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痘记(二)人痘接种术的故乡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世界大量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逐渐多了起来。唐代官宦世家出身的王焘,经过数十年努力,编纂成医学巨著《外台密要》,其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带白浆。被清代皇帝赐名“高尚先生”的名医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中这样写道: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出生世医之家的明代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他所著的《家传痘疹新法》中说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图1)(图2)(图3)(图4)(图5)
  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打开晋代医学家葛洪于公元303年著的《肘后救卒方》一书,人们发现有这样的文字: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決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图6)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研究员郑金生解释这段话的意思:近年来有一种病流行,病症状是头面和全身很快发出一种疮,疮的样子就像火烧过一样,而且疮头有白浆,把疮口決开,白浆流出,但即又生长出来。患病厉害者,多数死亡,治好的,也会留下紫黑色的瘢痕,过一年才能消失,这是由恶毒之气引起的疾病。
  葛洪生于晋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他因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为中国著名医学家。
  对于不幸感染天花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肘后救卒方》中的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图7)
  郑金生说: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涂抹,或者用蜜煮升麻,然后频繁地饮服。第二方的意思是,用水煮升麻成浓液,用棉蘸上药液涂抹疮面,如果用酒去浸渍升麻更好,但会引起剧烈疼痛,令人难忍。
  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那么,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中国的呢?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
  郑金生说,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其时为公元25年至56年。即在公元一世纪,天花进入中国,和发生在南阳的一场战争密切相关。
  有人推测:当时有敌军入侵南阳,守城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昼夜激战,终于把敌军击退,并抓获大批俘虏,可没多久,俘虏中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此疾病即是天花。
  刘秀的大军在建武中期,会在哪里征战和击虏呢?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十八年即公元42年,正好是建武中期,将军马援曾经率领大军南征交趾,交趾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一带。
  交趾在秦朝时,已划入中国版图。秦始皇曾经在南方设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的象郡,就包括交趾。那么,马援为什么要率领大军南征呢?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甄橙说:当时,在交趾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名叫征侧,一位名叫征贰。她们虽是女性,但却勇猛顽强,桀骜不驯,屡屡犯事。当地的太守欲将两姐妹绳之以法,却激起她们造反。
  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60余座城池,并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文书,很快送到刘秀手中,刘秀勃然大怒,授马援为“伏波将军”,讨平叛乱。马援率领大军行数千里,终于到达交趾。当时南方被视为蛮夷之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遍地毒雾瘴气,行军作战异常艰苦。马援仍迅速地平定了叛乱,并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伏波将军”的大名,从此在南方流传下来。建武二十年,即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在清查军队人数时,发现几乎近一半的官兵因瘴疫而亡。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明代医学家万全也认为,痘疮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带回中原的。(图8)(图9)
  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明确提到虏疮是汉军在南阳战斗中,从俘虏中传染而来,而交趾的地理位置远在中国南方,万全的说法岂不是和葛洪的记载相矛盾吗?为此,有学者做了认真考证后指出,葛洪《肘后救卒方》中的南阳是笔误,它所指的应是中国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到中原的说法可信。
  唐朝和五代时期,被人们称为豌豆疮的天花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诗篇中。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开始以痘疮为名,中医把它归属到小儿科病类。有人推测,在宋代天花侵袭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成人已具备免疫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教授王健伟说:古人发现,如果一个人得过某种传染病,他在以后可能终身不会再得,或者说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得,就是得了,他的症状也比较轻,不至于死亡。
  于是,在以毒攻毒理念指导下,一种大胆而有效的人痘接种术开始出现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
  郑金生说,这种以毒攻毒的思想和现代免疫学的思想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认为这种思想,是现代免疫思想的萌芽。
  据资料记载,人痘接种有以下四种:一是痘衣法,是把得天花人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种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二是痘浆法,是采集天花患者脓疮的浆,用棉花蘸上一点,然后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三是旱苗法,是把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银制作的 细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此外,还有和旱苗法异曲同工的水苗法。(图10)(图11)(图12)(图13)
  


  


  


  郑金生介绍说:水苗法就是把痘痂研末,然后加水,用棉花包起来,塞进鼻子,这种办法很平和,安全有效,水苗法是塞鼻法最好的一种。
  人痘接种是用人工方法,使被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这种早期的种痘术所使用的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作时苗。由于时苗的毒性很大,就是最著名的医师在接种时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医师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不用自然之痘作为种苗,就是不用时苗接种;二是以使用痘痂为主,用痘浆接种的方法被逐渐淘汰。
  郑金生说:痘浆和痘痂的区别在哪呢?在痘浆毒性很大,如果用痘浆去接种,很可能使健康儿童得一次厉害的天花,甚至由此丧失生命。
  同时,古人还总结出,人痘接种必须要用种苗,而种苗还要经过养苗、选炼,使之成为熟苗以后才能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所研究员张志斌说:通过接种发出痘,用这个痘作为种苗,称为熟苗,而且还不是一次种就可以。在种苗的改进过程中,医家朱奕梁提出,种苗要连续种七代,才能精纯,火毒汰尽,用这种种苗,给健康小儿种就非常安全了。
  古人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炼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合乎现代科学原理。据说,当时不少精明的医师家里,都保存有这种安全性很高的种苗,而它的价格也非常昂贵。
  假如没有熟苗,能用时苗进行人痘接种吗?古人回答是可以的,但必须严格把关。乾隆十七年,太医院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里这样记载:选时苗的唯一标准是区别痘苗的顺与不顺,顺的痘苗疮大光泽,肥大厚实,可以收而用之。对于没有把握的时苗,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此外,古代医师还发明了用稀释的痘疮浆液来作为种苗使用。据记载,清代初期,安徽安庆有一位世代行医的张姓医师,沿袭人痘接种已至三代,他采用的方法是:取患天花儿童的痘浆,贮藏于专门的小瓶内。使用时,将所贮藏的痘浆稀释,用来涂染衣物,并让小孩穿上。三天后小孩全身便有痘疹萌芽,十日后,痘疮逐渐萎缩,被接种的人也就痊愈了。(图14)
  人痘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天花,它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呢?有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即公元1567年至1572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便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种。
  郑金生说:关于人痘接种术的起源,虽有种种说法,但以清代俞茂琨《痘疹金镜赋集解》书里记载的最为可靠。据此书记载,种痘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也就是16世纪后半期,地点是宁国府太平县,发明人姓氏已经失考。但他发明的种痘术从此广泛流传。清代种痘人仍以太平县的人居多。
  俞茂琨书中提到的宁国府太平县,即今安徽省黄山市。据说,人痘接种的消息传到隆庆皇帝耳中,种痘医师还受到了他的嘉奖。
  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人痘接种的历史要久远得多。根据是:1713年,一个叫朱纯嘏的医师在他的《痘疹定论》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不幸死于天花。老年时又得一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这个儿子再遭天花残害,于是召集许多医师商议防治痘疮的方法。有人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王旦听后,心中大喜,立刻派人去请。一个月后,神医从峨嵋山到汴京,给王素做了一番检查,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可以种痘,第二天就给他种了痘。七天后发热,十二天开始痘疱结痂。以后,王素的身体一直比较健康,再没得过天花,活到67岁。
  峨嵋山神医为王素种痘的故事,是目前从中国典籍中发现的最早种痘记载。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光凭朱纯嘏的记载,证明中国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这样写道:考世上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有人认为,不能单凭这段文字,就确定在唐朝开元年间,中国已经发明了种痘术。(图15)
  也有学者以《千金方》为依据,推测唐代已经出现了人痘接种,唐代医书《千金方》中介绍: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敷之。(图16)
  郑金生说:什么叫疣目呢?就是眼睛长痦子,或者疮疱,它治疗的方法,就是用针或者小刀子把疣目四面划开,让它出血,然后用患疮人疮里的黄脓汁去敷它,来治愈这种疾病。
  清代著名医学评论家徐大椿在《兰台轨范》一书中写道:自种痘之法起,小儿方有避险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世人也。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人痘接种,使千千万万的人免除了天花的危险和侵害,它的发明同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其他文献
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焦虑、失眠、疲劳、食欲不振、月经失调,该如何面对?  500多年前的御医良方归脾汤却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  于女士今年35岁,在北京打拼多年。最近半年,她感觉身心疲惫,面色憔悴。白天总是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时常感到胸闷、心慌,记忆力严重下降。最糟糕的是,晚上经常失眠,有一点动静就惊醒。于女士怀疑是得了抑郁症,她找到杨桢大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杨桢说,于女士顽固性失眠
期刊
重阳节前后,正是吃螃蟹的黄金季节,母蟹黄多,公蟹膏肥,喜爱美食的人这时总不忘品尝几只。  江苏、湖北省内的几个地方是我国的螃蟹主产区。从它们生长、成熟、包装、运输,到鲜活地物流到全国各地,最后端上餐桌,整个一条龙过程实属不易。于是,就在这条龙各环节忙碌的人群中,诞生了种种奇特的发明。  螃蟹大家都很熟悉,一只螃蟹一张嘴,两个钳子八条腿,味道特别地鲜美。我们常说的螃蟹,叫大闸蟹,因为两个螯足上密布绒
期刊
家住河北的王大爷,认识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这些疾病只是一夜间的事情。一天,干完农活的王大爷回到家里,吃饭、看电视、跟老伴聊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就在临睡前,他突然感到心口剧烈疼痛,很快失去意识,由此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医生诊断王大爷为冠心病急性发作。简单地说,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堵住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生暂时保住了王大爷的命,但问题的根源——血管堵塞并没有得到彻
期刊
社会上电动车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车辆的丢失,使车主防不胜防,十分烦恼。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常熟市常住人口100万,电动自行车就有36万辆。车辆屡屡丢失,以至成了令社会关注,公安部门头痛的问题。  虽然防盗锁、防盗器等各种防盗措施层出不穷,但这些措施都存在着很明显的欠缺。比如高明的偷车贼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非常牢固的车锁,而电子防盗器又经常误报,频频发生“狼来了”的情况,人们就不当回事了。以
期刊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几只大熊猫幼仔在运动场做着游戏,它们攀上爬下,尽情地玩耍嬉戏,十分活泼可爱。(图1)  它们都是去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1岁左右的大熊猫幼崽,身体健康、活泼好动。但在30多年前,大熊猫幼仔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兽医院院长兰景超说,八九十年代,大熊猫幼仔常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有的治不好就死掉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成东说,调查发现,有40﹪的熊
期刊
2007年,澳大利亚。  埃娃·维兹涅斯卡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飞上了蓝天。  当时,在场的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一场致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埃娃(德国滑翔运动员):所有人都认为不会出险,能凭借急速飞行,逃离风暴。  杰拉德·阿梅赛德( 奥地利滑翔运动员):那是我这辈子见到过的最猛烈最狂躁的风暴。  埃娃:人们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在引火上身!  2006年8月,世界顶级滑翔运动员埃娃·维兹涅斯卡,在瑞
期刊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叫罗圈里的村庄,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下,竟然隐藏着数万年前一个惊人的秘密。  站在山顶向下俯瞰,村庄静卧在群山之中,而通过航空或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罗圈坑仿佛一只大碗,村子正好在碗底。(图1)  罗圈坑里,生活着70多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靠着脚下肥沃的土地,日子过得安稳惬
期刊
4亿年来,所有生物链顶端的掠食动物,都需要一张锋利而凶恶的嘴。  在生命无休止的较量中,随着掠食动物的出现,相应的防御手段也出现了,之后是最凶猛的掠食动物出场。  这是个血腥的杀戮和被杀戮、逃亡和追捕的故事,也是与嘴相关的故事。  食肉动物猎获食物的各个环节,都运用其强有力的下颚和锋利的牙齿。在动物家族中,哪种动物长有最强大的下颚呢?动物的下颚和牙齿的变化,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发生着哪些变化呢?  现
期刊
1950年初,一支30余人的国民党逃窜部队闯进黑竹沟,最终无一人生还。  1966年3月,一支勘探部队的两名解放军战士进沟测绘,从此不见踪影,搜寻的人们只在溪水边找到了他们留下的两支步枪。  1977年9月,四川省林业勘探大队两名技术员进沟调查,也是一去不复返。沟内不见尸体,也不见血迹,只发现一张他们包馒头的报纸。  除了骇人听闻的失踪事件,黑竹沟内种种诡异的现象也让人望而却步。  这些失踪事件是
期刊
近年来,我们都亲身感受到,气候似乎有些反常。天气会突然变化,从干旱到洪水、从寒冷到高温,让人难以适应。有关天气、气候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全球变暖,被很多人所熟知。那么,什么是地球变暖,它与我们有多大关系呢?  危机开始  青藏高原,地球上最年轻、也是最广阔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它耸立于地球之巅,发育了众多冰川与河流,拥有牵动全球气候的惊人力量。然而,远古的青藏高原如今却显得更加青气氤氲——从印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