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功能、教育功能和渗透功能,积极应对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加强舆论监管、建设主题网站、健全媒体素质教育体系,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从投入、队伍、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新媒体为载体,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路径
引言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目前所说的新媒体主要包括高清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新兴户外媒体等。基于高职院校师生使用的新媒体类型以网络和手机为主,本文所称新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和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无线通讯平台,如:微博客、SNS、播客、手机、网络游戏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与活跃,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得以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
一、新媒体及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引导功能
信息时代,新媒体得到了多数人的青睐,以成为当前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宣传,各类社会评论、深度报道、交流讨论等得到广泛关注,这也为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各类新媒体合力搭建起的舆论平台为学生了解、关注政治和社会各种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各种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也会影响到师生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新媒体对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作用往往呈现两面性,正面引导和负面引导,只有正面引导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
(二)教育功能
在高职校园内,高职生常用的新媒体,能及时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他们,高职生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能有效的丰富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范式。通过新媒体平台,高职生还可以有选择地接收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或进行交流讨论等。这种双向互动大大提高了高职生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高职生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拓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空间,改进高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生生素质教育提供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便捷的新途径。
(三)渗透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各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自觉地按照个人的理想信念去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放纵或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认同或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感。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对用户的影响是隐蔽的、不公开的,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在不知不觉渗透于用户的脑海中。新媒体可以大量扩充校园文化的内容,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渗透性,使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因此,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空间的开放体系,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的丰富资源来对校园文化进行传播。
二、新媒体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媒体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导向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成为接收者,人人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它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极大的满足了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大量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内容,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困扰。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所学知识和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前更宽泛、学习的方式也有更多自由和自主,大学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由于学生的辨识能力尚未健全,面对腐朽的堕落的思想诱惑,一旦不能正确认识,很容易走错方向,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给高职校园舆论的引导加大了难度。
(二)新媒体容易引发大学生系列心理问题
目前大多新媒体使用者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虚拟网络给一些大学生提供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发言机会和表现平台,以虚拟身份进行的网络活动满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虚荣心和对虚拟目标追求的个人价值认同感,长期沉迷于网络使得很多学生疏离真实社会交往,回到真实的世界后就不知道如何面对各种关系和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有些学生习惯了新媒体环境下采用的虚拟的交往角色的方式,由于其在心理交流上并不是一种面对面的方式,抱着一种“网上说的可以不负责”的心态,学生在交流上多了一些随意性,加上缺乏法纪意识,有些学生会为了吸引眼球会制造或是散播谣言,发布假消息,引发舆论,如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形成心理危机,甚至导致人格障碍。
(三)新媒体加剧大学生的学习依赖
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学生可以看到各类信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有事问百度”的习惯,在新媒体工具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库的“帮助”下,很多大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靠“搜”,写论文靠“贴”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离开网络不会写文章”的校园怪现象,加剧了学习上对新媒体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三、新媒体视阈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媒体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主动的去熟悉新媒体特点,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趋利避害,实现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带动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通过新媒体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大学精神。新媒体作用的发挥,要求在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尤其是校园局内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时时强化这种大学精神,形成校园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例如我国的北京和清华大学,之所以对全国的莘莘学子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这不是地域性原因,也不是因为课程专业的开设,而是他们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历史积淀,这种特有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的校园文化上有充分的体现。如网页的设计风格、信息的发布、学术大师、杰出校友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等,都在弘扬校园精神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校园精神还具有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的排斥作用。另外,这种精神往往具有物化象征,往往与学校创始人、文化名人乃至学校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如厦门大学的文化象征是“毁家办学”的陈嘉庚,湖南师大的“仁、爱、精、勤”校训等、伟大的人格精神与治学理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也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新媒体作用下的这种“大学精神”,作为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利用新媒体引导舆情传播,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导向
1.加强舆论监管,防范不良信息传播。高职院校既要发布积极的、正面的信息来引领舆论导向,又要防范信息炒作,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为此,应安排有专门渠道了解高职生关注的信息领域,对高职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第一时间将与校内各单位沟通,将了解到的情况在学校官方平台上进行发布,让高职生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原因及处理结果,以事实说话,避免事件被丑化、炒作和放大,而引起高中生的不满情绪。
2.建设主题网站,抓住话语主导权。如:建设“红色网站”,弘扬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精神;建设学术性专业网站,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建设富含人文特色的文化艺术网站,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建设大学生社团网站,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具有高职精神文化的主题网站,以报道优秀事迹和感人事迹为主,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以典型来感动师生员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
3.健全媒体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重视对学生公民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特别是课外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努力引导大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对身心发展、个人成才成长有利的信息,让新媒体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并利用它实现自身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
1.投入是基础。高职学生普遍将电脑、手机列为生活必需品,尤其是手机,他们使用网络频率高、对网速要求也高。高职院校应加大网络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以保证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如:为教职员工配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强网络设施设备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无线网沟通条件和信息互动平台,提高办公、办学、办事效率,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队伍是根本。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用网络话语进行舆论引导,努力掌握网上交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上重视新媒体素养的修炼与提高,紧跟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需要,定期开展培训与学习,帮助教师认识新媒体特点,掌握新媒体技术,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善于使用发挥新媒体作用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好的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制度是保证。健全的制度首先在于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切实组织制定并实施诸如校园网管理、校园论坛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新媒体技术培训、宣传管理等制度,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以保证有效借助新媒体推进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如:信息传播从以文字图文为主向以视频为主转变,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从PC单终端向PC、手机、IP电视、车载电视多终端转变,从覆盖国内为主向覆盖全球转变等,重视校园文件氛围的营造,紧跟时代脚步,搭建新媒体工作平台,鼓励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工作。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养成利用博客、微信、飞信、QQ、空间等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优势,把大学生教育工作导向网络等新媒体,努力拓展教育空间,把新媒体发展成为传播信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营造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工作氛围。
结语 总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应以新媒体为载体,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个现代化媒介工具,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多措并举,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旗帜,铸就高职校园文化灵魂;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主题;要宣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高职校园文化精髓,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高职校园文化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2)
[3]周新直.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4]李建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5]潘春胜,钱虹.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期
作者简介: 王杨华( 1981 - ) ,女,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管理学硕士,讲师,就职于保险职业学院,担任院长办公室行政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企业文化、行政管理。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路径
引言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目前所说的新媒体主要包括高清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新兴户外媒体等。基于高职院校师生使用的新媒体类型以网络和手机为主,本文所称新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和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无线通讯平台,如:微博客、SNS、播客、手机、网络游戏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与活跃,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得以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
一、新媒体及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一)引导功能
信息时代,新媒体得到了多数人的青睐,以成为当前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宣传,各类社会评论、深度报道、交流讨论等得到广泛关注,这也为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各类新媒体合力搭建起的舆论平台为学生了解、关注政治和社会各种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各种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也会影响到师生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新媒体对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作用往往呈现两面性,正面引导和负面引导,只有正面引导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
(二)教育功能
在高职校园内,高职生常用的新媒体,能及时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他们,高职生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能有效的丰富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范式。通过新媒体平台,高职生还可以有选择地接收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或进行交流讨论等。这种双向互动大大提高了高职生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高职生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拓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空间,改进高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生生素质教育提供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便捷的新途径。
(三)渗透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各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自觉地按照个人的理想信念去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放纵或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认同或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感。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对用户的影响是隐蔽的、不公开的,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在不知不觉渗透于用户的脑海中。新媒体可以大量扩充校园文化的内容,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渗透性,使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因此,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空间的开放体系,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的丰富资源来对校园文化进行传播。
二、新媒体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媒体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导向的难度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可以成为接收者,人人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它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极大的满足了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大量反动、迷信、黄色、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内容,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困扰。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所学知识和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前更宽泛、学习的方式也有更多自由和自主,大学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由于学生的辨识能力尚未健全,面对腐朽的堕落的思想诱惑,一旦不能正确认识,很容易走错方向,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给高职校园舆论的引导加大了难度。
(二)新媒体容易引发大学生系列心理问题
目前大多新媒体使用者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虚拟网络给一些大学生提供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发言机会和表现平台,以虚拟身份进行的网络活动满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虚荣心和对虚拟目标追求的个人价值认同感,长期沉迷于网络使得很多学生疏离真实社会交往,回到真实的世界后就不知道如何面对各种关系和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有些学生习惯了新媒体环境下采用的虚拟的交往角色的方式,由于其在心理交流上并不是一种面对面的方式,抱着一种“网上说的可以不负责”的心态,学生在交流上多了一些随意性,加上缺乏法纪意识,有些学生会为了吸引眼球会制造或是散播谣言,发布假消息,引发舆论,如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形成心理危机,甚至导致人格障碍。
(三)新媒体加剧大学生的学习依赖
新媒体的资源共享性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学生可以看到各类信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有事问百度”的习惯,在新媒体工具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库的“帮助”下,很多大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靠“搜”,写论文靠“贴”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离开网络不会写文章”的校园怪现象,加剧了学习上对新媒体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三、新媒体视阈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新媒体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主动的去熟悉新媒体特点,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趋利避害,实现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带动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通过新媒体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大学精神。新媒体作用的发挥,要求在学校网络建设方面,尤其是校园局内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时时强化这种大学精神,形成校园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例如我国的北京和清华大学,之所以对全国的莘莘学子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这不是地域性原因,也不是因为课程专业的开设,而是他们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历史积淀,这种特有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的校园文化上有充分的体现。如网页的设计风格、信息的发布、学术大师、杰出校友相关科研成果的宣传等,都在弘扬校园精神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校园精神还具有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的排斥作用。另外,这种精神往往具有物化象征,往往与学校创始人、文化名人乃至学校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如厦门大学的文化象征是“毁家办学”的陈嘉庚,湖南师大的“仁、爱、精、勤”校训等、伟大的人格精神与治学理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也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新媒体作用下的这种“大学精神”,作为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利用新媒体引导舆情传播,引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导向
1.加强舆论监管,防范不良信息传播。高职院校既要发布积极的、正面的信息来引领舆论导向,又要防范信息炒作,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为此,应安排有专门渠道了解高职生关注的信息领域,对高职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第一时间将与校内各单位沟通,将了解到的情况在学校官方平台上进行发布,让高职生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原因及处理结果,以事实说话,避免事件被丑化、炒作和放大,而引起高中生的不满情绪。
2.建设主题网站,抓住话语主导权。如:建设“红色网站”,弘扬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精神;建设学术性专业网站,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建设富含人文特色的文化艺术网站,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建设大学生社团网站,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具有高职精神文化的主题网站,以报道优秀事迹和感人事迹为主,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以典型来感动师生员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
3.健全媒体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媒体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重视对学生公民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特别是课外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努力引导大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对身心发展、个人成才成长有利的信息,让新媒体为他们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并利用它实现自身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
1.投入是基础。高职学生普遍将电脑、手机列为生活必需品,尤其是手机,他们使用网络频率高、对网速要求也高。高职院校应加大网络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以保证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如:为教职员工配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强网络设施设备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无线网沟通条件和信息互动平台,提高办公、办学、办事效率,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队伍是根本。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用网络话语进行舆论引导,努力掌握网上交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上重视新媒体素养的修炼与提高,紧跟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需要,定期开展培训与学习,帮助教师认识新媒体特点,掌握新媒体技术,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善于使用发挥新媒体作用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好的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制度是保证。健全的制度首先在于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切实组织制定并实施诸如校园网管理、校园论坛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新媒体技术培训、宣传管理等制度,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以保证有效借助新媒体推进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如:信息传播从以文字图文为主向以视频为主转变,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从PC单终端向PC、手机、IP电视、车载电视多终端转变,从覆盖国内为主向覆盖全球转变等,重视校园文件氛围的营造,紧跟时代脚步,搭建新媒体工作平台,鼓励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工作。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养成利用博客、微信、飞信、QQ、空间等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优势,把大学生教育工作导向网络等新媒体,努力拓展教育空间,把新媒体发展成为传播信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营造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工作氛围。
结语 总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应以新媒体为载体,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个现代化媒介工具,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多措并举,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旗帜,铸就高职校园文化灵魂;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主题;要宣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高职校园文化精髓,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高职校园文化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2)
[3]周新直.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4]李建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5]潘春胜,钱虹.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期
作者简介: 王杨华( 1981 - ) ,女,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管理学硕士,讲师,就职于保险职业学院,担任院长办公室行政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企业文化、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