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谈现代音乐创作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院校唯一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华人女作曲家陈怡,最近回国在母校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笔者在她百忙中进行采访,陈怡就有关音乐创作问题发表了非常宝贵的观点,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作品的民族性
  陈怡:民族的东西应该是一种长时期的文化积淀,是作曲家将这种自觉的积淀自内心外化至作品中、音乐中。这里,民族性是血液,是语言,是文化,是在音乐中自觉不自觉地一种融会贯通,由不得你刻意地去做出来。而这种自觉的积淀与外化,不仅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创作的锤炼、经验的积累与实践的检验。
  今天不管什么领域,如果你没有你自己,你就没有本钱和别人对话。当然,随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它们相互之间的促进融合也正是在适应今天多元文化形势的发展。
  
  关于中国青年创作群体
  陈怡:我经常在海内外的各项作曲比赛中担任评委,最近参加了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又在近几个月的回国讲学中接触了国内学生的一些作品,因此以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作状态真可谓欣欣向荣。
  现在的青年人眼光比以前开放了,信息来源广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也比过去更重视。写作手法更加多样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有很大提高。现在我们还无权指责这些年轻人创作上的某些雷同或个性不足,他们只有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增加更多的创作实践和生活阅历,才能有更成熟的发展和质的飞跃。
  在美国,各种音乐艺术基金会、设立的各种活动奖项……都是在挖空心思以各种形式来鼓励年轻作曲家、少数民族作曲家的进步,是给以多元文化培养发展的一种土壤。
  
  关于当代音乐的语言
  陈怡:当今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包括从古典主义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已被多元文化打破疆界。对于一个成熟的作曲家,今天创作中采取什么手法是没有苛求的。当然,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也肯定对你音乐语言的形成和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
  艺术家有职责将更新的艺术观念或走在世界艺术前沿的艺术形式、创新意识介绍给广大听众,以至去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我是美国室内音乐学会和美国作曲基金会的理事,我们每年都在开发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去资助和吸引年轻艺术家来进行实践;鼓励所有作曲家到现实中去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观众的欣赏取向。以此,大力推动现代音乐的创作,同时也大力推进现代音乐的普及,这是对文化的传播、延伸和发展起到更广泛影响的手段。实际上,创造艺术是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艺术家的创造工作不仅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馈,也是对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促动。这种艺术家与社会的沟通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意识形态的了解,也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变革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将创造艺术摆在大环境中来估量它的效果。
  
  关于作品的可听性
  陈怡:可听性是一个评判标准,因为社会文化环境与大众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客观标准,但这个标准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要适应的。
  在美国,古典、浪漫主义经典作品的演出比现代音乐作品演出多,但现代音乐会的观众,更多集中了今天社会中文化层次最高、观念最开放的群体。客观说,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族群,观念更开放、更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更愿意欣赏现代音乐。
  同时,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是会变的,社会的进步也是通过诸如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来推进的,这些文化成果也成为社会进步的反映。比如,我在密苏里大学的作曲系本科生、研究生,每年都在各基金会的赞助下到社区学校去进行音乐普及工作。我的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与欣赏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他们根据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能力自己编写的,其中很多教材都直接采取现代音乐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打破了高低中外主流非主流音乐的疆界,但孩子们能接受。而孩子们对现代音乐的反映让我们看到来自社会的反映。
  
  关于音乐的社会性
  陈怡:创作群体与社会是如鱼得水的关系。虽然我们的音乐不一定是教育性的,但总要对社会对公众富有启发性。一个作曲家,你的艺术价值观是什么?决定了你所选择的道路和创作风格的不同。走到今天,音乐的功能仍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很大影响。对低层民众的欣赏层次也不必杞人忧天,要在普通观众中不断进行音乐的普及推广。
  今天美国音乐的发展不是向一个方面而是向多元多层次发展的,而且艺术观念、创作风格、音乐形式以及手段越走越开。精品在首演时有一定影响力,但要留住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考验。有时,一个作曲家得到最高的酬金、可以用最好的交响乐团和演奏家演奏,有最好的推广商包装宣传,但好作品不一定是这样出来的,甚至获奖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我认为,一部好作品的标准应该是:它在大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审美作用,或更有历史性的价值。
其他文献
“潘安邦的故事,叶佳修的代表作,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有人这样评论《外婆的澎湖湾》。2005年,潘安邦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再献外婆的澎湖湾”亚洲巡演,他的近况如何?  记者:为什么又重出歌坛?潘:因为有太多喜欢我唱歌的人了。而且一场大病也让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一个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才是最快乐的。我喜欢唱歌,为了一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音乐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多媒体可谓功不可没,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前不久,我市举行了高中音乐优质课竞赛,组织者和参赛教师似乎达成了共识,所以,每位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说实话,听了许多课,除了对课上展示的课件有点印象外,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设计、教学艺术等倒没有什么印象了。有些教师反映,优质课确实不错,只是我们觉得收获不大,因为我们很少能用
期刊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大名响彻世界影坛。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影以来,这位1930年出生的钢铁工人的儿子,凭着正直的人品、刚毅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一步步走向了演艺事业的巅峰。60年代,伊斯特伍德因主演意大利电影大师赛尔乔·莱昂内的“赏金杀手三部曲”而一举成名。他一生获奖无数。仅从数量上来说,美国影坛上没有哪位人士能和他媲美。1992年,由他导演、制片并主演的反西部片《不可饶恕》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期刊
我儿蒋天健,乳名do do,3岁半开始学习小提琴,今年9月满5岁,已两次与中央电视台舞台结缘。  2005年年底,全家受央视新闻频道邀请,参加《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节目的演出。do do本来不是演员,只是跟着妈妈去玩的,可在演出现场,do do由于其天真活泼的即兴表演和强烈的表演欲望,赢得了导演的肯定,当即被邀请为正式演员,并担任了小提琴独奏《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在舞台上,do do表现
期刊
纪念“何乾三 蔡仲德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纪念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何乾三逝世十周年、蔡仲德逝世两周年,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萧友梅音乐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何乾三、蔡仲德学术研讨会”于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于润洋、张前、钟子林、黄旭东、杨洸、潘必新、王次炤、韩钟恩、周海宏、邢维凯、宋瑾、曾田力、姚亚平、和云峰、李中华、丁东等学者,以及两位先生的学生苗建华、
期刊
本报讯 6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本科毕业生边中同学成功举办了毕业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边中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的全部作品,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及中国现代双钢琴作品《紫衣》。边中的指导老师杨慧与他共同演奏了《紫衣》这首作品。  音乐会是杨慧副教授四年教学成果与边中学习成果的展示。杨慧是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副教授及北京音乐家协会钢琴基础教育分
期刊
从1983年成立至今BEYOND乐队走过了22个年头。1993年6月30日,主唱黄家驹因为意外事故去世,2005年8月2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告别演唱会后正式解散。虽然乐队解散已近1年,但一群BEYOND歌迷6月30日黄家驹的忌日这一天,在北京女人街“豪运酒吧”举行“海阔天空——纪念BEYOND音乐会”。参加本场纪念活动的绝大多数是未发表过专辑的乐队,比如新金属风格的“左右”、流行朋克“BA
期刊
据说成吉思汗的军队打仗时曾经以蒙古长调来齐唱助阵,金戈铁马的内涵显示出一种磅礴苍凉的气势,喋血草原的记忆成就了英雄无归的沉静,大漠有情的怀念隐约更生着一个马背民族沉痛悲壮的“秘史”——王朝没落的风干之泪,赋予长调风起云涌的悲壮之气、隐约哀婉的音乐旋律……有人说蒙古长调是蒙古民族的祖先从游猎山林过渡到游牧草原之后,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于是人们对待鸟兽草木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
期刊
卡鲁索,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不朽的歌王!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  美国BMG/RCA1988年拍摄的音乐纪录片《卡鲁索―世纪之声》,脚本由范·霍恩、卡帕索根据小卡鲁索(卡鲁索之子)、传记作家法克斯的《恩里科·卡鲁索:我的父亲和我的家庭》一书撰写,影片以珍贵的史料介绍了卡鲁索传奇的一生。  1873年2月25日,卡鲁索生于意大利拿波里。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妇,生育7个孩子,卡鲁索排
期刊
人们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对足球比赛来说,节奏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快慢、长短、疏密、点线均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由球员在场上去创造性地实践。无论是全攻全守,防守反击,抑或阵地进攻,“抢、逼、围”,都应该是一种有节奏的整体攻防。一个优秀的中场组织者堪称掌握球场节奏感的大师。优秀的中场队员即是进攻的发动机;又是中后场防守的策动者。美妙的音乐在乐队指挥的手下流淌,有节奏的攻防在中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