带领学生稳步建立等量关系,教师要全程协助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并适时向学生解释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设置未知数,就好比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浑然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利用数量关系,最终破解问题的过程[3] 。如果给出概念后,就直接跳到方程的解题运算上,学生丧失了对概念进行探索的机会,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转不过弯来。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媒体辅助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推动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努力发掘思维训练切入点。在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参与度,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因此,教学设计应当尽可能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联系,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案例对课堂进行充实。但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创新学生思维培养方法,實现教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 孟海云.如何提高小学中段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 刘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5.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简阳市射洪坝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引言:在数学课堂上,小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适应力,这一过程比仅仅学会解答数学题目应付考试意义更重大。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应试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接受小学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初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传达数学学习实践论的理念,即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取得高分,也是为了培养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
在数学学科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遇到困难时,通过独立思考,寻求合适的方法的过程;二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突破思维限制,实现认识创新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运用数学思维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发掘,发现新问题,获得新认识的过程[1] 。在小学课堂上这两种能力都必须要重点培养,前者是基础,因为只有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主探索;后者是对基础数学学习能力的延伸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情境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提取和概括、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变换关系,是对数学思维的提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小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完善,思维能力比较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和教材课程安排,有意的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积极的、持续的动力,帮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突破自我,实现创新思维的建立。此外,学习的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致力于营造启发式的问题思考环境,引导学生实现创新。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发问习惯,引导学生表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首先要帮助小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养成发问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小学生营建建设性的学习氛围,给予他们提出问题和充分表达问题的机会,激发对更宽广知识范围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建立思考、尝试、探索意识。教师也要提升对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水平,积极为学生提供信息支持,营造思想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表达,消除学生的恐惧和害羞情绪,把大胆提问的良好习惯培养出来[2]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趣味活动的方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教师要做好示范,可以给出提问的框架思路,提供思维导图作为参考。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就长方体外观提问:1.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2.长度相同的棱有几组?大小面积相同的面有几组?3.相互平行的棱有几组?4.在你身边有哪些具体的事物可以归类为长方体?然后,由学生对正方体进行模仿提问。
(二)营创充满趣味的课堂,给学生丰富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增强主观参与性,调动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产生的学习经验,比被动接收信息要更加深刻,在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反应也更加快速。具体可以通过三种手段,一是通过多媒体、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把枯燥的数字、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二是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安排引起学生兴趣的环节,调动学生主动性,利用任务引导、情境模拟、数学历史等知识等,或开展数学小实验,引导多角度思考。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揭示,在保证学生接受的基础上,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三是开展分组教学,培养相互质疑提问和相互配合协作交流的意识,对学生主动求索的过程予以鼓励,并适度引导其向深层次发展。
例如,让学生接受“方程”这一概念,实属不易。用字母来表示数字,再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等式,进行求值推算,这一过程是数字抽象化思维的运用过程。抽象关系建立,是对数学思维的开发,初次接触方程的小学生,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开辟了新的思维领域。因此,教师需要把最终实现学生对理解力的突破当成最终教学任务,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索,而不是把概念抛给学生后,就开始解题训练。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方程的产生过程,并带领学生稳步建立等量关系,教师要全程协助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并适时向学生解释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设置未知数,就好比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浑然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利用数量关系,最终破解问题的过程[3] 。如果给出概念后,就直接跳到方程的解题运算上,学生丧失了对概念进行探索的机会,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能转不过弯来。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媒体辅助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推动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努力发掘思维训练切入点。在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参与度,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因此,教学设计应当尽可能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联系,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案例对课堂进行充实。但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创新学生思维培养方法,實现教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行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 孟海云.如何提高小学中段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 刘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5.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简阳市射洪坝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