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院内及随访结果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l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脑卒中合并瓣膜性心房颤动(VAF)患者的诊疗现状、临床特点、脑卒中二级预防情况及预后。

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所有出院患者,并筛选其中脑卒中合并VAF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并调查出院时抗凝处方情况,并于2019年初,通过电话询问方式随访所有患者或家属,调查患者出院后至随访时的预后情况,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再复发率、出院后的抗凝治疗情况。

结果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出院患者7 860例,其中确诊为脑卒中合并VAF患者38例(男18例,女20例)。患者年龄(63.9±10.9)岁,CHA2DS2-VASc评分(3.9±1.4)分,HAS-BLED评分(2.1±0.9)分。其中18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但未行瓣膜置换术,余20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时总抗凝人数为30人,抗凝率为78.9%(30/38)。2019年初,通过电话随访获知38例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28.9%(11/38);存活的27例中,随访时抗凝率为100%。

结论

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VAF检出率低。脑卒中合并VAF患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抗凝管理仍不理想,全因死亡率较高。这类患者相对年轻,危险因素较少,但重症比例高。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周围环境的受照剂量率及有效剂量,为不同人群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42例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24h内,距离植入部位各方向不同距离的受照剂量率,比较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剂量率差异。对植入粒子的总活度与测量的剂量率及植入深度与标准活度下剂量率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出关系方程。根据公式计算不同人群、不同距离受照射的剂量率与警戒时间的关系。结果距垂直粒子植入部位30、50、100cm的受照剂量率分别为(6.92±2.87)、(4.10±1.62)
目的探讨CT扫描中表浅器官剂量测量值和图像噪声的不确定性。方法使用GERevolutionCT对离体头颅标本分别行逐层和螺旋两种模式20次重复扫描。取GERevolutionCT和PhilipsBrillianceiCT准直宽度80mm,SiemensSomatomDefinitionFlashCT准直宽度40mm,螺距均为1,对胸部模体进行45次重复扫描。以上扫描中各序列均保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CTdoseindex,CTDIvol)不变。用剂量计测量头颅标本右眼晶状体位置和胸部模体右乳腺中
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治疗可以在单次手术中行射频/冷冻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达到改善症状和降低栓塞效果。一站式治疗虽具一定优势,但仍需要深入开展封堵器的材料与设计优化、一站式治疗方案优化、一站式治疗与单纯射频/冷冻消融和单纯封堵的随机对照研究及一站式术后抗凝策略等研究,以完善房颤一站式治疗,造福更多房颤患者。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0年发表的《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的认识和建议》进行了更新,发布了《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目的探索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在指导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宁波市第一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患者。其中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的患者,采用ICE替代作为术中超声影像学工具(ICE组)并遵循"三轴六向法"的LOVE术式进行手术。与应用TEE患者(TEE组)比较,评估ICE指导房颤一站式治疗的成功率、围术期不良事件及随访结局。结果纳入172例行一站式治疗的房颤患者(男112例),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单中心较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评估房颤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单次手术中进行房颤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治疗,评估患者的基线特征、术中数据、围术期不良事件和随访结局。结果共纳入723例房颤患者,年龄(69.2±7.7)岁,年龄范围18~90岁,男391例(54.1%,391/723),CHA2DS2-VASc评分为(3.4±1.6)分,HAS-BL
目的评估冷冻球囊消融(CBA)联合左心耳封堵(LAAC)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BA联合LAAC一站式治疗的非瓣膜性、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291例,其中男154例,女137例;年龄中位数69.0(64.0,76.0)岁。术后随访主要复合终点事件(房性心律失常复发、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手术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88例(288/291,99.0%)患者实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采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脏CT成像(CCTA)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随访其治疗效果与不良事件[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装置周围残余分流及装置相关性血栓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房颤患者,年龄(67.5±8.4)岁
目的探讨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TAODGCV)阻抗的变化及其对室性心律失常(VA)射频消融术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VA射频消融术,且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TAODGCV的127例VA患者。根据术中初始应用的消融仪分为2组。①SES组:81例,其中男48例,年龄(56.52±15.60)岁,年龄范围17~82岁;②T11组:46例,其中男28例,年龄(54.92±14.68)岁,年龄范围13~81岁。观察并比较TAODGCV不同部位、生理盐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