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超乎想象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上来看,负面影响尤为严重,网络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从伦理的角度而言,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与传统交往方式相对照,网络交往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征:首先,网络交往是一种注重内涵的交往方式,它提升了人际交往的层次,即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其表面形式;其次,网络交往也使社会成员获得新的社会地位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对自由地表现自我,从而确立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再次,网络的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具有共同兴趣的人通过网络相互联结,进行互动,并呈现为一个个的亚文化群体”。
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亚文化群体,由于其社会的背景不同,传统风俗习惯不同,导致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定标准的冲突,从而使得网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统一有着极大的难度。大学生群体则是这些亚文化群体中一个尤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他们表面上趋向于务实,深层次却经常陷入迷茫困惑。
在网络开放、虚拟、隐蔽、自由的空间里,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内心的各种矛盾则暴露无余,他们彷徨、紧张、疏于自律,表现出诸多的道德失范现象。
1.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引发个人价值观扭曲,从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责任感弱化
网络传播方式的全流通性,使得多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网上畅通无阻,且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尚不能完全明辨是非的青年学生接触了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部分学生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他们忽略了资本主义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意识形态、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对我们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甚至排斥。
2.网络游戏成瘾,导致学业荒废,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据笔者课题组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网络游戏,每周在网络游戏上花费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45%,还有超过3%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目前,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
3.网络虚拟交往过多,造成人际关系疏离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使他们往往怯于面对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和失败,而网络虚拟交往的特点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纷纷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另一种风格示人,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但正是这种“人-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交往模式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感情交流的机会,降低了人与人的交流频率,使得大学生变得孤僻、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群体意识淡薄,群体纽带也越来越松弛。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同宿舍同学背对背上QQ对话的现象,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也越来越网络化,这都给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网络犯罪
《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但其作为一门基础课而言,对于在大学生中进行普法教育的实际意义实在有限,加之网络道德规范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守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散漫性,他们往往是因为新鲜好奇而在不知不觉中违法。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和遵循网络伦理规范
1.加大两课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有的大学两课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内容老化严重,不仅学生不爱听,教师上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及时补充新的适应时代形势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学习中引例举证为学生解惑,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让受教育者从心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指导作用。
2.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大量的宣传
目前,我们的传统德育应该算是比较成功,在学生受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能够针对学生身心特点而进行的道德伦理教育,但正因为其体系的完善和庞大,灵活性上就大打了折扣,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无法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而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导致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伦理教育,要根据他们热爱网络的特点,以网治网,在学校范围内充分利用校园网、内部BBS等公共平台进行网络伦理的宣传,对当前网络上道德失范的情况进行公布并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危害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同时,学校要在校园公共网络空间里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律性的平台,发动学生参与制定网络伦理规范,并将其作为网络行为准则。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校应该在网上及网下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及时有效地就现实中的网络伦理案例进行分析和开展讨论。
3.提高与德育相关的课程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有许多课程的内容与两课及网络伦理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如:《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法律基础》《网络安全法规》《计算机犯罪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在我们的网络伦理构建研究工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在教授这些课程时注意随时添加最新的内容,能更倾向于对现实进行分析而不是纯粹讲述理论,则有更多的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从感性上促进伦理观的正确形成。
4.通过校园网络加大技术控制,客观上帮助他们拒绝部分有害信息
当今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并针对在学生校内使用计算机及上网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学生需要通过校园网中心的代理服务器访问外网。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可以也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的网络监管,加大技术控制力度,对学生能够访问到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尽可能地将一些反动、暴力、色情内容剔除,帮助学生抵制这些不良信息,从客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5.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能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去
学生如此大面积地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有着诱人的游戏和丰富的信息量,这种诱惑对于这些充满好奇心的青年人来说确实难以抵挡;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学校的各类学生活动场所已远不能满足众多数量学生的需求,跟以前相比,学生的课余生活确实不够丰富。所以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高度重视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呢?学校应该从更多的方面替学生着想,尽量多地开展一些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活动,多为学生搭建一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引导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指导他们把课余时间投入进去并通过努力取得成绩。这样既满足了青年学生的部分好奇心,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帮助他们减少了在网络上虚度光阴的时间,也使得网络的诱惑力大大降低。
6.加大网上心理咨询力度,部分程度上消除面对面交流中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娇骄二气在学生中也越来越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普遍的心理素质不稳定,这些心理状态起伏不定的学生更容易在上网时不自觉地作出道德失范的行为。而现实情况是,当他们发现或被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出于自尊心、虚荣心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往往不愿意直接面对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教师,这时,我们应当加快网上心理咨询的实施步伐,为这些学生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他们在网络上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可以不再拘泥于现实中面对面的约束,坦白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述出来,以更有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症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他们在上网时能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伦理观。
7.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很多德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缺乏,已无法掌握学生的脉搏,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理解不透或无法理解,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工作中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不能让德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眼中的“落伍者”,要尽快尽可能地提高德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让德育工作者能更有效地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开展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网络伦理的构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与传统交往方式相对照,网络交往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征:首先,网络交往是一种注重内涵的交往方式,它提升了人际交往的层次,即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其表面形式;其次,网络交往也使社会成员获得新的社会地位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对自由地表现自我,从而确立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再次,网络的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具有共同兴趣的人通过网络相互联结,进行互动,并呈现为一个个的亚文化群体”。
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亚文化群体,由于其社会的背景不同,传统风俗习惯不同,导致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定标准的冲突,从而使得网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统一有着极大的难度。大学生群体则是这些亚文化群体中一个尤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他们表面上趋向于务实,深层次却经常陷入迷茫困惑。
在网络开放、虚拟、隐蔽、自由的空间里,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内心的各种矛盾则暴露无余,他们彷徨、紧张、疏于自律,表现出诸多的道德失范现象。
1.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引发个人价值观扭曲,从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责任感弱化
网络传播方式的全流通性,使得多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网上畅通无阻,且网络的自由性使得尚不能完全明辨是非的青年学生接触了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部分学生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他们忽略了资本主义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意识形态、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对我们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出淡漠甚至排斥。
2.网络游戏成瘾,导致学业荒废,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据笔者课题组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网络游戏,每周在网络游戏上花费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45%,还有超过3%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目前,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
3.网络虚拟交往过多,造成人际关系疏离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使他们往往怯于面对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和失败,而网络虚拟交往的特点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纷纷在网络上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另一种风格示人,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但正是这种“人-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交往模式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感情交流的机会,降低了人与人的交流频率,使得大学生变得孤僻、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群体意识淡薄,群体纽带也越来越松弛。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同宿舍同学背对背上QQ对话的现象,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也越来越网络化,这都给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网络犯罪
《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科目,但其作为一门基础课而言,对于在大学生中进行普法教育的实际意义实在有限,加之网络道德规范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守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散漫性,他们往往是因为新鲜好奇而在不知不觉中违法。
二、引导大学生构建和遵循网络伦理规范
1.加大两课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有的大学两课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内容老化严重,不仅学生不爱听,教师上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及时补充新的适应时代形势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学习中引例举证为学生解惑,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让受教育者从心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指导作用。
2.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大量的宣传
目前,我们的传统德育应该算是比较成功,在学生受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能够针对学生身心特点而进行的道德伦理教育,但正因为其体系的完善和庞大,灵活性上就大打了折扣,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无法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而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导致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伦理教育,要根据他们热爱网络的特点,以网治网,在学校范围内充分利用校园网、内部BBS等公共平台进行网络伦理的宣传,对当前网络上道德失范的情况进行公布并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危害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同时,学校要在校园公共网络空间里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律性的平台,发动学生参与制定网络伦理规范,并将其作为网络行为准则。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校应该在网上及网下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及时有效地就现实中的网络伦理案例进行分析和开展讨论。
3.提高与德育相关的课程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有许多课程的内容与两课及网络伦理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如:《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法律基础》《网络安全法规》《计算机犯罪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在我们的网络伦理构建研究工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在教授这些课程时注意随时添加最新的内容,能更倾向于对现实进行分析而不是纯粹讲述理论,则有更多的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从感性上促进伦理观的正确形成。
4.通过校园网络加大技术控制,客观上帮助他们拒绝部分有害信息
当今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并针对在学生校内使用计算机及上网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学生需要通过校园网中心的代理服务器访问外网。基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可以也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的网络监管,加大技术控制力度,对学生能够访问到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尽可能地将一些反动、暴力、色情内容剔除,帮助学生抵制这些不良信息,从客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5.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能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去
学生如此大面积地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有着诱人的游戏和丰富的信息量,这种诱惑对于这些充满好奇心的青年人来说确实难以抵挡;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学校的各类学生活动场所已远不能满足众多数量学生的需求,跟以前相比,学生的课余生活确实不够丰富。所以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高度重视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呢?学校应该从更多的方面替学生着想,尽量多地开展一些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活动,多为学生搭建一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引导各种类型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指导他们把课余时间投入进去并通过努力取得成绩。这样既满足了青年学生的部分好奇心,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帮助他们减少了在网络上虚度光阴的时间,也使得网络的诱惑力大大降低。
6.加大网上心理咨询力度,部分程度上消除面对面交流中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娇骄二气在学生中也越来越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普遍的心理素质不稳定,这些心理状态起伏不定的学生更容易在上网时不自觉地作出道德失范的行为。而现实情况是,当他们发现或被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出于自尊心、虚荣心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往往不愿意直接面对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教师,这时,我们应当加快网上心理咨询的实施步伐,为这些学生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他们在网络上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可以不再拘泥于现实中面对面的约束,坦白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述出来,以更有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症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他们在上网时能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伦理观。
7.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很多德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缺乏,已无法掌握学生的脉搏,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理解不透或无法理解,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工作中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不能让德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眼中的“落伍者”,要尽快尽可能地提高德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让德育工作者能更有效地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开展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网络伦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