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忠散文两题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142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槐伤逝
  终于熬到了孩子中考完毕,我们打算回老家去。
  高铁真的是风驰电掣,将原本我们在列车上的7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窗外一路上葱葱郁郁的庄稼和村镇像一幅幅画面,久违了的庄稼是那样亲切,以致我带着的普里什文的随笔一页也没有看完:大自然的美永远比文字更能让人心旷神怡。
  你要回到的老家是你一生的牵挂,你总以为离开了她你会飞黄腾达;离开了她,你就会过得心安理得。但是,老家低矮的土屋是你流浪中心里的温暖,老家的煤油灯是你在波涛中航行的灯塔。年迈的父母亲在门台上的翘首等待,有你的歉疚和疼痛,是你心里涌动泪水的理由。
  在村西头就看到了老屋后面的老槐树:佝偻着腰,但依然青葱旺盛,守着家园。
  看到老槐树,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就看到父母亲从门台上下来,笑出了泪水。父母苍老了许多,但见到我们的高兴劲儿,又掩饰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和心里的思念之苦。
  家里的从没有见过面的黄狗,也许感到了回来的是亲人,机灵而温和地摇着尾巴迎接着我们,吓坏了从小就害怕哪怕哈巴狗的女儿。但一会儿工夫,我们去河边,黄狗在前面领路探路,在沙滩上撒欢,女儿也不再怕了,倒是给这只可爱的狗儿录了很多像。
  赶上了屋后修路,泥泞的村路要修成水泥路,这是没有想到的。山东的路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有目共睹的,多年前就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或者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而村子里也铺成水泥路,这是多少年的期盼。今天终于眼看着要成为现实,我也成为新农村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种幸运吧!
  可惜的是屋后的老槐树正好在修路的线上。
  父亲围着老槐树转了几圈,目测了一下路的宽度。
  父亲是性格爽朗的人,大度,但今天怎么了?
  “杀了吧!”父亲抚摸着沧桑的老槐树,对着那被雷电劈过,被大火烧过而依然繁茂的老槐树说。
  修路的人不砍伐街道上的老槐树,说老槐树有老槐树精。
  父亲让母亲去村里的门市部买了一刀火纸,拿来一炷香,父亲虔诚地在老槐树下点着香,燃烧起火纸。
  然后父亲又起身,回家取来了一壶酒,浇点在燃烧的火纸上。飘飞的灰烬和酒香弥漫着,增加着庄重和神秘。
  父亲作揖,跪了下来,磕头,足足朝老槐树磕了有10多个头。
  父亲隐忍着某种感情,但并没有让我们看出来他到底和这棵老槐树有什么关系。
  老槐树的心都被岁月掏空了。用不了很大力气砍伐,我用手扳住倾斜的树身,“咔嚓”一声,老槐树倒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像一声沉重的感叹。
  父亲这才说这棵老槐树还有原来屋后的两棵槐树,是他和我大伯在1955年父亲当兵的前一晚,从河坝东边的自己的场院里挪来栽上的,已经有56个年头了。
  那两棵树,一棵做了新盖房子的屋梁,一棵因为早年来打铁的在下面烧烤,给烤死了,只有这一棵歪斜着的老槐树保留了下来。
  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义务兵,栽上家槐,离开故乡,也是对故乡的一种留恋吧。
  之后,父亲去了福建沿海,在营里当卫生员,在团里警卫排,在师里给师长当警卫员……面对刚解放的东南局势,父亲栽下的槐树也是对奶奶的一种安慰吧?
  奶奶和大伯也已经去世了20多年,这唯一的念想今天也倒下了,父亲怎么不黯然神伤!
  但父亲作为老军人的气度是让人敬佩的。
  面对修路的大局,父亲一点没有迟疑。就像把我们兄弟四个从这棵老槐树下送走一样,我们也都离开了老家,离开了老槐树,一个去了工厂,三个去了部队,离开老槐树最短的都20多年了,那棵老槐樹也成为我们对故乡的牵念。
  每当想家了,老槐树下度过的时光,老槐树慈爱的目光,就会像亲人一样,让我们感到温暖,给我们不竭的力量。
  老槐树静静地躺在屋后的屋基石边上,我感到更像是颐养晚年。她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父辈们以及我们的成长,也看到了希望,家里的两个侄子今年也都考上了大学,在白发苍苍的父亲朝老槐树磕头的时候,他们也跟着跪了下去。对于老家,对于老槐树,延续的感情是一样的,真挚而深厚,像一部绵延不绝的家史。
  怀着对老槐树永恒的感激,我们会将对老槐树的那一丝丝伤逝化成永远的怀念,伴随我们一生。
  故乡的炊烟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她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升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窜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里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们上学的费用。
  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漫天的星光,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骨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到处野跑,去河边捉鱼,去树林里捉鸟,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扁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或是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后再次回家探亲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已经阴阳两隔,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诗人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其他文献
谈飞行观察员的素质根河航空护林站沈显成1身体状况飞行观察员属于航空护林的空勤人员,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良好的飞行耐力和稳定的平衡机能,才能承受气压变化、噪音、振动、颠
英国《国际集装箱化》杂志对全球范围内托运人的调查,是在1995年年初进行的,调查结果发表在该杂志的8月号上。调查报告第一部分阐明了托运方中负责选择远洋承运人和其他货运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industry from the following 9 points: the national economic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of the poli
耗资3.54亿美元的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Newark)国际机场的单轨车系统于1996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旅客搭乘该单轨车从长期停车场或租车场到机场终点站可节省时间约20多分钟。在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 km,领海38.8万km~2,专属经济区达300万km~2,海岛7100多个,近海自然条件优越,大陆架宽广,海洋渔业、油气、运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从长远看,海洋风能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中的一大难题。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少年刑事特别保护和司法救济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修订,特别规定,填
铁道部印发《加强铁路物资管理的若干规定》铁路物资工作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是实现铁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缘起:本专题的形成缘于2007年10月“第二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高层开放论坛”的契机。在这次论坛上,韩国延世大学的李炳穆做了主题为“韩国图书馆法”的演讲,中国北京大学的李
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行为中,视听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案件进行准确的记录,促使侦查工作的可靠性不断提升。文章以视听技术作用及相关资料收集为研究基础,首先分析了视听技
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家。1971年6月,《纽约时报》开始连载美国国防部的越战秘密文件《越战档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看到报纸后十分震惊,政府决定首先控制住报纸,禁止报社继续刊登这份绝密的“五角大楼文件”。美国司法部长米歇尔给《纽约时报》发电报,声称该文件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公开将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开始向纽约联邦地方法院起诉《纽约时报》,官司一直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