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的历史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741852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眠的“国粹”就要复苏了。一名交警面对壅塞的路口“扑通”一声跪下,一位记者对采访对象“扑通”一声跪下,还有一个年轻人摸了一下狗,狗主人说把狗吓着了,逼着年轻人当街下跪。这后一项跪是活该的,摸狗排在偷鸡之后,为人所不齿,况且那小子只知道前人在洋鬼子面前尚能混个与狗齐肩,不知比洋鬼子还可怕的是同胞中的新贵。而前两项下跪是工作跪,是公务人员对“国粹”的创新。
  下跪并不全是人类的发明,一些动物在同类争斗中,输掉的一方俯伏在地,或背着地腿朝天,表示服输,对方即停止进攻。人要进化得多了,在搏杀中用下跪表示放弃抵抗,甘心为奴。一方的下跪衬托了另一方的凶蛮,凶蛮的一方也会迫使对手下跪,以方便自己戏弄、奴役或屠戮。因而这类下跪是暴力下表述强弱双方的意愿、诉求和结局的形体契约。我们都看过日本鬼子高举战刀,中国人反扭双手跪在面前的照片,那只是凝固的一瞬。事实上一秒钟里战刀挥下,跪者头颅滚落,空空的脖子血如喷泉。假如强弱双方没有从野兽那里继承点什么,中国人站得直直的,鬼子还真不好操作呢!
  儒学的教化让国人的膝盖承载着扭曲的伦理道德,下跪维系着森严的尊卑秩序。它与皇权一结合,便给每个中国人的膝盖骨上乃至DNA上打上“善跪”的印记。民对官,小官对大官,全国对皇上,皇上对天地祖宗,没有站着的人。让自己站着是别人的权利,须得“恩准”了才行。跪者称为“奴才”,站者呼做“主子”。當举国上下都是奴才的时候,下跪中含有的原始奴性无限膨胀,下跪就成了奴才的符号,既是生活的必须,又是驰展才能的时尚。
  给皇上或大官跪一次,一般人还没那个福分。因而国人膝关节变性,名称也跟着转移,俗称为“磕膝盖子”,“磕”乃磕头也。膝盖既为磕头而生,不妨把它锻炼得柔软少钙,非常利于且随时准备扑通一声跪下。必要时还能撂出一招,以反制软化对方,人格被当做交换的本钱,这其中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狗奴才”就不足为怪了。当一个国度里奴性泛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每一个站着的人都可能是主子,民族的悲剧就在所难免了。
  有学者撰述,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起因竟是外国使臣见中国皇上时“可跪”“不可跪”的问题。那么大的世界历史事件,那么悲惨的对中华民族的集体群奸,怎一个“跪”字了得!学者列举的许多史料说明,真是那么回事。列强们原是要在中国做生意,清政府说你来做生意可以,你们的使节见了我们皇上得行跪拜礼。外国人认为他们不善于利用膝关节,关节僵硬,其作用仅限于生理功能,对中国人的膝关节包含的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功能不可思议。清政府说我泱泱大国,普天之下谁不俯首称臣,外国人就推销他们的民主自由呀平等呀什么的。大抵外国人本来就“来即我谋”,是要吃荤的,中国却要他们屈膝示弱,要把国粹普及给他们。站着逞强的民族与跪着生存的民族对峙,一方展示的是发达的肌肉,一方摆出的是奴性发酵成的虚肿。两种不同的文明在一起较劲,犹如钢铁齿轮与木头齿轮在一起传递动力,中间卡者一枚刻着“下跪”二字的金印,结局早就注定了的。
其他文献
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
期刊
有次看美国某地方选举的电视辩论,主持人问几个候选人:你们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想:好大的问题。  这问题貌似简单,似乎所有人都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但对它的回答及争论,实际上构成一部2000多年的政治哲学史。比如,一个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就是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法律的保障;比如,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会认为,政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道德的教化;比如,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保
期刊
江南花草尽愁根,  惹的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  暮烟疏雨过阊门。    折得黄花赠阿娇,  暗抬星眼谢王乔。  轻车肥犊金铃响,  深院何人弄碧箫?    心灵的哀艳、悸动,情感的奔涌、突击,我们不难从纤巧清新的诗句中感受到;可是不容易想到的是,这么忧怨情愁、风流妩媚的诗句竟由一位出世的和尚写出。  苏曼殊以才气、灵性和浪漫,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襟怀潇洒,磊落不羁,遗世独立,成为一道亮丽的
期刊
他一辈子跟头发打交道,77年中,他为形形色色的人剃头,有达官,有显贵,有名角,也有穷汉。93岁的老剃头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这门手艺,在现代的繁华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这位老人,也正如他在获奖电影《剃头匠》中演得那样,寂寞而又从容地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  靖奎一辈子都在打扮别人。上世纪20年代以来,他日复一日地同各式各样的头发打交道。无论是梳理还是剃刮,无论是遗老的半刷子还是民国的
期刊
周日,吃过早餐,我骑上摩托车要进城。我住的小区离城里有十公里的路,临出门时我拍了拍爱人的肩,嬉笑:“你说我今天最想做什么?”爱人猜了有十多样事,我都一一摇头。“新茶下来了,我想到城里买点新茶,喝茶,别的,什么也不做。”爱人望望我:“就这呀,有什么乐的。”  回到家,我把手機调到“振动”状态,放进抽屉。搬出藤椅,坐在院内。茶叶在玻璃杯里上上下下地漂浮,像小海马在海水里吐着气泡游动。阳光如温柔的猫咪,
期刊
参加朋友的一个生日餐会,地点在一个极高级的酒店,听说还要来几位重磅人物。为了不显得寒酸,我否定了衣橱里所有衣服,跑到最名贵的店里,抱回那套一直舍不得买下的晚装。对它心仪已久,现在终于有了拥有的理由。  当把那件细腻如丝的晚装穿在身上,突然发现,我周身的缺陷像雨后的春笋采都采不完。第一,我的身材不好,必须饿上两三天才能显出这套晚装的垂感;第二,我的皮肤不够白,必须擦半盒粉才能显出这套晚装的华贵;第三
期刊
1.可以没有电视,但一定要有微波炉。电视基本不看,但微波炉除了解决吃的问题,还有神奇用途:冬天洗热水脸,湿毛巾“叮”一分钟,搞定。  2.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不想排队,不想被人叫号,不想浪费时间,不想隔着玻璃扯嗓子说话,不想看人的嘴脸。  3.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称呼断层的一代,只有同学才能有效地拉近陌生人的距离,近可攻退可守。  4.可能有兩个手机,但没有一个座机。座机有什么用?不要告诉我你
期刊
我的几个朋友是资深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2小时的日子屈指也有七八年了。和他们聚会,常常听他们说,谁谁谁最近真红啊。我总是一头雾水,像我这样上网就只收发工作邮件的人从来不会瞎逛到误人藕花深处,听他们谈得那么兴起,我于是开始做事后功课,把他们嘴里的大红人名字记着,回家搜索。渐渐地,我开始流连于各大论坛。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凌晨时分,论坛上总是那么热闹,这情景有点像荷马史诗中的场面:众神狂欢。  一大
期刊
人与人不同。因为一部《智人》的电影,话题就从我们的祖先说起。  16万年前,地球上出現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即“智人”,那时,人都很傻,很单纯,思想、语言、情感、微笑、悲伤——一点都不复杂,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啊,有什么能比成为人更让人激动的呢?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抵御野兽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日子清苦,却也悠哉。  但是,总有个别人会有其他的一些想法,在大家都茫然若失的情况下,某个人有一些、哪
期刊
平民没有历史。在历史这个舞台能“走几步”的都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我涉猎的学问中,最势利的以我之见就是“历史”。它宁愿把江洋大盗、土匪流氓请进自己的殿堂,也不会为平民百姓在旮旯里放一个马扎。  就连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如“历史”一样势利,多情的媚眼总是抛给帝王和英豪,其次便是才子佳人。偶尔有人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也都被打入“小说”之类。小说在清朝前乃下里巴人之作,是市井俗人看的闲书,算不上“主流文化
期刊