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从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波与射频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工业、科研、军事的各个领域。如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车载防撞雷达、广播和电视直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超宽带无线通信、雷达系统、以及微波遥感系统等。射频与微波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紧缺人才。1873年麦克斯韦总结了拉普拉斯、泊松、法拉第、高斯等人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电磁波传播的假说,并指出光也是电磁能量的一种形式。由麦克斯韦等人建立和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后由赫兹在1887—1891年做了一系列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今天,所有电磁理论的应用,包括无线电、电视、雷达和微波技术都归功于麦克斯韦方程。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的一个,为日后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理论知识,从中遇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而且为日后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工作做了一些铺垫。在学习此课程过程中,由于需要的理论知识比较强,学习内容比较复杂抽象,不容易分析其中的一些内容方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比较高,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吃力,掌握不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此课程的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子线路和电磁场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运用一句好的名言对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通过一句话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意识,所以要用心挑选出课堂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打破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微波技术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以及与实际应用的链接,通过认识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状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学生作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獲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教师不辞辛劳授课,学生却总是抱怨、厌恶、甚至憎恨老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在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能够更进一步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份来理解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会觉得,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在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而作为教师,课堂是其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他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教师则没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从旁协助的老师要能够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做到真正的心中有学生,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度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重点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好的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共同进步,能够让每个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而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这样使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教学改革为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生入学普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入学后会适当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下降,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在教学上就需要加入一些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制定相关教学计划,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当代市场人才的需要。就我校学生现状而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跟适应能力,能够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一定优势。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为完整体现现代微波科学技术体系,吸收现代化新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加强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沿袭习题课的运用,讲练结合,精心挑选设计习题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习题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就是实验方法改革。高校学生要想真正把现代微波技术学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软件和微波实验训练。如果学生通过微波软件进行微波设计,得出结果后,会使兴趣大增,采用的微波实验训练可使学生提高对微波现象的直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微波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工程软件如Ansoft HFSS和Microwave office等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其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是考试方法改革。针对该课程特点,采用合适考试方式,考试时不要出难题、怪题。让学习努力的学生考试都得到高分有利无害,这样可以减少恐惧心理,增加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可让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微波技术课。而且好分数对就业有利,增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信心。考试采用多种形式,笔试是一种重要的考试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加强平时习题作业的训练,并适当提高平时的成绩,例如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平时表现5%,再如开展小测验、教与学的交流、课堂讨论、课程小组平时面试小测验、或面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面试小测验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样使总的平时成绩可达到45%,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减少,平时学习也会感到轻松自如。
随着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与此同时需要更多更好的电子与通信技术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克服“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统一要求、知识灌输、教师主角”等传统的行为习惯,在备课中既备教材也备人,集中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教到善于指导学生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立娟,陈宇,杨立波.浅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0):137-138.
[2]王新稳,李延平,李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
[3]彭沛夫.微波技术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波与射频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工业、科研、军事的各个领域。如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车载防撞雷达、广播和电视直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超宽带无线通信、雷达系统、以及微波遥感系统等。射频与微波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紧缺人才。1873年麦克斯韦总结了拉普拉斯、泊松、法拉第、高斯等人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电磁波传播的假说,并指出光也是电磁能量的一种形式。由麦克斯韦等人建立和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后由赫兹在1887—1891年做了一系列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今天,所有电磁理论的应用,包括无线电、电视、雷达和微波技术都归功于麦克斯韦方程。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的一个,为日后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理论知识,从中遇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而且为日后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工作做了一些铺垫。在学习此课程过程中,由于需要的理论知识比较强,学习内容比较复杂抽象,不容易分析其中的一些内容方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比较高,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吃力,掌握不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此课程的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子线路和电磁场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运用一句好的名言对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通过一句话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意识,所以要用心挑选出课堂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打破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微波技术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以及与实际应用的链接,通过认识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状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学生作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獲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教师不辞辛劳授课,学生却总是抱怨、厌恶、甚至憎恨老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在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能够更进一步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份来理解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会觉得,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在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而作为教师,课堂是其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他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教师则没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从旁协助的老师要能够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做到真正的心中有学生,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度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重点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好的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共同进步,能够让每个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而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这样使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教学改革为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生入学普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入学后会适当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下降,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在教学上就需要加入一些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制定相关教学计划,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当代市场人才的需要。就我校学生现状而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跟适应能力,能够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一定优势。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为完整体现现代微波科学技术体系,吸收现代化新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加强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沿袭习题课的运用,讲练结合,精心挑选设计习题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习题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就是实验方法改革。高校学生要想真正把现代微波技术学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软件和微波实验训练。如果学生通过微波软件进行微波设计,得出结果后,会使兴趣大增,采用的微波实验训练可使学生提高对微波现象的直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微波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工程软件如Ansoft HFSS和Microwave office等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其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是考试方法改革。针对该课程特点,采用合适考试方式,考试时不要出难题、怪题。让学习努力的学生考试都得到高分有利无害,这样可以减少恐惧心理,增加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可让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微波技术课。而且好分数对就业有利,增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信心。考试采用多种形式,笔试是一种重要的考试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加强平时习题作业的训练,并适当提高平时的成绩,例如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平时表现5%,再如开展小测验、教与学的交流、课堂讨论、课程小组平时面试小测验、或面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面试小测验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样使总的平时成绩可达到45%,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减少,平时学习也会感到轻松自如。
随着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与此同时需要更多更好的电子与通信技术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克服“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统一要求、知识灌输、教师主角”等传统的行为习惯,在备课中既备教材也备人,集中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教到善于指导学生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立娟,陈宇,杨立波.浅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0):137-138.
[2]王新稳,李延平,李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
[3]彭沛夫.微波技术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